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构造和古地理

第一,控制岩相古地理格局的古构造

早、中三叠世中下扬子海位于特提斯海东端北部大陆边缘,东面与古太平洋相连。古生物群具有明显的特提斯特征,但也混有太平洋分子。该区位于低纬度古干旱气候区,是中国南方最后一个大规模海侵区,海相碳酸盐岩-蒸发岩广泛发育。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对该区影响较大,基本结束了该区海相沉积的历史,海相碳酸盐-蒸发岩沉积被以陆地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所取代。

该区早、中三叠世的古地理格局、岩相分布和蒸发岩发育明显受早期和同期古构造及海侵过程的控制。古构造研究对恢复岩相古地理和探讨蒸发岩分布规律非常重要。本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活跃,三叠纪地层多次遭到破坏和剥蚀。大部分地区是破碎的、不完整的或被较新的地层覆盖,除鄂西外,露头是不连续的。因此,更有必要从地质历史演化的大趋势出发,从岩相分析入手,结合古构造研究,重建古地理轮廓和成盐环境。

本区早、中三叠世古地理格局主要由一些早期和同生的深大断裂和前地形特征决定。

1.早期和同期重要深大断层

这些深断裂包括岩石圈断裂和地壳断裂,以及一些大的断裂。它们通常在重力、磁异常、岩浆岩分布、构造特征和岩相分布上有明显的反映,一般活动历史较长,往往是大型构造单元的边界。控制本区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轮廓和成盐环境的主要深大断裂有郯庐深大断裂、襄樊广济深大断裂、城口房县深大断裂、江南深大断裂、大庸吉首深大断裂、溆浦鲍斯深大断裂和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图20)。这些断层是本区最大构造岩相单元的分带边界。

①郯庐深大断裂:这是一条贯穿中国东部的巨型断裂带。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断层效应的切割深度、平移幅度、活动历史,已经有很多精辟的论文。尽管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争议,但作为华北地台与下扬子准地台的分界是公认的事实,对其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②襄樊-广济深大断裂和城口-房县深大断裂:襄樊-广济深大断裂东起广济,经黄冈、孝感至襄樊西北与东西向的城口-房县深大断裂相连。断裂带南北在地层发育、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地貌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是扬子准地台与淮阳地块、秦巴褶皱系的分界线。该断裂带从元古代到新生代一直很活跃。海相三叠纪仅发育在断层以南,难以判断三叠纪时长江中下游是否继续向北扩张。

