800字的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和安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了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随着化学品和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大量使用,出现了新的食品安全问题。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本身的严重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这一问题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害,食源性疾病监管,建议
一.前言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一句话:病从口入。不安全的食品质量会影响人们的健康。食品安全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命、生存和延续,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课题。正是因为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看报纸,就能看到大量各种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无论是商场、超市甚至街边小摊,食品都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问题被媒体频频曝光,直接导致食品行业的安全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大隐忧”,关系到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安全,是当前公众健康最主要的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看到世界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了解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在当前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期以来,关于各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大话题。比如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色白条、注水肉、苏丹红以及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我们可以列一长串。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黑幕,消费者已经不再陌生。各级监察部门从未停止过执法检查,每年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都会加大执法检查力度。2007年,他们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食品安全隐患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可见,我国在整治食品安全方面有着铁的手腕。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各级监管部门并没有下大力气,劣质食品却依然层出不穷,就像含有“三聚氰胺”的食品不断被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让我们不时感到紧张。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种植养殖中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中国发生了两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至今仍令人担忧。一次是1988年初上海爆发甲肝疫情,人吃了受污染的毛蚶。当时患者310000例,造成多人死亡,限制上海居民出行(指外地),粮食出口回流,经济损失惨重。另一个是5438年6月+0997年2月+65438年香港发生的禽流感,对我国禽肉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健康乃至生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比如2001,浙江省白糖添加“白糖”案;重庆“毛发水”酱油案;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例;江西省河豚鱼中毒事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的羊肉案;天津输液瓶装酱油案;江西省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例;重庆非法加工假冒伪劣食品案;食用含有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造成杭州60余起食物中毒,广东新沂县100余起食物中毒;再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宝宝、三聚氰胺案等等。此外,假酒、农药残留、在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人员死亡,大量人员集体住院。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个数字不到实际人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震惊。这颗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都会爆炸。因此,整顿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吃得安全放心,迫在眉睫。
三、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仔细回顾这一系列的粮食问题,发现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在当前特殊条件下,社会、经济、道德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操作不当,农药化肥滥用,加工过程污染等。此外,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原有的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不足”,这就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现行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制造大量假货,谋取非法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公众对食品安全概念的漠视,大大加剧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性。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道德观念无疑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我们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1)从疾病、中毒等方面分析食品安全危害的原因。
1,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在农产品中。
由于农药过量施用和使用不当,我国每年都频繁发生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尤其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被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导致中毒,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农产品有机磷残留超标现象较为突出。此外,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化肥被过量或不合理地施用于农作物,使得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越来越重。不当施用和滥用化肥生产的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不亚于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硝酸盐本身没有毒性,但在人体口腔和胃肠道的细菌作用下会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大量积累时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摄入可诱发消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证明,食物中固有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胺类化合物是亚硝胺的前体,亚硝胺的致癌时间随着人体摄入量的增加而缩短。
2.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禽、畜、水产品中。
为了防治家禽、家畜和水产品的疾病,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化学药物,往往导致药物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或耐药细菌种群的增长,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会增加。近年来,盐酸克伦特罗(简称“瘦肉精”)兴奋剂因能使家禽家畜产生足够的瘦肉精而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从而导致更多食用含有“瘦肉精”残留食品的消费者发生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分析认为,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和铅。大多数金属在体内蓄积,半衰期长,可产生急慢性毒性反应,还可能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严重。
4.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面粉中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超标5倍;泡菜中使用苯甲酸超标20多倍;饮料中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超标很多倍,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其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自大自然。比如,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毒大米”事件,也就是黄曲霉毒素污染。
6.滥用化学添加剂进行非食品加工。
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律法规允许范围的化学物质(大多对人体健康有害)。比如改善米粉和腐竹的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为吊白块)等等。
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
8.假冒伪劣食品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十分猖獗。如:掺有化学合成物质的酱油、醋;用工业酒精制假酒,用甲醇假冒白酒等。
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我国大部分集体食物中毒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我国,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每年都会发生,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
10,市面上的变质食品。
食物基本上是由动物和植物组织构成的。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等。
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也带来了安全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人们的餐桌,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体免疫系统(标志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征;可能对人类有毒;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有未知的危害。
(2)、从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经营者素质来分析食品安全危害因素。
尽管政府一直重视食品安全,并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我国食品安全仍存在各种问题。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中的问题最为严重。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全国750多万食品加工小作坊和小摊点中,80%是手工作坊,不足10人。技术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 ~ 30%不符合行业标准,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较为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此外,食品流通秩序混乱。中国有350多万家食品经营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他们缺乏必要的粮食储运设施,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食品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部分餐饮经营者无资质经营,几乎所有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验,缺乏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
1,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不道德行为和市场混乱的出现,导致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只有当他们获得足够的关于食物特性的信息时,他们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特点,食品市场的买卖双方也面临着食品安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对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食品安全信息的了解程度要高于消费者。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具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销售那些假冒伪劣产品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选择权等信息的占有上始终处于劣势,难以对所选食品的安全性做出正确判断,可能导致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失效,出现低质劣质食品驱逐优质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食品安全的外部性。
因为正规厂家得不到外部利益的补偿,非正规厂家得不到外部危害的赔付,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价格机制,非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在不考虑造成损害的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损害他人,同时可以获得正规厂家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家的情况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是市场的失灵。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假冒伪劣产品。
3.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冲突
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一些企业必然会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相比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组织,经济实力较弱的个体分散消费者很难与之竞争。再加上法律知识的缺乏,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部分消费者都有“搭便车”的想法,希望别人先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用。最后可能谁都不会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
4.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和作用。
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不连续性,也就是说政府的法规和职能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实施缺乏规范性,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治运动后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解决问题机制缺乏,引导食品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尤其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食品市场秩序管理时断时续,让不法商人钻空子,食品安全质量普遍较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加强食品检验研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步。
在“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随着标准的修订而不断完善。检测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营销等环节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要向高科技、快速检测、便携、信息享受的方向发展。建立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
及时改变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面对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科学确定食品标准的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第三,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声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第四,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强化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3)建立畅通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大多数食品生产者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食品产业链长,信息标签管理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应该提供公共信息、教育和培训,让公众有完整和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和风险,做出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发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宣传报道信誉良好的企业,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
(四)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高食品安全。
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还要注意从经济和技术层面促进食品安全。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导作用,组织分散经营的主体加强质量控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根据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加工,依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管,带动分散的农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个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升级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加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惩罚力度,从而提高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和攻关,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质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质量和参考标准水平;开展先进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参考
1,郑华英,龙。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
2.谢敏和余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21号。
3.《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食品安全发展状况》,2008年第02期
4、郝吉明马丽艳李景明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02期。
5、唐天舒伊雪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食品工业科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