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的证据?

731“遗址:不能被遗忘的证据”

“731”本来是一串极其普通的数字,但是当我们把它和日本侵略者联系起来的时候,“731”就成了魔鬼的代名词,甚至比魔鬼还要凶残!

7月16日,我们站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虽然此刻四周一片宁静祥和,但作为60年前“731”部队的入侵地,在高楼里、绿树下,仍能找到20多家杀人工厂的废墟。焚尸房、冷冻室、培养细菌和老鼠的地窖、放养地松鼠的小石池,栩栩如生。

事件回放: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实现其称霸亚洲、称霸世界的政治野心,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秘密策划生物战、化学战的战争阴谋,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战争中使用这些疯狂研制的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武器,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凶残的法西斯战犯。盘踞在哈尔滨平房区13年的满洲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实施这一阴谋的中心组织。他们不仅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细菌武器的研究、实验和生产,还惨无人道地用健康人进行细菌实验。仅在1939至1945期间,就有至少3000人在实验中丧生。在细菌战期间,至少有30万人被屠杀或致残。

现场参观:

“731”遗址就是不能被遗忘的证据。

“这张图是侵华日军培育的菌鼠和跳蚤”“这是日军活生生解剖中国人的残忍镜头”“这一幕是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制作的真人模型,这是当时千千绝对被瘟疫杀死的家庭之一”...听了解说员的讲解,看了日本人不择手段滥杀无辜的真实图片和模型,河北的吴先生忍不住了。太气人了!”他告诉记者,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他与朋友和65438岁的侄子一起参观抗日战争,具有特殊的意义。我的小侄子以前只在书上、杂志上、电影里、电视剧里了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残暴罪行,但只是很抽象的了解。这一次,他被特别邀请到这个真实的地方,真实地感受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是多么的残酷和不人道,激发他的爱国热情。一定要让他记住,不忘历史,不忘国耻!

“灭绝人性”和“不人道”...参观过“731”展厅的人愤怒地表示:“‘731’的滔天罪行在这里暴露无遗!”“‘731’遗址是不能被遗忘的证据。它不仅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的关注和反思!”

田村义雄: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必须为中国人民作证。

近年来,在中日两国历史学家的努力下,“731”部队的真相逐渐大白。当年,一群曾经的玩家,带着悔恨,勇敢地揭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据展览馆曹馆长介绍,近年来,许多日本友好人士和“731”部队成员多次来到这里,表达最深切的哀悼和忏悔。在曾经来过的“731”部队中,田村先生就是代表。为了忏悔,为了向公众坦白公布那段历史,特别是为了让日本人知道那些年对中国犯下的暴行,他来过几次。

田村良雄,又名蛯原姫奈良雄。1939成为“731”青年班的一员。一开始是做细菌研究的辅助工作,后来又亲自参与活人身上的鼠疫试验,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解剖感染鼠疫的活人等血淋淋的经历。战后被俘,移送抚顺战犯管理所。中国政府的宽大政策使他获释回国。近年来,他数十次出现在日本和中国的集会场所,公开了“731”部队的秘密。6年前,他还在东京地方法院作证。他根据自己年轻时在哈尔滨等地的亲身经历,在日本法庭上首次证明了“731”细菌部队的存在。因为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还没有正式承认“731”部队和人体实验。田村先生说,他出庭作证的原因是他对日本政府拒绝承认历史事实感到愤怒,他对中国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有强烈的负罪感。

曹导演说,田村义夫现在已经84岁了,不能出门了,但他还是说,只要活着,就要为历史和中国人民作证。

从地理上讲,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小国却年复一年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数不清的浩劫和灾难。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这样说:

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个岛国可以严重威胁朝鲜(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很难理解。这个朝代的士兵要渡海进攻日本,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广人稀,而且几十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内战频繁,没有法纪。朝鲜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由高度组织化的平民集团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同兵种,很少有不服从的。同时,我们的帝国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多达两百万人。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确实有答案:日本列岛是蚕,中国是桑叶。蚕只是想吃桑叶。日本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日本形似蚕,而智娜则像桑叶。蚕吃桑叶是天经地义的,不然岂不饿死?