③江南深大断裂与大庸-吉首断裂:江南深大断裂自茅山向西南经泾县至九江,再转向西延伸至崇阳、岳阳,直至慈利与东北大庸-吉首深大断裂交汇,延伸至贵州。这是一个控件。

图20长江中下游三叠纪古构造图。

1—T1-3露头;2-T3露头;3—铂MZ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及其数量;4-PZ1-MZ长期活动深断裂及其编号;5—截面位置和编号;6—晚二叠世碳酸盐沉积区(长兴组P2ch)和硅质岩沉积区(大隆组P2d)。断层名称:I—郯庐深大断层(PT-MZ);ⅱ-襄樊-广济深大断裂(PT-MZ);ⅲ-城口-房县深断裂(PT-MZ);ⅳ—江南深大断裂(Pt?-Pz);v-大庸-吉首深大断裂(PT-PZ);ⅵ—溆浦-鲍斯深大断裂(Pt-Mz)。①齐岳山断层;②建始-郁江断裂;③咸丰—沿河断裂;④来凤-刘家昌断裂;⑤马良坪-都镇湾断裂;⑥梁紫湖断层;⑦启东-湘潭断裂;⑧积石-德安断裂;⑨宜丰-景德镇断层;10休宁-江阴断裂;11广德-嵩山断裂;12远安断层;13南漳-荆门断裂;14钟祥-天门断层。简介位置:1-湖山;2-龙潭;3-小李山煤矿;4-庐山;5-张竹;6-牛头山;7-景山公园;8-马家山;9-穆白山;10—南岭湖;11—叶村;12-分水岭;13——孤峰;14—颜公堂;15—窑头岭;16—山门洞;17-铜尖;18 ——拉犁尖;19—扁担山;20-胡家坞;21—银坑;22-吴添;23-韭菜山;24-东马鞍山;25-坐在山上;26-仙木差;27—黄沙岭;28—杨家族;29—习字窑;30-湛山;31—双峰;32石背;33—黄光;34-马叫;35-黄金山;36-沙田;37-大禹寺;38——观音山;39-铜山;40-和平山;41—郭家沟;42岁的万;43-小毛平;44—苏家桥;45—新岭镇;46-大小口;47——《孙子兵法》中的剑峡;48—西樵湾;49-两河口;50-高桥;51—大勇;52-野猫水;53—高;54—大恒路;55—那水河;56—瓦窑坡;57-三岔;58-尖山寺;59—沙道沟;60-7口井;61—白平;62—野猪坡;63—洪家关;64—景家崖;65-沿高速公路穿越;66-五柱桥;67-杨柳浦;68—水清雅;69—熊家庄;70-利富塔;71—毛坝;72-单棵树;73—石家山;74-大玻璃;75-中国;76—双江大桥;77-牛马斯;78—姜母岭;79年——伍嘉陵。

震旦纪-早古生代,长江陆架边缘的深断裂带表现为西部和北部以浅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稳定沉积组合,南部和东部为大陆坡和边缘海的深水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沉积组合。两边的古生物群也很不一样。该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活动强烈,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也有表现。

④江山-绍兴深断裂:该断裂自绍兴向西延伸,沿浙江干线经江山、前山、宜春至萍乡,与湖南攸县断裂相交。该断裂形成于晋宁期,早古生代强烈活动,是江南过渡沉积与华南早古生代活动沉积区的分界线。在华南,断裂带以南,加里东运动经历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地壳抬升遭受剥蚀,成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陆源碎屑的主要补给区,极大地影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相分布。

⑤溆浦-鲍斯深大断裂:大致从安化向西南,经溆浦至鲍斯。沿断层有明显的重力梯度和磁异常,具有深源异常的特征。断裂也形成于元古代,断裂两侧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的厚度和岩相也有明显差异。西侧在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不同区域偶见晚古生代地层的不整合和叠置关系,偶见下三叠统碳酸盐岩零星出露。

除上述决定早、中三叠世古地理基本格局的重要深大断裂外,还有齐岳山断裂、建始-余江断裂、先锋-沿河断裂、来凤-刘家昌断裂、马良坪-都镇湾断裂、梁紫湖断裂、祁东-湘潭断裂、积石-德安断裂、宜丰-景德镇断裂、休宁-江阴断裂和广德断裂。这些断层一般为地壳断层或大断层,大多形成于早古生代,尤其是加里东末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晚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的岩相。休宁-江阴断裂和广德-嵩山断裂值得特别注意。它们在晚三叠世末强烈活动,导致牛头山和张著带一度抬升并被侵蚀出海面。下三叠统银坑组(或下青龙组)平行不整合覆盖在龙潭组之上,长兴组缺失。这两条断层也是三叠纪相变带。

2.前缘地形对岩相分布的影响。

古构造总是通过控制古地貌来影响沉积相的变化,而古地貌的特征与发生在其上的沉积相类型和分布规律有着直接的关系。晚二叠世末,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和两种完全不同的沉积相类型。长兴组代表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局部也发育生物礁(利川和长兴),而大隆组代表深水跨盆地硅质岩沉积。这种起伏的前滨地形对三叠纪岩相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三叠纪长江中下游海底地形的深浅变化和相带的分布与晚二叠世,尤其是早三叠世印度期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掌握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的基本格局,有助于预测和判断三叠纪岩相的延伸范围和古地理演化的总趋势。

