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大熊猫的科学论文

大熊猫,又名食肉目,大熊猫科,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列入CITES附录一。

大熊猫分布在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和甘肃文县。这是中国特有的。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独居,除了生孩子,没有固定的窝,一天到晚都有活动。主要吃竹叶、竹竿、竹笋,吃野果、鸟蛋、竹鼠等。一边走。听觉、视觉迟钝,嗅觉敏锐,擅长爬树和游泳。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求偶挣扎。怀孕3-5个月期间,每胎为1-2,偶尔三胎新生婴儿约为120g,身体粉红色,胎毛稀疏白色。眼睛几乎看不见,40多天才能睁开眼睛。完全靠母亲喂养,1岁也能独立生活。她5-7岁性成熟,寿命30年左右,而生殖年龄只有2-13年。

北京动物园大熊猫繁育始于1955,正式展出于1956。在40多年的实践中,经过我园几代领导、科技人员和饲养员的不懈努力,为保护大熊猫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3年,世界首只人工饲养大熊猫繁育成功;1978年,世界首例大熊猫人工授精成功;1980年,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在世界上首次获得成功。

1987年,大熊猫“四世同堂”在北京动物园全球首次实现。1990年,世界首例大熊猫远亲自然交配繁殖;1992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出生的雄性大熊猫进行了人工繁殖,实现了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种方式。1992世界首次成功繁殖第三代人工授精大熊猫幼仔;1992年,世界上首次人工授精繁殖的雄性后代自然交配成功;

1992年,世界首例全人工繁殖的大熊猫新生儿存活;1998,人工饲养辅助雌性动物怀双胞胎成功。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目前,由于分布区的丧失、狩猎、疾病和竹子的大规模死亡,野生大熊猫数量已下降到900-1200只,其种群已分化为32个左右的亚种群,失去了自然遗传交流的机会。中国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制定了跨世纪的“大熊猫保护工程”,通过扩大和建设保护区、建立“走廊和通道”、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改善栖息地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一系列措施,维持野生大熊猫种群。

自1963北京动物园创造人工繁育大熊猫繁育记录以来,* * *已繁育大熊猫35只,产仔58只,成活28只,成活率48.28%。目前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17只大熊猫中,只有1只来自野外,其余16只都是在动物园出生的后代。北京动物园正在为大熊猫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