这真是荒谬的谬论。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来说,首先是想侵略中国,其次是有侵略中国的能力。前者说明日本侵华的必然性,后者回答日本侵华的可能性。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的角度。它为什么侵略中国?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即日本侵华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在于其民族文化中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与日本最初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词,但到底什么是武士道?是如何形成的?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日本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战国时期,著名的国家分成不同的王国,互相混战,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战争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持续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和“弓箭之道”与中国儒家伦理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忠君、贞节、诚实、勇敢、坚忍等封建伦理规范,统称为“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极大地强化了武士意识,不仅从伦理关系上强化了武士阶层,而且使武士的思想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中国儒家伦理所提倡的儒雅,不仅没有让日本武士像中国儒生一样不堪一击,反而给嗜血的武士披上了儒雅的外衣,达到血池与文墨的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无缘无故砍路人试刀,然后礼貌地向死者鞠躬说“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温柔与凶残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和西方强盗的区别。在数百年的武士统治中,武士道被提升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具有强烈的刚强尚武的特征。

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的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来灌输给国民甚至把武士道精神渗透到年轻人的教育中,千方百计培养他们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勇气,深夜送他们去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谁就有奖励;给孩子喝红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天皇制政府是明治维新中保留下来的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制有绝对的精神信仰;第二,皇帝没有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点也被日本用于军事领域。日军实行所谓的独立统帅制,即军队的指挥权属于天皇而不是内阁,日本军阀可以用天皇的名义随意使用军队。日本政党制度对日本军方没有约束力。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的根源,武士道和天皇制是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3.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从西方列强的情况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市场的迫切需求。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特别是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使他们能够以暴力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相对较弱。所以日本统治者普遍有追赶的心理。此外,由于其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帝国政权的影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依赖暴力的对外扩张。

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此,明治政府以军事为根本国策,竭尽全力扩充军备,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义传入日本,形成法西斯军国主义。

一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可以说是异姓兄弟。在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鼻祖北一辉和另一位法西斯思想家周明的介绍和倡导下,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特别是日本军界迅速蔓延。北一辉和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加上军队中的法西斯,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即通过“天皇大一统”的忠君思想,建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国民意识”;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废除政党政治,打击保守统治者,建立法西斯专政;通过实施全国总动员,建立总战体系,发动侵略战争,夺取远东霸权,完成“昭和改革”。

1936年226政变后,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军事部门手中,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体系正式确立。

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思路:武士道让日本人强而尚武,强而尚武,以及天皇制的特点。此外,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军国主义与从西方输入的法西斯主义交织在一起,诞生了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战、更加残暴、更加冒险和好斗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这样,日本就像一辆被魔鬼操纵的战车,不可能不发动侵略战争。这就是日本侵华的必然性。

第二个问题:日本侵华的可能性,即日本为什么有能力侵略中国?

这首先与明治维新有关,明治维新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历史命运的根本性转折。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开始对外侵略扩张,但基本未能实现其侵略企图。根本原因是当时日本国力不足以支撑其对外扩张,可以说是余力不足。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扩张几乎是成功的,主要是因为维新后的经济发展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以武器装备为例。到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作战飞机、战列舰、巡洋舰、航母、军用通信设备等当时所有先进的重型武器,性能与英美武器相当。当时中国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重型武器基本依赖进口。

所以明治维新对日本是福,对中国是祸。邻国的一次成功改革,给自己国家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很多中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密切关注国际事务。

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一些特点,增强了日本的国力和侵略中国的能力。

在推动和有利于日本侵华的因素中,除了武士道、天皇、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经济发展之外,还有一些体现日本国民性和文化特征的东西,如团结、兢兢业业、创造性模仿和危机意识等。日本有可能因为强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日本的强大离不开这些民族特点。

1.没有内讧

日本人不是没有内部矛盾,而是不搞内斗。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同胞。谁敢碰日本人一根毫毛,哪怕伪军的高级将领误伤了一个日本兵,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很容易反抗伪军,但没有一个能从整体上反抗日军。日军从未有过内战,但中国军队内部摩擦不断。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团结外界!”但是正义一方的中国人没有完全做到,非正义一方的日本人基本做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战略著作。经过抗日战争实践的检验,基本预言都实现了,只有一点没有实现,那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靠自己的努力以外,还要靠国际援助和日本的变化。”所谓“日本的变化”,指的是日本反战势力的壮大。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的反战力量仍然极其有限,几乎不构成一支力量。

那么,为什么日本人更团结呢?

原因有三:一是效忠天皇,二是民族优越感论,三是外来批判。我来说说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忠诚。在以等级制度为基本结构的日本社会,天皇站在最顶端,这和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是一样的。然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皇位的姓氏是频繁变更的,总共有36个。自神武天皇开创天皇制以来,日本天皇从未改姓,这是一连串的世代。

在日本,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只是一个象征。皇帝与世隔绝,一方面不妨碍重要官员掌握实权,掌控国家大事,另一方面没有实权也不会犯什么大错误,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有利于维护皇权制度的永久化和人民对皇帝的精神信仰。结果帝制延续,皇帝恩情无穷。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皇成为日本统一和永恒的非凡象征。效忠天皇就是效忠日本,效忠天皇已经成为每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这使日本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国家。