二、古地理的基本格局及其演变

根据鄂西、鄂东、宁镇地区20多个主剖面和辅助剖面的测量和相分析所获得的原始资料,对以往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选取了近80个有代表性的岩相剖面作为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的基础资料。同时,结合古构造研究和地质历史分析,分别编制了印度期、奥伦尼期早期、奥伦尼期晚期和安尼期早期4个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基本恢复了长江中下游早、中三叠世成盐的古地理面貌、演化趋势和自然地理环境。

1.印支期古地理(图21)

图21长江中下游早三叠世印支期岩相古地理图

1-碳酸盐台地相区;2-上斜坡相区;3-下斜坡-盆缘相区;4-盆地底部泥岩相区;5-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海岸和浅海相区;6-陆源碎屑滨海和浅海相区;7—大陆架边缘的鲕滩;8—水下碳酸盐岩泥石流沉积;9—陆源沉积物的供给方向;10—截面位置和编号(见图20中的描述)。

印度地层包括宁镇地区青龙组下部、安徽银坑组、鄂东南大冶组(或大冶组1 ~ 4岩性段)、鄂西瑞平组、赣中大冶组下部、湘中大冶组。

晚二叠世末期,曾出现过短期的海平面下降,这往往导致印度地层与长兴组呈伪整合接触关系,甚至长兴组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广德和宜兴)。印度开始了新的海侵,海侵范围与二叠纪相似,古地理格局继承了二叠纪晚期的情况。总体而言,原大隆组分布区保持了深水盆地环境,长兴组分布区发育了浅水碳酸盐台地。它们之间是台地和盆地过渡的斜坡带。不同的是,从印度期开始,古气候转变为干旱气候,蒸发加强,海水开始盐化,海洋无脊椎动物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与二叠纪完全不同的化石组合,岩相组成也有很大不同。

根据相分析的结果,可以划分出六个相区:

①碳酸盐台地相区:该相区基本为正常波底以上的浅水区,相区常见的相类型为碳酸盐滩、潮坪和泻湖,主要由各种颗粒组成。相区岩相类型复杂,鲕粒灰岩和鲕核灰岩大多构成广泛分布于浅海的各种浅滩或砂体。灰泥岩、含生物碎屑(如腹足类和介形类)的复杂石灰岩和蠕虫状石灰岩是泻湖、海湾和其他环境中常见的岩相。含藻纹层、鸟眼状构造和裂隙的白云质灰岩、微晶白云岩和石膏白云岩是干旱区潮坪相的组成岩相。印度的溶盐角砾岩不发育,可能与古气候干旱程度和海水盐度达不到普遍成盐条件有关。在这些岩相类型中,由各种颗粒灰岩组成的滩相最具特征,也最容易识别,尤其是厚度超过几米甚至四五十米的鲕粒灰岩,往往代表分布在碳酸盐台地边缘、面向外海的障壁砂滩。在鄂西的利川(高升堂、那水溪、尖山寺),姊妹的大峡口,南漳的苏家桥,鄂东南的沙田、马角、太子寺,鄂西的浦阴、铜山的利发塔,苏南的松山、宜兴张著,皖南的休宁,赣东北的景德镇,都有这种鲕粒。这两个平台分别是利川-姐妹桂平台和江南平台。利川-姐妹地台分布在利川地区,呈东北方向分布。从东北向东延伸至巴东姐妹区,由南向西进入四川。地台的发育明显受深大断裂控制,西部为齐岳山断裂,东部为建始-郁江断裂。东西北段南边界与都镇湾-马良坪断裂有关,东端被南漳-荆门断裂切断。贯穿本区中部的江南地台是研究区最大的沉积单元。这个地台的位置与“江南古陆”大体一致,从湘西北的桑植地区向东延伸至湖北,经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至无锡地区;向西南延伸至贵州。地台西、北边界受大庸-吉首深大断裂(西)和休宁-江阴、广德-松山深大断裂(东)控制。南部边界可能以溆浦-鲍斯深大断裂(西部)和宜丰-景德镇断裂为界。这个平台有一千多公里长,一百多公里宽。由于后期构造的影响,地台中南部大部分地层被剥蚀,仅在辰溪、怀化、景德镇、休宁等地残留少量露头。鲕状砂体主要分布在台地北部边缘,表明该边缘可能是面向外海的迎风边缘。地台南部与赣中陆源碎屑滨浅海相区过渡。由于湘中涟源邵(阳)地区三叠纪地层大部分已被剥蚀,从少数剖面分析,可能是外海台地与江南台地西部相连。

