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与汉赋的异同

在内容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有相同的一面,即都反映了丈夫(游子)与妻子的相思之情,都表现了追求生活享乐、及时行乐的生命观;而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生活,题材各异。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诗体、风格、语言等方面各有特色。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民歌出自下层民众之口,题材广泛。它表达了人们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爱与恨,广泛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痛苦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汉代的政治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桓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下层民众深受其害。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争斗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政治前途。他们常常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苦苦挣扎,走投无路,灰心丧气。《古诗十九首》是对这个危险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其题材范围比汉乐府中的民歌要窄得多。“它反映的是动荡时代失意者的漂泊忧虑。”“在《十九首诗》中,不是漂泊,就是对女性的思念。综合起来看,这两个不同的主题是有区别的,但本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1】(p 18)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古诗十九首》中透露出的游女感伤,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衰落的反映。”[2](P214)当然,这些都是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领域流行的观点。倪启新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征是,下层封建文人从自身的地位、利益、处境、经历出发,充满悲凉,抒发不满之情,产生愤懑。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跑仕途,追求名利,导致了这个阶层的普遍离别。”[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几千年读者的* * *,是因为它写出了三种感情:离别、失意和对人生无常的忧虑,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4](P79)可见,汉乐府民歌多反映当时社会,题材广泛,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生活,题材狭窄。当然,也有很多共同关心的话题:

1.都反映了丈夫(游子)和妻子的相思。

汉代乐府诗中有大量关于漂泊和对女性思考的诗句,如挽歌:“挽歌可作哀,远望可作当归。想念家乡,心情抑郁。没有人想回家,也没有船过河。头脑不会说话,肠子里的轮子转。”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感情,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将何去何从的流浪画面。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让我们想起了十五计划中的80岁退休老兵。可想而知,他的结局必然是加入流浪汉的行列。其实游子的乡愁主要是想家里的老婆和亲人,家里的亲人不是想没日没夜出门的游子。比如《长城窑洞饮马》里,写的是女人日夜思念丈夫,却做了一个梦:“远在天边,不可思议,过去我也曾梦见。梦里看见他在我身边,醒来发现他还在流亡。在其他地方不同的县,展览不会见面。”梦虽甜,梦后更添一层相思。古代的绝句也写了一个女人思念离家在外的丈夫,揭示了兵役给当时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家庭分离的痛苦。

流浪女性的离别和相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到了《古诗十九首》,更多的作品表现了这一主题,占到一半以上。其中既有流浪的文字,也有对女性的思考,对女性的思考占了大多数。比如《河上采芙蓉》写的是一个失意的漂泊者思念妻子的悲伤。飘零过河采芙蓉,再到蔡泽采兰草,“采芙蓉”留人“远方”,可见飘零人对亲人的深情。因为路途遥远,无法送礼物,忧郁感伤之情油然而生。“同心生离家,悲催死”,直接写出了游子和新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再比如《月有多亮》:“月有多亮,照我床。悲伤得睡不着,穿着衣服四处游荡。客人虽喜,不如早点回头。一个人离家出走的烦恼该向谁告状?领他回房,衣服上有泪。”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漂泊的游子形象,他不堪忍受,漂泊着,被强烈的乡愁折磨着。再比如“杭航杭航杭航杭航杭航杭航杭航杭航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杭州从此你我千万里,我在天,你在天。路漫漫其修远兮,会安之!北马南来仍附北风,南鸟北飞,在南枝筑巢。他们分开的时间越长,他们变得越宽,他们越瘦弱。云遮日,游子不理。就因为我想让你把我变老,又一年很快就到年底了。不要放弃捐款,努力加餐!”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化,突出了丈夫的长途跋涉、久别重逢和妻子深深的乡愁。《冉冉孤竹》描述了一个新婚的女人和丈夫在长期分离后的恩怨。它不仅抒情而且跌宕起伏,真诚而强烈地表达了女性的不满。还有一些也在写思念女人的委屈,如《青青河边的草》,以其生机勃勃的春色和春花般绚烂的容颜,烘托着相思女子的孤独与凄凉;《一路牵牛星》借用牛郎织女“水中繁花似锦,无言以对”的童话故事,写出相爱却不能相见的男女痛苦的离别,委婉含蓄,生动感人。