人民的核心和集中统一的精神信仰。

二是民族优越感论。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以“天神”的后裔自居,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强化了日本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对同胞的尊重,同时也强化了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轻视和蔑视。

三是矛头。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资源贫乏。很多需求不能从日本解决,必须通过贸易或战争从国外解决,所以它的矛头是对外的,贸易是对外的,战争是侵略战争。无论是解决资源和市场的问题,还是扩张领土,日本总是把矛头指向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针对外部世界可以缓和内部矛盾,所以日本人整体上更团结。

2.认真敬业

日本人的认真和严肃,在世界上堪比德国人。这两个国家正好是世界级强国,产品质量口碑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

日本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用了多少铆钉。一个专门研究李大钊的日本女学者,能讲清楚李大钊在日本住在哪里,在那家餐馆吃过饭,去哪里散过步等等。,令国内研究李大钊的专家瞠目结舌;有日本学者专门研究唐朝皇帝死后太子守灵的礼仪。如果让中国学者来解释这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说清楚。日本学者的论文和中国学者的论文有很大的反差。我们注重章节的编排,观点的提炼,整体的结论性评价。而日本人则注重细节和材料,写得非常详细。中国人看日本的报纸觉得太大惊小怪,日本人看中国的报纸觉得又大又空。

日本人之所以认真,大概和它的小有关,工业小,土地资源少,凡事都要精打细算;也可能和日本的对外扩张有关。你这个小国,一定要做好打大国的精心准备。也可能和日本的私有制有关。一切都是自己的,不认真对待就会吃亏。

严肃风格关系到生活的所有内容。一个严肃的民族必须是一个敬业的民族。认真的好处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办事的准确性,还有助于在民众中树立科学精神。日本人能学习西方科技,然后后来居上,肯定跟认真有关。因为科学是一个微妙的东西,一定不能马虎。

3.创造性模仿

一个人,一个民族,没有模仿是不可能进步的,但是模仿的水平和结果却大相径庭。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级的先进国家,中国人也一直习惯于以老大自居。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才发现自己一切都落后了。因此,清廷有识之士发动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人的想象力、主动性、创造性被禁锢了,从制度方面养成了惰性,所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落后了再引进。

日本的模仿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跟随英国人学习造船技术,最终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老师,建成了世界一流的“联合舰队”;他们向德国人学习相机制造技术,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相机强国;他们跟随西方学习汽车制造技术,最终导致日系车大规模占领西方市场;他们向中国人学习陶瓷、造纸、染料、豆腐、景泰蓝等传统产品的制造技术,最终把我们留在了身后。

可见日本人的模仿与我们不同,可以称之为创造性模仿,也可以称之为超验性模仿。为什么日本人能达到模仿的超越效果?首要原因是日本人认真、严肃,对引进和学到的东西都仔细揣摩,这样才有超越和创新的基础;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人对待强者的态度。我钦佩你的技巧。我学习,我介绍,但最后我会超过你。这显示了日本人对强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4.有危机感

危机意识可以算是日本岛国心态的一部分。日本人因为国家太小,资源匮乏,形成了特别强烈的危机感。如果有一点风吹草动的迹象,他们就会大喊大叫,就像面对一个敌人。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就是神经质,小题大做。但其实危机感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使日本人始终处于如履薄冰、谨小慎微的状态,这样才容易把事情做好而不犯大错误。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盲目乐观和不敏感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个问题: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日本人为什么侵略中国?

首先,客观上,为什么日本对外扩张的目标是中国?

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是由其地理位置和远东国际形势决定的。中国、朝鲜、日本隔海相望,距离很近。同时,由于远离欧美,也没有被欧美列强完全控制。所有这些因素都对日本有利。日本可以把全部军事力量集中在远东,对亚洲大陆,尤其是中国,展开全面的斗争。

这是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客观因素。总之,我们离魔鬼太近了。

但是,这不是主要因素,我们遭受日本侵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

从中国的主观因素来看,有以下原因:

首先,中国国力弱小,让日本侵略者认为中国不堪一击。

中国的综合国力落后,表现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众愚昧等多个方面。从军事上看,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暴露出来的落后,实际上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长期的量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质的差距;而且这种落后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综合的,表现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组织指挥能力、军事素养、文化视野、官兵自信心等方面。

日本军阀最看重实力,甚至相信武力。日本在中日实力对比中的显著优势,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侵略野心,使他们的全面侵华战争具有了现实意义。一些日本军阀甚至夸口说,只要日本派出三艘巡洋舰和1个师,就可以在1周内消灭中国。其嚣张可见一斑。

其次,中国人的国民性使日本军阀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日本在实力上的优势给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物质条件,而中国在国民性上的弱势让日本军阀觉得中国很弱。

中华民族崇尚以德服人,崇尚和谐,遇事中庸。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和平善良,宽容内敛,消极懦弱,重文轻武,性格内向。

那么这个国民性从何而来呢?