②上斜坡相区:该相区通常沿台地边缘呈带状分布,宽10-20公里至近100公里。主要岩相类型为中厚灰泥岩和蠕虫状灰岩。其中常含有含小型腹足类生物碎屑、鲕粒和核粒的强潮(落潮)形成的颗粒灰岩或灰岩充填夹层(普阴)。在某些地区,还有许多层由滑坡或风暴引起的泥石流砾石石灰岩夹层。这种砾质灰岩中所含的砾石多为板状灰泥岩,但也有少量鲕状灰岩碎块,基质为灰泥。在宜兴的张著、溧阳的黄裳、广德的牛头山、泾县的谷峰、窑头岭和晏公堂、浦阴、黄石、桑植的洪家关、恩施的三岔、尖山寺等地,都有开发。有的地方可能有十几层,累计厚度几十米(窑头岭、黄石黄金山)。碎屑灰岩的出现是台地倾斜的重要证据。在利川地台东缘、黄石、普银等地段,也有块状粉砂岩夹层,呈丘状交错层理,表明可能有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③下斜坡-盆缘相区:该相区发育在靠近上斜坡相区的地方,两者边界不易区分,与盆底相区也呈过渡关系。主要岩相类型为薄层灰泥岩、带状灰泥岩、瘤状石灰岩,有时为钙质泥岩。在泥灰岩、钙质页岩和瘤状灰岩中常发现丰富的双壳类和菊石。泥石流砾石灰岩沉积夹层也很常见,其出现位置与上斜坡相区一致,但不同的是层数较多,并伴有碳酸盐浊积岩夹层。该相区地层未发现丘状交错层理。沉积相带主要分布在鄂西恩施-建始地台盆地、下扬子盆地和江汉盆地,是这三个盆地的主要沉积相类型。

④盆地底部泥岩相区:主要岩相类型为钙质泥岩、页岩、薄层泥灰岩和灰岩。其中常有多层细粒无纺浊积灰岩(黄石采石场、柯家湾等。),岩相中常发现草莓状黄铁矿。泥岩和钙质页岩中含有丰富的双壳类和菊石化石。该相区主要分布在朝鲜、铜陵和安庆地区,京山的伍嘉陵和鹤峰的七间井,代表了三个盆地最深的底部沉积。

⑤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海岸和浅海相区:主要岩相类型为粉砂质页岩、粉砂岩、页岩和砂质灰岩,局部有鲕状灰岩(高阳家),富含海相双壳类、菊石、腕足类等化石,表现为碳酸盐沉积环境向陆源碎屑沉积环境过渡的特征。该相区主要分布在赣中萍乡、上高一带,其北边界受宜丰-景德镇断裂控制。

⑥陆源碎屑海岸浅海相区:主要分布在江山-绍兴深断裂南部,与凭祥-高安混合海岸浅海相区的主要区别是陆源碎屑含量增加增厚,碳酸盐岩减少,岩层在向南穿越江山-绍兴深断裂时突然增厚。出露较好的地区是莲花石背和铅山局。主要岩相为粉砂岩、页岩和钙质页岩,常夹泥质灰岩或泥灰岩,产出双壳类和菊石类化石。长石应时砂岩也可以在石头的背面看到。可以看出,该相区更接近陆源碎屑供应区。从碎屑组分的含量、组成和粒度变化分析,物源来自东南部,可能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再活化有关。

