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写一篇国共合作的论文,要求2000字以上的题目自定,质量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对革命的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与美国合作模式最终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合作,党内合作,党外合作
第一次全国* * *合作的实现方式是当时苏俄与* * *生产国际、中国* * *生产党、孙中山国民党三方争论的焦点,也是全国* * *合作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的关键。
1.早在中美合作的酝酿时期,中国的国际代表达林就向孙中山提出,中美要实现两党并行合作,但孙中山拒绝了。
首先,“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拒绝国共两党并行合作的思想根源。“以党治国”的实质是以一党治国,即以他创立的中国革命党或中国国民党治国。早在中国革命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指出:“除非允许党干涉政权,否则不允许党有选举权。因此,今后港口有必要派出自己一方的代表。”同时将革命阶段分为军政、政治纪律、宪政三个时期,并提出在这一时期“一切军国主义者对自己的政府负完全责任”。这明显体现了与中国革命党一党革命的思想。改组国民党后,他坚持中国革命党的主题,强调依靠改组后的国民党改造国家。因此,孙中山在与国际代表讨论中美合作的途径时强调:“国民革命,惟我党有历史使命。除非入党,否则没有理由为国民革命鞠躬尽瘁。又当国民革命时代,同心同德,但党的主义是从。”结果也拒绝了双方平行合作的提议。而且孙中山只把中国的* * *产党当成“* * *产党”。在谈到两党关系时,孙中山曾说:“国民党是我创立的唯一政党,而* * *产党是对俄列宁主义感兴趣的政党之一。国民党自然加入这个党,但国民党一直是国民党,* * *生产党一直是* * *生产党。可见,在孙中山看来,中国* * *只是一个羡慕俄国革命的有志青年团体,是* * *生产国际的一个分支。同时,孙中山对中国* * *资本主义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他有时会想:“民生和* * *生产主义没什么区别,俄国革命的成功只关乎民权和民生。“而且,他有时认为苏维埃政权和* * *资本主义不能适用于中国。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让他无法平等对待* * *制作方,拒绝双方的平行合作。
此外,担心领导地位下降也是孙中山拒绝国共两党并行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联合苏联,对内改组国民党,巩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权力基础。他不希望看到* * *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变得强大,并与之争夺革命领导权。因此,他在积极推动中俄合作的同时,时刻提防中国的“扫俄外交”和“独尊俄援”。参与第一次国民合作的张回忆说:“孙先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的唯一领袖,在他的旗帜下,可以容纳一切革命者。”但“独树一帜,与我党争利”是不可接受的。虽然他“允许* * *无产阶级在党内宣传”,他也认为* * *资本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但他绝不允许“朋友”变成主人,* *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否则“我就弃之”。
孙中山坚持两国合作必须以国民党为中心,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国民党。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在民族合作和领导权归属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拒绝两党平行结盟,就是这一立场的集中体现。
2.苏俄和* * *生产国际极力敦促中国接受“两党合并”。在孙中山拒绝国内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后,* * *国际代表马林和达林提出了“两党合并”的新方案,即“* * *产党以政党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员不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中国很清楚,这样的两党“合并”会使* * *产党的独立性消失,最终党组织会被无形取消。苏俄和* * *产国际的代表自然知道这种严重后果,而他们之所以下决心做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是* * *产国际对中国的现实不太了解,存在明显的轻视* * *产党、重视国民党的倾向。在* * *制作的国际代表马林看来,当时的中国似乎还不具备产生* * *制作党的必要条件:“中国极其落后。从经济形势看,目前建立* * *生产党只能是乌托邦,只有在国运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才能产生。”。他向国际执委会汇报情况时说:中国是由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从未与工人阶级有过密切联系”,“不支持罢工”,对中国的政治生活价值不大,所以“作为宣传团体会更好”。所以马林反对国民党与中国的平行合作,认为中国与国民党合作,但又保持独立于国民党,必然使那个小团体中的人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小宗派。因此,他敦促中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排外态度,在国民党内从事政治活动”,否则“前途暗淡”。相反,马林未能看到国民党的弱点及其复杂的成分,高估了它的力量。他认为国民党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华侨、士兵和工人组成的松散组织。因为孙中山长期与工人接触,党与工人的联系非常密切。他甚至认为国民党的领导层中有“一些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人”,他们“绝不逊于在我们* * *生产团体中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在促进中俄合作的过程中,苏联和国际生产者更加关注其在远东的安全。毫无疑问,列宁和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帮助是真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十月革命后俄国急于与孙中山国民党合作的关键是出于对其新政权安全的考虑。当时,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苏俄急于在东方,尤其是邻国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先后两次向中国发表宣言,宣布废除帝国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博取俄罗斯人民的同情和好感。苏俄的目的,一是期望孙承认继续在蒙古驻军,维护自己在中东铁路的经营权益;第二,从长远来看,希望孙中山的国民党在控制中央政府后,“承认苏俄,并与之缔结同盟条约”,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因此,苏俄在65438年6月+0923年+10月的《孙飞行宣言》中,用“国际纪律”迫使中国接受“双方合并”。* * *生产国际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必须服务于苏俄的外交政策,要求* * *“国民党内部应强烈反对孙中山与军阀的军事勾结”,因为“这些军阀是敌视苏俄的外国资本的代理人”;“中国* * *产党应当对国民党施加影响,以便团结它和苏俄的势力,反对欧美日帝国主义。可见,中国* * *只是苏俄与国民党利益交换的筹码。
3.年轻的中国* * *产党顶住各种压力,从实际出发,探索出“党内合作”的合作模式。
中国* * *中央在杭州西湖专门召开会议,商讨双方合作的途径。会上,马林进一步向与会者施压,推动“国家合并”;但绝大多数与会者仍强调,这样做必然会“混同阶级组织”,“牵制我们的独立性”。就在双方剑拔弩张、僵持不下的时刻,李大钊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党员,一个* * *,有条件地加入国民党,少数领导人带头,作为实现两党合作的桥梁。这个意见化解了争论双方的尖锐矛盾,让大家心平气和,会议有了转机。经过进一步协商,中国中央与* * *国际代表最终达成协议:* * *产生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党内合作”。这种方法类似于马林提出的“两党合并”,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 *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自己的组织和一部分党员是独立于国民党党组织的,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1923 65438+2月,* * *生产者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 *生产者国际关于中国* * *生产者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采用了中国提出的“党内合作”模式。决议特别强调,中国* * *产党在斗争中决不能卷起原来的旗帜。1923年6月,中国* * *“三巨头”正式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而拉开了* * *“党内合作”的序幕。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方式对中国和中国都是有利的,对民主革命的实际进程也是有利的。两国合作具体方式的首次解决,表明年轻的中国* * *产党开始尝试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解决自身问题,充分显示了原则坚定性和战略灵活性的统一。当然,这种合作是短期的、战略性的,这也为双方合作破裂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