首先,它源于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为经济基础是一切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决定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迁居异乡,崇尚和平。小农经济模式需要土地的所有者守护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四处游荡扩张。“男耕女织”,“牛郎织女”,“三亩地,一头牛,妻儿热炕头”。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典型的生活画面。

小农经济的防御性决定了中国军队的防御性。中国的军事理论和设施在体系上完全是防御性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国防文化的军事产物。这个宏伟的军事设施反映的不是进攻的野心,而是和平的意愿。中国虽然有很多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和骁勇的将领,但基本都是在自卫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中国武术包括十八般武艺,精彩绝伦,但其主要目的不是攻击,而是防身。欧美骑士和日本武士都以打仗为荣,乐此不疲,又怕战事不大,唯恐征途不远。他们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战争的歌颂和对勇者的赞美。而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基本都是讲打仗的苦,而不是打仗的乐。打开唐诗宋词,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岑参的七定律之一写道:弓变得僵硬,很难被拉出来,很难保护你的铁衣服。茫茫大海干涸了千尺寒冰,阴云萧瑟,万里凝成。这种作品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这场仗不得不打,但太苦了!苦到什么程度?将军因为冷拿不住弓,因为冷睡不着觉。这场战斗什么时候会结束?

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崇拜有着根深蒂固的经济基础,中国人民的和平意识几乎渗透到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总是那么忧郁苦涩,毫无英雄气概,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强大统一的中国王朝,尤其是汉朝,从来没有侵略弱小日本的欲望。

迁址,崇尚和平,不是坏事,但事物总有其反面:迁址,迁址,必然没有进步,崇尚和平,必然重文轻武。久而久之,中华民族的性格失去了血性和勇气,变得更加安逸和保守。文官世故,武将怕打仗。鲁迅说:“中国历来失败的英雄很少,顽强抵抗的很少,敢于单打独斗的勇士很少,敢喊汉奸的跟班很少。”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

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是铸造中国人国民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系极其庞大,专横跋扈,懦弱、顺从、缺乏血性成为这一体系下臣民的必然性格。因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系极其庞大,专横跋扈,个人太渺小,太卑微,太弱小。这种极大与极小、极强与极弱的反差,使中国人从国民性中衍生出一系列特征:轻者缺乏主见,缺乏自信和独立人格,随大流,畏首畏尾,畏强权,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或者软弱,甘愿受压迫,充满奴性。在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下,只允许皇帝和官员露头,平民不允许露头。所以中国古往今来有很多告诫人们不要露出头的谚语。伪军投敌时,基层官兵大多随大流,很少有人站出来反抗。南京大屠杀期间,十几个日本兵看守了几千名俘虏。其实那样的话,如果有人带头,大家都会用脚踩日本人,但是没人敢带头。抗日战争时期,在广大的沦陷区,一个班或一个排的日本兵统治一个县是常有的事。卑微懦弱的民族性格,让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待强者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强者,日本人崇拜,学习,征服,用崇拜击倒你。如果你对待张自忠,虽然你把他尊为“现代关公”,但你会想尽办法打击他,直到把他打死。美国也是如此。不管你有多强大,你还是会去打仗。中国人对强者有钦佩、恐惧和回避。敬畏,即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之不及则畏而从之,而不是从中吸取教训。

当然,中国人不是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这并不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可想而知,如果有更多像谭嗣同、秋瑾、邹容、陈天华、彭、吉鸿昌、张自忠、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这样的人,日本再强大,也不敢发动旨在毁灭中国的全面战争。

第三,中国内乱内耗给了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机。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内向性。一切诉求和因诉求而产生的矛盾摩擦,都是从内部解决,而不是通过侵略扩张。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封建中国必然是一个外重和平、内斗的国家,内部矛盾和斗争十分激烈。

地域辽阔但周边封闭的地理特征也从自然环境上强化了这种状况。

中国东面是海,西面是阿尔泰山和天山,西南是喜马拉雅山,南面是山和海,北面是沙漠和冰雪中的西伯利亚。这种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大而封闭。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不需要向别国索取和掠夺;封闭意味着中国被山或海包围,严重阻断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这种大而封闭的独特地理因素,强化了小农经济导致的中国国民性的内倾和矛盾斗争。

国民党内部激烈的派系斗争,不仅给了外敌可乘之机,也直接促使一些民族败类投入日本侵略者的怀抱,在日本蛋翼下残杀自己的同胞。无论是汪精卫还是伪军领导人,很多人投敌叛国的直接原因都是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