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系列“批判性思维”I

最近一直在看《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本书知识点很多,有些很难理解。于是看了一大半就决定再读一本,逐章摘录重点。这是这个系列的开始。

把这句话放在第一位,也说明这句话确实能解释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但是,面对这句话,我不得不发挥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论点并不断改进它们来生产更好的思维产品。”我觉得这句话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知识,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继续论证,我们各方面的水平也不够,论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好的思维产品’,而是有缺陷的。所以在我看来,先多读书,等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批判性思维或许就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了。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术语部分:

1.客观断言&;主观断言

以下是部分原文节选。不知道用我自己的想法解释后能不能帮你更好的理解:

看到这里,我自己好像也有了另一种解释,临时想到的。一个陈述是客观断言还是主观断言,要看有没有唯一的标准来判断。

2.话题:话题分为主观话题和客观话题(在本书中,话题是指问题)

区别还是上面说的。标准统一吗?

(其实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也不是很清楚这个论点,所以有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会很模糊。通过这个,我可以很好的理解论证所需要的要素是什么,所以我会在以后的论文中仔细看看我的一些结构部分。)

接下来的一段,我要单独提醒大家,虽然都是直接从书上摘抄下来的,但不得不说这部分展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精髓。

3.认知偏差

其实这一章的内容乍一看会很难理解,然后就告诉我们一些惯性思维。通过这一章的内容,我觉得自己其实可以理解一些思维模式,然后就会有一种防御的心态,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别人所说的对错。

这个系列的初步方案是先从原文中摘录。我觉得对于不熟悉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有必要先通过原文去了解一下,等书抄完了再写一篇自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