2.都表现出追求生活乐趣,及时行乐的生活观。

因为人生动荡不定,变幻莫测,所以汉乐府中很多诗都在感叹生命的短暂,希望通过及时的吃喝玩乐来解脱自己。比如西门行在“今天不玩了,等什么时候”的豪言壮语之后,其实透露出的是内心无法解决的苦闷。“在短暂的生活压力下,吃喝玩乐的宣言,与其说是世俗生活的享受,不如说是把握人生的焦虑。”[5](P147)《古诗十九首》也是如此。诗人疯狂迷恋仕途,追求财富,抱怨同学不推荐。当这些文人不得不面对这短暂而虚幻的人生时,他们渴望为自己寻找慰藉和解脱,及时吃喝玩乐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希望通过及时的吃喝玩乐来麻痹和填补空虚的生活,用短暂的快乐来缓解生活的悲伤”。[5](P226)《驶往东门》:“人生如寄,命不固。万岁更好,圣贤做不到。以食求仙,多为医学所致。不如与万、苏同饮美酒,相侍。”《生于不到一百年》:“生于不到一百年,总忧为千岁。白天短,夜晚长。为什么不在烛光下旅行?要想及时行乐,怎么能留在这里?”这是下层文士在事业幻灭后的真实生存感受——感叹人生苦短。

除了以上这些,其余的乐府民歌都是揭露统治阶级,表达反抗,歌颂爱情,抗议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作品。

1.讲述生活的艰辛,抨击社会的不公和人民对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反抗。

汉代大一统帝国的强大表象背后隐藏着诸多社会矛盾。剥削阶级过着奢侈的生活,而“穷人常穿牛马的衣服,吃猫狗的食物”,“卖农房卖孩子还债”(班固《吃货史》)。汉代民歌中的许多诗句,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表达着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愤慨。其中《相逢》通过男孩对主人财富的夸耀,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奢华放荡生活:“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大厅里放了一瓶酒,作为驻邯郸大使。中庭有桂花树,灯笼明亮。兄弟二三人,中子为侍郎。第五天回来,路自发光。金缠马头,观者得利。”这首诗反映了统治阶级以黄金为房,饮酒妓女和成群的宫女嫔妃无所禁忌的腐败生活。另一首《平陵东》通过官员勒索良民,使无辜百姓血本无归的描写,控诉贪官的恶行:“平陵东,松柏苍松,不知谁劫了义公。抢了龚毅,在高堂下,付了一百万两去了。也很难走两步,怕看到追来的官员。我急得出血了,就跟家里说要卖黄犊子。”统治阶级生活越奢侈,劳动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他们的球拍背后,隐藏着千千劳动人民的血泪,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比如《妇科病》里那个重病的女人,临死前还放不下孩子的命运:“那是属于二三孤的,所以我的孩子又饿又冷!”但由于残酷的剥削,父亲最终违背了妻子的临终嘱托,残忍地抛弃了孩子。著名的《孤儿之旅》上演了一出封建制度下的家庭悲剧:父母双亡后,为了独占家族财富,兄妹二人把自己的兄弟当奴隶一样虐待。要么让他出去走走,要么让他挑水,做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在家里干。孤儿是“冬无痊愈,夏无衣服”。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下,孤儿们高呼“我愿送尺子书,我将难以与地下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这既是一个孤儿对哥哥嫂子虐待的血泪控诉,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残暴的谴责!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压迫的人民以他们微弱的力量和自发的方式向统治阶级表达他们的不满。比如《东门记》里,一个被贫穷逼得走投无路的男人,没有考虑后果就走了,去为家人寻求出路。但是他不担心回家。当他看到“池塘里没有一桶米,架子上也没有挂衣服”时,更加坚定了“拔剑东门”的决心。一位心地善良的妻子不忍丈夫铤而走险,就拿着衣服哭着说:“他家希望有钱,我家小妾和你丈夫养活我。”上层阶级用沧浪自然,下层阶级却用这个黄口。今天不是!但是英雄生气地说:“咄!好吧!我来不及去了!白发很难活得长久。”因为他知道:“他已经面临过没衣服穿,没饭吃的窘境。如果他不走出家门,那么他的命运只会是等死。”[6](P95)“所以,应该说他的行为是自发的反抗,只是行为,而不能说是绝望。”[7](P75)不能说是“做违法的事”。[8](P67)另一首《论桑》通过面对面的斗争反映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文中歌颂了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女秦罗芙。她美丽、勤劳、足智多谋、勇敢,断然拒绝面对君主的无耻要求:“君主真是个傻瓜!君主有自己的妻子,罗敷有自己的丈夫。”并机智地吹嘘自己的丈夫,这让你感到羞愧。哪里敢再生邪念,就这样悄悄退出,真是让人欣慰!

