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哲学:儒家人生哲学研究

孔子的人生哲学:儒家人生哲学研究

人生哲学是个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的看法。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生活中的安身立命问题,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面对自身处境应该采取的态度。总之,任何探索天地之间做人根本之道的学问,都属于人生哲学的范畴。孔子创立的人生哲学要求入世,主张建功立业,追求道德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他的思想不仅是社会生活中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中占据主导地位,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

一,孔子的名字:培养和发展的起点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列强争霸的乱世。当时,社会统治者对争夺权力和利润感到不安。虽然他曾经带领弟子环游世界,但由于思想不符合实际而不被重视。生在乱世就更惨了。中国常说人生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孔子遇到了。他经历了童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可惜他把自己的命运变成了使命,不怨天尤人,却始终关心社会,不强调自己的苦难。孔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战胜了自己,使自己不被痛苦所束缚,致力于为大众谋福利。他的经历教导了后人,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开了儒家文化的先河。

孔子在谈到名分时指出:“名不正,言不顺;话不顺,事不顺;做不到,就不会幸福。”乱世礼乐之衰,源于名不正言不顺,导致言行不一。孔子出生的乱世是从人际关系的丧失开始的,而人际关系的紊乱是因为名字不正确,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正确的名字作为化解人际关系危机的前提。所谓正名,就是用李周来纠正已经改变的社会现实,让君臣父子恪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受辱。孔子重视礼作为维护制度的手段,认为维护礼需要从正名开始。在功名已失天下之际,“孔子恐在春秋”。他害怕的是人际关系的衰败,社会的混乱,人心的腐败。虽然他非常重视礼乐教育,但他认为礼乐的本质在于仁的修养,需要从个人修养入手来正名,所以提出了他的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仁。

孔子的仁:人生哲学的核心。

孔子把仁作为人格的核心,视为完整的人格,只有达到这个层次的人才称为仁者。仁是个体的道德内在性,是个体成圣的内在基础,所谓成圣是个体修炼的最高境界。仁的含义首先是君子,独善其身;其次,是圣人济世。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仁者内圣外王,这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仁的内涵有以下几种解释:一、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爱众人”爱众人,“施与众人,助众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者,得立而立,得达而才。可以说仁的一面已经有了。“这是仁者爱人的道德标准。再次,克己、克己、自尊、自重,要求人们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以礼待人。第四,“孝也是仁之本!" .儒家的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外在的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最基本的家庭出发,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老少有序,朋友守信”,让仁植根于最基本的血缘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规范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孝、友、信,即人际关系中涉及的孝、仁、信。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以仁为本的伦理人生哲学,是一种强调道德和进取的现实人生观。它要求人“进则孝,出则孝,诚则忠,爱则情”。它以仁为基础,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柔、善、礼、俭、让、礼、容、信、敏、利等儒家核心理念,是做人的基本规范,是待人接物的道德标准。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做人的基本规范应该被视为一种普遍的人际关系规范,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天地之间无逃”的伦理法则。凡是能够在生活中坚持上述道德原则,并与之安身立命的人,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仁人。

三,孔子之道:终极境界的追求

道在孔子的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的道就是仁。道的产生和修炼是靠人的努力的,道是人传人的。“我道一以贯之”,最终通过人的活动成为现实。“君子商以此为基,道而生。”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相信学习,坚持正道。危国不入,乱国不活。世上有活路,躲无可躲。乡下有一条路,又穷又贱,又光荣。国家没有办法,又富又贵,可耻。”这些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说到底就是人生价值和人生归宿的大问题。

他告诫学生要以道为人生的原则,有了这个原则,人生就会有所收获。孔子把人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小人、君子、圣人。如何实现圣贤的理想人格,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孔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做官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精神,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安宁也是为人处世的崇高目标。之后儒家《礼记大学士》所阐述的“三纲八项”最能说明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即使“闻道而死于夕”,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贯穿孔子人生哲学核心的另一个理念是学习。在他的一生中,他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理念。《论语·学而》的第一段是“学而不时者不悦!”,做到“学而不厌,教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孔子总是教导人们要以积极有为的态度有意义地度过一生,主要是为了学习,就像孔子说的“十之五立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从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了贯穿孔子的人生哲学,成为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孔子的名、孔子的仁、孔子的道应该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几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独特的孔子人生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