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的人生故事是什么?不是小说,是他生活中的故事。
挪威剧作家和诗人。1828 200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父亲破产后,全家搬到镇上附近的文斯塔普村。16岁时,他成为了格里姆施塔特镇一家药店的学徒。在业余时间,我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和拜伦的作品,然后我自己写诗,学习拉丁语。六年艰苦的学徒生涯磨练了他的战斗精神,培养了他的创作兴趣,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但由于希腊语、数学和拉丁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鼓动下,易卜生在文艺界结交了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为工人协会等刊物撰写文章,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领导的工人运动,与两位朋友合作出版了讽刺周刊《安德里马纳》。他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题目是《醒来吧,斯洛伐克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呼吁挪威和瑞典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在他的第一部历史剧《卡提丽娜》(1850)中,他翻了一个旧案,把一个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了一个为公民自由而战的杰出人物。剧本既体现了1848的革命,又表现了他个人的叛逆精神。这个剧本是由他的一个朋友出版的。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写了一首序曲,得到了剧院创始人、著名小提琴家奥勒·布尔的赞赏。他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导演,并约定每年写一部新剧。1852年,他被派往丹麦和德国参观剧院。他在卑尔根剧院演出的剧目有《仲夏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在此期间,易卜生参与的剧本不少于145个。他在戏剧创作上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相提并论。从65438年到0857年,易卜生调到首都剧院当导演。次年与苏珊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倒闭,他不得不借钱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创作。在这个剧场里,他先后写出了《赫尔格伦的海盗》(1858)、《爱情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情喜剧遭到社会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感到悲哀。同时,1864年丹麦与普鲁士的战争,让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产生了担忧。所以他决定去国外旅行。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去了意大利;流落异乡,身患疟疾,对家人的厌倦,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带着绝望,他写了一个诗剧品牌(1866),这是他在国外生活的第一个创作成果。后来写了《比尔·国际》(比尔·冈特的旧译,1867)。这两部剧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他通过布兰德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怒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一种不妥协的精神:“要么得到一切,要么一无所有。”1864之后易卜生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生活了27年。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书中他提出了沟通情感和精神的“第三种境界”的概念。1874和1885年,他两次回挪威短暂停留。1891年,易卜生作为一名著名作家回到了祖国。他后期的作品《建筑师》(1892)、《我们死后醒来的时候》(1899),都是自传作品。1900中划。久病之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易卜生的创作活动发生在整个1850世纪的后半期,从1899年以布林乔尔蒂安·布亚美为笔名出版《卡提丽娜》到1899年2月底出版《当我们死后醒来》。他以各种体裁写作,既有诗歌也有戏剧;既写悲情剧,又写喜剧;既写历史剧,也写现代戏,还有讽刺剧和竞猜剧。50年的经验,写了25部剧,一般两年一部。他工作很努力,写之前做很多笔记,拟一个提纲。写完初稿后,反复修改,直到定稿。许多保存下来的手稿显示了他在创作实践中细致严谨的构思过程。易卜生的戏剧部分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他的生活环境和他所熟悉的人,成为他创作中的基本素材。比如《青年团》里的小镇(1869)是沙恩镇的写照,《野鸭》里的埃克达尔家的阁楼(1884)是文斯塔普村阁楼的艺术再现;《社会支柱》的故事发生在格林施塔特镇。剧中将这个小镇的船厂老板、商人和牧师的势利、贪婪、虚伪、欺诈和庸俗颓废的生活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易卜生始终抱着严肃的态度,密切观察身边的生活,力求在创作中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个人道德理想与传统社会习俗的冲突。易卜生的创作及其思想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65438-0848年如火如荼的欧洲革命和挪威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提高了他的民族意识。他的早期作品如《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想要王位的人》等,以挪威历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为主题,浪漫主义。他在《勇士之歌及其对艺术的意义》(1857)一文中,曾经强调过民俗在民族文学中的重要作用。挪威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易卜生的浪漫幻想破灭了。在他60年代的作品中,他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精神反叛”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出现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进一步激发了易卜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热情。《爱情喜剧》在作者的创作手法上已经显露出现实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在直接攻击资产阶级民主的《青年团》中更为明显。现实主义在《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幽灵》等问题剧里占主导地位。他从普通市民的家庭生活出发,解剖了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道德,塑造了要求自由行动的人的形象。恩格斯指出,易卜生的戏剧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开拓独立精神”的人的世界。富有特色的“易卜生式”社会问题剧发展和丰富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他摒弃了当时舞台上流行的伪装、误会、谋杀、决斗等惊心动魄的场面,刻意将“舞台讨论”放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虽然有些讨论过于严肃、激烈和说教,但其目的是引导观众,思考实际问题,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增强戏剧效果。社会矛盾的激化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泛滥,使易卜生逐渐陷入悲观主义,他的创作打上了野鸭的烙印,逐渐变成神秘的象征主义。他的后期作品,如《罗瑟勒姆村》(1886)、《海上贵妇》(1888)、《海达·盖博》(1890)、《建筑师与小艾·富友》(1894)。易卜生的戏剧对世界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约翰·高尔斯华绥在创作中继承了易卜生的象征主义。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为了阅读易卜生的原著,学习了挪威语,还写了易卜生戏剧的论文,编了易卜生式的剧本。萧伯纳以易卜生的现实主义艺术为榜样,反对风靡一时的“结构良好的戏剧”,强调内容和形式。他认为“易卜生正宗的挪威戏剧完全符合整个欧洲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活。”萧伯纳对问题戏剧大师的评价在《易卜生的本质》(1891)中有系统的论述。65438+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社会活动家曾经在伦敦的一间公寓里表演过《玩偶之家》。萧伯纳饰演律师克罗格斯坦,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饰演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