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报刊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挑选

摘要: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过程中,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与封建保守思想作斗争。通过这场斗争,他们不仅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政治改革的实现,向民众传播了爱国思想,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维新派还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开创了报纸的新风格,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改革派;报纸;历史作用;贡献

现代新闻出版的初步发展是戊戌变法的成就之一。鸦片战争前,西方近代报刊就已经通过传教士进入了中国的土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留学和考察,报刊的作用越来越被中国人所认识。吴于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中外公报》、陈爱亭于1864年在香港创办的《华子日报》和王韬于1874年主编的《循环日报》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己办报的鼻祖。但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现办报比著书立说更便于传播新法,于是开始投身报业,创办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报纸,包括中外新闻、民族新闻、时事新闻、知信新闻、湖南日报、湖南报等,是中国近代报业思想的延续和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中国有30多种主要报刊[1]。这一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为中国报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一、维新派办报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刊物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和中国战败。在内忧外患和中西文化碰撞下,当时的日本先进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一种* * *知识:只有实行改革,学习外国,才能救中国。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代表,维新派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随着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拉开序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人开始陆续办报,掀起了创办报纸的高潮。

从1895到1896,是维新派办报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的代表报刊是《世界通报》和《强刊》。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由梁启超等人撰写的宣传西学、主张变法的双月刊《世界通报》。当时的《邸报》(一份刊登诏令和奏章的报纸)被分发给北京的官员。随着变法思想的不断传播,并与上海的《世界公报》、《世界通报》同名,不久更名为《中外期刊》,印数迅速增至3000册。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体和舆论工具,这份刊物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文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895年,康有为离开北京南下,创办上海强学会。1896,1,强刊应运而生。《强刊》的诞生对上海尤其是东南地区的维新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可惜在维新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由于封建文人的弹劾,封建反动势力进行了强烈的反击。《薛强日报》第三期停刊,薛强学会被迫解散。这无疑是封建势力向维新派宣传新法的强烈抗议。但是,维新派并没有因为挫折而止步,而是在康有为、翁舒同、李鸿藻的努力下,继续在全国宣传维新思想。

1896至1898为维新派办报的第二阶段,如《时代》、《香雪新报》、《包厢》、《知心报》、《妇女杂志》、《会计杂志》等。本文仅列举前三家报纸进行说明。王是张之洞的心腹,于1896年8月创办《泰晤士报》(荀刊),以梁启超为主笔,* * *出版96卷,两年后停刊。《泰晤士报》有其独特的特点:言论大胆,文笔流畅,思想新颖。在当时风靡海内外,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影响深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批判封建残余、倡导新法、试图加强变法的一系列政治文章,如著名的《变法通变》、《论中国防弊之弱》、《说群》等,在当时影响很大。该报的创办不仅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也迅速提升了梁启超本人的声誉,“康梁”之名由此而来。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曾对该报大加赞赏,称其为“中国创办的第一份有用的报纸”。在变法维新思潮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湖南巡抚陈宝桢、谭嗣同的挚友唐、教师欧阳中谷、学者皮对变法的支持和宣传最为积极。1897年,蒋彪、唐等人在长沙创办《香雪海新报》(后更名为《香雪海报》),大力宣传变法。1893年3月,谭嗣同、唐创办《湖南日报》。该报的创办不仅有效地宣传了变法,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的维新运动,并对南方其他省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0后,近代第三阶段办报是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进行的。主要报刊有革命的《人民日报》和改良的《新民丛日报》。这一阶段改良派报纸的特点主要是攻击和反驳革命派的民主言论。同盟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出版后,公开宣称“推翻现坏政府”、“建立政治制度”、“土地所有制”为“主义”。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武装下,《人民日报》迅速占据了进步舆论的中央主导地位,受到海内外进步知识分子的极大欢迎。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却逐渐从时代的进步者走向时代的阻挠者,开始担忧自己在思想界的权威地位。他们通过在报刊上表达自己的愿望,批驳革命民主革命思想,阻碍其传播。一场争论在民盟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和改革派的喉舌《新民丛报》上激烈展开。从1905到1907,两派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争论达到了顶峰。这场论战的规模、时间、激烈程度和深远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