综上所述,印度期古地理格局和相区分布明显受深大断裂控制,自南向北可概括为三大沉积区。江山-绍兴深断裂以南是一个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滨水浅海混合沉积区;江南深大断裂以北是深水盆地的钙质泥质沉积区;它们之间有一个碳酸盐台地。总之,印度长江中下游的地形是南浅北深,沉积特征是南部为陆-湖混合碎屑沉积区,北部为清水碳酸盐沉积区。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中下扬子海北部,郯庐深大断裂和襄樊广济深大断裂附近,不仅没有发现近岸边缘相沉积,而且盆地正在加深。因此,很难确定长江中下游盆地的北缘。这个问题的解决会涉及一些更复杂的重大地质问题。后面也会讨论。

2.奥伦尼早期的古地理(图22)

奥利尼阶早期地层包括宁镇地区青龙组中部、安徽合隆山组、鄂东大冶组第5、6岩性段(嘉陵江组下部)、鄂西小河组或嘉陵江组下部、湘西北和湘中嘉陵江组下部、赣中萍乡-上高地区大冶组中部。

这一时期的地层与印度的地层连续沉积,奥利尼克期早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地理特征是印度期的延续和发展。最大的变化是碳酸盐台地潮坪迅速向海推进,使台地面积扩大,盆地缩小。鄂西恩施-建始地台海槽完全被潮坪沉积充填,导致深水盆地消失,利川-姊妹贵地台与江南地台相连。京山和钟祥地区普遍存在潮坪白云岩和盐溶角砾岩。

图22长江中下游早三叠世早期奥利尼克岩相古地理图。

1—鲕滩-石膏白云岩潮坪-泻湖相(碳酸盐台地相);2-斜坡石膏沉积相区;盆地的3-泥灰岩沉积相区;4-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滨海和浅海相区;5-陆源碎屑海岸浅海沉积相区;6-鲕滩;7-水下碳酸盐碎屑流沉积区;8-石膏沉积区;9—陆源沉积物的供给方向;10—截面位置和编号(见图20中的描述)。

等沙坝型海岸沉积(伍嘉陵、京山)表明江汉盆地此时可能已演化为一个巨大的地台型沉积。在湖南中部,江南地台向南推进至涟源地区。总之,由于潮坪的急剧扩张和海盆的消失,整个中扬子区已成为一个统一的近海碳酸盐台地,蒸发强烈。在下扬子区,台地相区的北界仍受江南深大断裂和休宁-江阴深大断裂的限制。景德镇、休宁、无锡沿线堆积鲕滩和潮坪膏盐白云岩,但中扬子区不发育盐溶角砾岩。该区地台侧向加积速度较慢,下扬子盆地范围与印度期相似。但由于相邻地台的推进和不断向上建造,陆源物质的进入减少,地台碳酸盐沉积物供给充足,导致盆地沉积物中的陆源泥大量减少,盆地开始变浅。早奥伦尼期下扬子盆地相的主要岩相类型为蠕虫状灰岩、中薄层灰泥岩、条带状灰泥岩和泥灰岩。其中蠕虫状灰岩最发育,分布最广,表明盆地内海水较为平静和停滞。较多的陆源泥主要沉积在郯庐深大断裂附近的巢县和安庆地区,其岩相成分主要为泥灰岩、钙质泥岩和页岩夹层。江南台地边缘向盆地的过渡带仍有台地斜坡带。长洲(武进二井)、张著、广德牛头山、泾县一带均有泥石流沉积,其中泾县、牛头山一带最为发育,说明那里有陡坡,可能与休宁-江阴深大断裂活动有关。凭祥-上高地区仍为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的滨海浅海沉积区,产出正常的海相化石,表明该区海水盐度正常,接近陆源补给区,但碳酸盐岩比例小于印度期。在南面的莲花市北和前山局,以泥质和粉砂质为主,正常海相化石伴生菊石,见长石应时砂岩,说明海水较浅,盐度正常,更接近陆源区。