2.对爱情的赞美,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抗议。

在朴实自然的乐府民歌中,有许多反映爱情和婚姻的作品。《邪》通过誓言展现了少女对幸福的不计后果的追求:“邪!我想认识你,长命百岁。山中无陵,河中竭,冬有雷震,夏有雨雪,天地合,敢与君!”诗中列举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事情,并用它们来宣誓,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诚和专一。追求幸福的爱情是人之常情,但在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束缚和束缚下,根本不存在幸福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性往往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关系很好,但他们不是代表封建权力的婆婆的对手。刘兰芝被扫地出门,夫妻分道扬镳,最后只能斗个你死我活。《山上拔草》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遇到她的旧丈夫,问起新夫妇的对话:“新夫妇不如旧夫妇。”它揭示了女性对自己悲惨生活的辛酸和无奈。《想》这首诗表达了爱情受挫前后的感受。女主角先精心为爱人准备一份礼物,出事后会“杂而毁之”、“风吹起来时”。两种态度的鲜明对比生动地表达了强烈的爱与恨的感情。《白头颂》通过一个离婚女人的命运,表达了全世界女性的殷切期望:“结婚了就不用哭了。希望同心同德,不离不弃。”

其余《古诗十九首》是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受伤时的失意,感叹人生苦短,知己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到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纷纷参政,为当政者安插至亲以巩固政治地位,极大地影响了普通士人入体的正常途径。在中下层文人中,产生了许多受了伤就灰心丧气的作品:有的感叹生活的艰辛,如“进了车,开着车来谈”。放眼望去,东风摇草。当你无缘无故的遇到一些事,怎样才能快速变老?“以一个在广阔未来奔忙的车夫形象揭示生活的艰辛,以“东风撼百草”的凄凉景象暗示岁月飞逝,任重道远,从而引出以下两句深沉苍凉的哀歌;有的抒发对这位难遇知音的感情,如“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天边有云。交叉稀疏结窗口,老化三阶。地板上有一首弦歌,声音悲伤!谁能写这首歌?没事就是齐梁的老婆。清商随风吹,中曲飘零,反复叹息,慷慨多于悲凉。我不在乎歌手苦不苦,但是伤到了知音。我愿为双天鹅展翅高飞!“高楼里女人奏出的悲鸣,是当时文人普遍的生存感受,也是孤独的人对知音的向往。自然能引起游子们的歌唱。但高高的亭台阻隔了知音的交流,所以这忧伤的琴声只能给孤独的旅人留下更深的忧伤;有的暴露人情世故,对世态炎凉愤愤不平。比如《明月当空照》里的“从前是同家的朋友,我提起精神。我不想联手把我像遗物一样抛弃。"

通过比较《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一些文人的思想。

(2)

从风格和创作特点来看,由于乐府诗采自民间,正如十五国风也采自民间一样,这些“市井歌谣”继承了《诗经》中“饥者唱其食,劳者唱其事”的传统,形成了“感悲喜,因事而起”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汉乐府的题材、思想、艺术和形式具有活跃而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新源头。”[9](P37)

《古诗十九首》以柔美、悲凉、悠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之金”、“五言之冠”。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再加上当时五言诗这种新形式的运用,使得《古诗十九首》成为自《诗经》、《楚辞》以来的新经典。

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各具风采,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大放异彩。

1.表现方法:叙事和抒情

韩乐府“悲喜交加,因事而起”的特点使诗歌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双重特征,但“韩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叙事性...在中国文学史上,韩乐府民歌标志着一个新的、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2](P193)从中国诗歌开始,抒情诗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诗经》中不成熟的叙事作品不多,楚辞以抒情为主。直到汉乐府中民歌的出现,虽然不足以改变抒情诗的主流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确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叙事作品,这个比例并不低。汉乐府与《诗经》、《楚辞》相比,叙事元素大大增加,有一定的情节和场景。比如《孤儿之旅》描写孤儿被弟媳虐待的经历,选取了“游贾”“抽水”“收瓜”等几件事来描写。《平陵东》和《孔雀东南飞》都有完整的故事线。有的诗突出某些场景或片段,如《病妇之旅》,描绘了病妇临终嘱托和丈夫无奈的两幅画面;《东门之旅》截取了一个平民男子想要冒险,妻子试图阻止的片段;《山中拔草》选取弃妇与前夫相遇的场景等等。在生动的剧情中,人物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孤儿之旅》中孤儿的委屈和苦难,《东门之行》中丈夫的忧郁和愤慨,《陌上桑》中罗敷的美丽、勤劳、机智和勇敢都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古诗十九首》全是抒情诗,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深情,增加了对短暂生命意识的哀叹。这一点几乎在所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或隐或显。比如冉冉的《孤竹》,写的是妻子对久别的远房丈夫刻骨铭心的爱,也隐含着对生命意识短暂的伤感,让这首诗有了更深的内涵。它启发读者不仅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和充满活力的生命。