二、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维新派创办报刊,为当时的历史进步做出了非常有益的贡献。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突破了封建语言禁令,赢得了报刊的合法地位。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要求设立报馆开辟道路。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颁布“圣旨”,允许报纸“据实发言,不必避讳”,并对办报者给予“免税”奖励,促进了各地报纸的迅速发展。康梁创办的《万国报》和《吴石报》是民间创办报刊的先例,打破了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对舆论的控制,开辟了中国历史言论的新时代。当时,人们在维新运动期间组织了中国人的办报活动,这被称为第一份中国人办报纸的高潮。

其次,涌现出一批近代著名的报人,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政治家办报”的概念最早由毛泽东明确提出,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办报传统。“政治家办报”、“喉舌论”、“党性原则”成为新闻业的金科玉律[3]。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报刊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宗教教义和商业信息,所以报业发展非常缓慢。改革改革前,中国的报刊发行人大多是落魄文人,报刊内容空洞、枯燥、低级。直到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出现,过去陈旧腐朽的风气才一扫而空,报业的宗旨和命运开始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著名报人主要有梁启超、严复、唐、王、麦、许勤等。不得不说,这些著名记者成为了近代中国报业的主导力量。康、梁的党报思想对后世党报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把创办报纸视为政治活动的必要准备,同时把报纸视为政府的耳目,使报纸成为宣传党纲、打击革命势力的阵地。“康梁”办报思想实际上承认了报纸的党性[4]。维新派为孙中山等人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思想和理念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对后来的政党和报刊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19年末,通过报刊向广大民众强烈发出“救亡图存”的爱国声音。维新派在灾难性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创办了他们的报纸。此时的中国已经成为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想占有的一块肥肉。强国对中国大陆的进一步践踏,沉重的民族危机唤起了民族觉醒。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震惊了全中国,令人痛心,首先引起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有力地呈现了当时中国的紧迫形势,愤懑地谴责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独立强大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文人、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抵御外侮”。

第四,启蒙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梁启超在主持《时务报》期间,写了《变法通议》一文,指出:

“佛法,天下公器;变化,世界的公理。既然地球可及,各国都在蒸来蒸去,越来越重要,不可能不造。变也变,不变也变。改变的人,改变的权利,拥有,可以保护国家,可以保护物种,可以保护教育,改变而不改变的人,让所有的人,束缚他们,狂奔,唉,真是无以言表![5]"

这段话明确指出,中国要改革和壮大自己,就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还大胆倡导“民权论”,否定和批判“当皇帝”的封建论调,认为“君权的日益尊崇和民权的衰落是中国衰弱的根源”[6]。梁启超也主张君主立宪,改变科举制度。1895年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了《袁强》、《冰寒》、《救国论终论》等几篇重要的政论文章,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尖锐批判封建传统观念。这些文章成为宣传和改革的有力证据。当时维新派主办的报纸刊登了相当多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的文章,热情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震撼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灵,使国民思想逐渐完善。

第五,推动改革发展,使改革成为可能。维新派团体在全国各地的办报活动,在全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影响。当时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纷纷表示支持,对变法有很大帮助。

第六,他重视政治理论,开创了报刊的新文体&时事文体,促进了政治理论写作的发展。变法维新前,报刊上流行八股文与桐城派古文的混合文体。为适应变法的需要,梁启超开始对时事发表的文章进行改革,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逐渐形成了以时事文体为特征的独特写作风格。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所有外来的蜡都变成了液体,一个人住在小楼里,挥汗如雨地写作,几天不吃饭,晚上不休息。”这些努力使他被称为“舆论的宠儿和天上的文豪”笔所到之处,感慨万千,稍有失控,打破了旧文体的条条框框,席卷了戊戌变法前后,开辟了一代文体的新形象,对辛亥革命和以后五四时期的报刊文体影响很大。

第三,启示

面对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日益弱化的现状,通过对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办报内容和作用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者向前辈学习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吸取前辈办报精华,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自身人格,做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参考资料:

[1]

唐志军。戊戌变法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李、李德政、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赵,人。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张墨玉。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党报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5]

梁启超。关于政治改革的一般性讨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梁启超。西学书目序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