早奥伦尼期可分为5个相区,分别为鲕粒碳酸盐滩-石膏白云岩潮坪(塞卜哈)-泻湖相区,即碳酸盐台地相区;斜坡石膏沉积相区;盆地的泥质沉积相区;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滨海和浅海相区。

简而言之,在奥伦尼期早期,由于潮坪向海的快速推进,西部台间海槽被填平消失,利川-锡斯特圭地台与江南地台相连,形成了面积更广的大陆近海碳酸盐-蒸发岩地台。气候越热越干燥,成盐环境越好,石膏沉积很常见,溶盐角砾岩很常见。下扬子海域,古地理轮廓与印度期相比变化不大,只是盆地开始变浅,陆源泥含量减少,成盐条件不理想,溶盐角砾岩不太发育。随着赣中更多陆源碎屑沉积物的补给,必然有大量淡水流入,海水盐度趋于正常,不具备成盐条件。只有局部地区(高阳家)可能存在石膏白云岩沉积的潮坪环境。

3.晚奥伦尼期的古地理(图23)

晚奥伦尼期地层包括宁镇地区青龙组上部、安徽南岭湖组、鄂东小河组、湘中嘉陵江组和赣中萍乡-上高地区大冶组。

与早期相比,晚奥伦期的古地理格局和相区分布没有明显变化。中扬子区继续在大陆表面呈现碳酸盐-蒸发岩台地。台地上有潮坪、塞卜哈、盐湖、超咸浅洼地、盐化泻湖或海湾,以及以鲕粒为主的各种碳酸盐滩。主要岩相类型为藻白云岩、石膏白云岩、灰泥岩、石膏岩,地表多为溶盐角砾岩,厚度不等。地层的垂直序列是复杂的,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由石灰岩-白云岩-盐溶角砾岩组成的旋回性可能反映了海水深度和盐度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岩相迁移。所以各地周期发展的规模和次数都不一样。石膏地层的塑性变形和地表的溶解、脱胶、白云化往往破坏了原始剖面的层序结构,增加了对比的难度。在下扬子区,虽然晚奥伦尼期和早奥伦尼期的古地理格局变化不大,但台地和盆地的位置以及相区的分布明显表现出西北运动的特征。休宁台地边缘

图23早三叠世奥利尼克晚期长江中下游岩相古地理图。

1-鲕滩-石膏白云岩潮坪-泻湖相区(碳酸盐台地相区);2-斜坡抹灰阶段区域;3-盆地的瘤状灰岩相区;4-陆源碎屑海岸和浅海相区;5-鲕滩;6-水下碳酸盐岩泥石流沉积区;7-石膏沉积区;8—陆源沉积物的供给方向;9-截面的位置和数量(见图20的解释)。

-长兴-松山线移至宁国-宣城-镇江线。宁国山门洞南岭湖组鲕状灰岩厚度55.63米,牛头山鲕状灰岩厚度24.78米,张著鲕状灰岩厚度46.5米..镇江小李山煤矿也产鲕状灰岩。在生物早期,构成台地边缘障壁滩的鲕滩带的分布位置向北推进了约40公里至100多公里。从台地边缘的鲕滩带向西北,为斜坡相区。背景沉积物主要由中厚的砂浆岩组成,厚度大,结构单调。在泾县、铜陵、安庆等地也有碎屑砾石灰岩,表明斜坡相区也向盆地西北方向推进。盆地底部位于郯庐断裂带附近的朝鲜和怀宁地区。岩相类型以瘤状灰岩为主,局部地区也有碎屑砾石灰岩。但相区的位置也向西北偏移,基本分布在长江以北。下扬子地区成盐条件不理想,盐溶角砾岩不如中扬子地区发育。晚奥利尼克期湘中广泛发育潮坪白云岩,但成盐条件不佳。此时,江西中部完全被陆源碎屑海岸沉积物占据。