2.诗歌风格:多样化与简单化

汉代乐府诗形式多变,自由灵活,有一种飞扬之势和流动之美。完整的五字体有很多,四字体也有少数,但以杂字为主,有三、四、五、六、七字,水平参差不齐,兼收并蓄,呈现动来动去之势。比如《思考》:“思考在海南。为什么问怡君?双珠是玳瑁,玉色夺目。听说你有他的心,你会烧了它。风一吹就毁了它,烧了它。从现在开始,不要再错过对方了!相思君爵!我下定决心要和你断绝关系,但是我想起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甜蜜,我就害怕。公主,嘿!秋风凉晨风思,东方需知。”其他的诗,如《孤儿之旅》、《武生》等,比较杂。乐府古词的这种杂体,自由灵活,可以随心所欲,一篇文章一两句到十句不等。这主要是因为乐府民歌来源于民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口语。其形式上错落有致的美感和艺术上的灵活生动逐渐被文坛文人发现,成为后世五言七言古诗产生的土壤。汉乐府诗中七言诗不多,但工整的五言诗不少,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梁》、《哀歌》、《离骚》等,都是五言诗。“汉代的五言乐府新诗形式,不仅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而且发挥了两千多年的作用。其作用不言而喻。”[10](P260)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是文人受乐府诗影响和借鉴的结果。将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与汉末文人的五言诗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文人的五言诗处处明显地打上了乐府民歌的烙印。如前所述,汉末文人的五言诗直接来源于乐府歌的五言诗体。只是文人毕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经》《楚辞》等文化遗产不断渗透其中。此外,他们是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开始创作五言诗的,所以他们可以充分借鉴民歌,并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使这种诗风远比诗歌史上的其他形式更加光芒四射,生动、清新、自然。从而建立起五言诗的新模式——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3.风格:清晰含蓄

乐府诗大多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思想,以引起读者的* * *。因为这些人唱的都是自己心里的话,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感受,饱含自己的血泪或者洋溢着自己的喜悦,情感基调清晰。如《邪》,火热的独白语言,一个敢爱的女人形象跃然纸上。其他的如满格行哀叹“我独苦”,西门行悲叹“人生不到100,时时忧命。白天短,夜晚长,何不借着烛光去旅行?”,表达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忧虑。这些都是直接表达自己心意的典型例子。

然而《古诗十九首》却是深情而委婉的。《梦冬里的冷》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梦冬时节的冷,冷空星辰的冷寂寞,满月给人的无情暗示,都是为了表达女性闺房的孤独生活和对人的渴望。场景的渲染烘托了诗的抒情效果,使其具有委婉含蓄的寓意,回味无穷。另一方面,《春光乍泄》在结构的曲折中主要表达委婉的感情,写的是对一个女人的丈夫的思考。因为想的急切,爱的深沉,产生了“锦离垂下”的嫌疑。因为思考,它不睡觉,最后“梦见辉煌”,从现实转到梦想。梦里的描写也极其曲折,既描写了结婚的喜悦,又描写了相见的瞬间,最后写出了寻梦的悲伤,一波三折表达了对女性无尽的思念之情。

4.语言:口语的直接,文人诗语的精炼。

汉乐府民歌语言朴实直白,口语化,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甜!鱼打荷叶之间:鱼打荷叶东,鱼打荷叶西,鱼打荷叶南,鱼打荷叶北。”寥寥数语完全不加雕琢,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乐府民歌中的人物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口头色彩,如《妇科病》、《尚墨桑》中的人物语言。

《古诗十九首》语言精炼,用词自然生动。可以说,这是学习乐府民歌,保持民歌语言质朴、自然、流畅的结果。然而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此外,这些文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在语言运用上与民歌作家相比有着独特的地位。除了乐府歌曲之外,汉赋特有的华丽与雄辩,雅颂文体的典雅与精致,是其语言的营养来源。他们还能吸收和运用前代经典中的许多词语、成语、典故,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融入到简洁精炼的语言形式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虽然各有独特的风格,但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诗十九首》中的文体和风格特征,都是在不断学习乐府五言诗并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和中国诗歌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有责任去发掘它的博大精深,研究它的文学价值,从而加深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