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促进贵州发展,写一篇650字的论文。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许多国家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重要灵活政策措施。一个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年,在Xl~4和“两个大局”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状况,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分析框架。为解决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寻找新的途径,为解决地区封锁和恶性竞争问题采取新的措施,为探索区域分工合作的变革与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政策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具有一定地理范围,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紧密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低水平的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造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联合体,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投入的制约。技术和经济政策对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区域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地理经济发展概念。它反映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不是简单地体现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区域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历程自1978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L979-191-1998的非均衡发展阶段,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启动阶段,1999之后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采用了传统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二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发展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顺序的依据。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采用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二分法,而第九个五年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从1O 0999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原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位来看,就形成了“1+2”的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区格局。25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区域,从而形成了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主要包括开发西部的省份;在东部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冀,也有很大的差异,而东北地区大致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国内外一直没有十分明确和统一的概念。比如,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开发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和产品设计方面的研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组对区域创新能力做了大量的研究。课题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能力,并将区域创新能力分为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经济绩效五个方面(如图)。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强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助于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区域框架。区域经济活动隐含着区域创新的系统性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发了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分工强化了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了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创新中起着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产业新的“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快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给部门产生影响;第二,这种极其快速的增长在周边地区引发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传播技术,形成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创新的合力。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第一,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中各主体的互惠性要求相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在创新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是一致的。在产业集群中,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产业集群的开发建设可以促进资源在区域间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问题,实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中国,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典型的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比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和武汉的“中国光谷”,已经成功研发出5个品种、4O多个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并在占据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主导东南亚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对区域经济文化资源的依赖。

产业结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需要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取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创新离不开区域经济、文化、资源的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特定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形成的制度和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使其一方面能够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富。

丰富,水电、煤炭、煤层气开发潜力大,特别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的不足,具有“水火互帮”的独特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转目标网3.1.2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富。

原矿丰富,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整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磷酸二铵是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很重的地位。

重要地位,氧化铝和电解铝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的铝制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贵州的铝深加工产品必将找到更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贵州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建设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此外,为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和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体指数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土地、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建设,制定和规范了相关政策法规。

3.2重视喀斯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心脏地带,长江上游和珠江的分水岭地带。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迅速扩大,从根本上威胁了贵州人民的生存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迫在眉睫。贵州省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监测与评价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建立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生态旅游产业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联合其他省(区)进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力度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觅食。

原料生产条件明显优于西北和北方牧区,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少,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场所。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肉质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4万多hm2,现有田埂约33万hm2,林下草地2万hrn2,退耕还林8万hm2,冬闲地数千万亩,畜牧业发展空间巨大。此外,饲养牲畜的低成本使贵州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此外,中国加入WTO为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更有利于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会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这对扶贫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3.3.2贵州烤烟种植,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资源和技术优势明显,是我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该省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知名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质量,正在进行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和烟用香精香料的研发。以国酒茅台为首的贵州酿酒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清酒等知名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计划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份额。

3.3.3特色食品产业贵州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及以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生产特色食品的优势。黑糯米、薏米、荞麦、香蕉芋头、山药、辣椒、竹荪、马铃薯、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由原料出口转为本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橘、银杏等。已经由野生转化为基地内的大规模种植;竹荪、香菇、蕨菜、青阳参等山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贵州旅游以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气候而闻名于世。我国有许多洞穴、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分布广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全省共有旅游景点1余处,其中黄果树、龙宫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桂阳、花溪、百花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范静、茂兰喀斯特森林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遵义、镇远等历史文化名城2处。现在,已经开发了其中的四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旅游研究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构建和区域合作内容的拓展,黔滇桂川将形成旅游区优势,建立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大系统,共同打响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加。因此,除了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渠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外,还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新知识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劳务输出带动设备和技术的出口,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3.6建设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应根据知识经济的特点,如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第一生产力要素等。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核心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搭建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以省会贵阳为重点,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以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以核心零部件管理为目标,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基础期,7月23日至26日结束,完成组建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配套项目;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从27日开始到29日结束,战略目标是抢占市场份额,占有一定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个时期是综合发展时期。29年后的4 ~ 5年,品牌经营将是实现核心技术驱动跨越式发展的主轴。实施科技创新基地以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突出微型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电视核心技术产业三大核心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7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贵州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把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重点工程和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来考虑和安排,创建相互衔接、分工明确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突出生物技术的应用,用生物技术提升传统育种技术,促进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要围绕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以农产品开发技术产业化为工作重点。当前,除了继续抓好已建立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要重点抓好畜禽、林木、蔬菜、生态恢复重建、农业标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农业科技重点项目主要考虑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工作是计算机联网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要与农业科技园区、星火密集区、科技先进示范县、扶贫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等建设相结合,实施相对区域或产业区的项目集成,形成农作物、畜牧水产、节水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建设等各具特色和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产业区、示范区或产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