综上所述,晚奥伦尼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划分出鲕滩-膏盐白云岩潮坪-泻湖相,即碳酸盐台地相、斜坡膏盐相、盆地瘤状灰岩相和陆源碎屑滨海相。

晚奥利尼克期的古地理和相区分布表明,中扬子区成盐条件最有利,下扬子区仍发育深水盆地,但由于江南地台向海推进,其范围进一步缩小,海底仍向郯庐附近的深大断裂带加深。

4.早期灭绝期的古地理(图24)

早期安尼先地层包括宁镇地区周冲村组、安徽东马鞍山组、鄂东露水河组、宜昌远安地区陆家沟组、鄂西南巴东组第一岩性段、萍乡和上高地区杨家组下部。

由于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影响,中三叠世地层大部分被剥蚀而保持不完整,尤其是在下扬子、湘中、赣北地区,保存完好的完整剖面十分罕见,这给恢复这一时期的岩相古地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整个三叠纪古地理演化的总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推断。

安尼期是从三叠纪开始的大规模海退时期,也是碳酸盐-蒸发岩沉积向陆源碎屑沉积的过渡阶段。与早三叠世相比,古地理特征和岩相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安尼期早期,该区可划分为以下五种相类型:

石膏白云岩潮坪-盐湖-盐化泻湖相区:主要分布于鄂西-鄂西南及下扬子地区。西峡地区和利川-恩施地区地层较发育,主要岩相类型为藻白云岩、石膏白云岩、白云岩灰泥岩、白云岩泥岩和石膏岩(仅见于钻孔)。在地表,盐溶角砾岩极其发育,分布广泛,层数不一,一般为2 ~ 6层。该相区地层在利川-恩施地区最厚,可达160 ~ 200米。向峡谷区变薄,大峡口区厚度仅48m。该相区成盐条件最好。下扬子区露头分散,大部分未完全出露,岩相类型较鄂西地区简单,主要由白云岩和溶盐角砾岩(面)组成。钻探后发现,地下有许多石膏层,有些石膏岩层厚达数百米,如在贵池、东湖、繁昌白马山、当涂钟山、武威汤沟和南京所见。石膏单层厚度也很大,部分地区达到280m。

浅海石膏-泥质沉积相区:仅出现在鄂东,主要岩相为灰岩、泥灰岩、泥岩。该相区地层极度出露,仅有少数地方有较完整的剖面(普贤陆水河),空间分布不详。

下部浅海碳酸盐沉积,上部陆源碎屑沉积相区: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和鄂西南漳地区,分布在膏盐白云岩潮坪-盐湖-盐化泻湖相区周围,是其与陆源碎屑滨海相区的过渡环境。

陆源碎屑滨浅海相:仅在荆门、涟源、上高有少量出露。主要岩相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产出海相双壳类化石,部分地区还含有植物碎屑。由于露头稀少,相区的范围未知。

图24中三叠世安尼期早期长江中下游岩相古地理图。

1-石膏白云岩潮坪-盐湖-盐化泻湖相区;2-浅海灰泥-泥质沉积相区;3-下部碳酸盐岩和上部碎屑岩浅海相区;4-陆源碎屑海岸和浅海相区;5-石膏沉积区;6—“绿豆岩”(火山玻璃凝灰岩)分布区;7—陆源沉积物的供给方向;8—截面的位置和数量(见图20的解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物是从早灭绝期开始注入海退的。从相的分布和整个地区的构造背景来看,陆源物质的供给有两个方向:一个来自东南华南褶皱带,另一个可能来自秦岭褶皱系,这与两个地区可能在印支早期就已开始活动有关。大量的陆源碎屑供应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淡水注入,会造成海水的盐度降低。整个地区江南地台的解体和退缩,充满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的下扬子盆地的消失,是这一时期古地理演化中的重要事件,形成了有利于蒸发岩形成的利川-锡林郭勒地区和下扬子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