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必须充分阅读课文,做好课前准备,即在教师讲课前,学生要自主阅读新课,做好初步理解,做好知识准备。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不读完书,你就不会说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要教会他们方法。如果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经常课前预习的学生往往比不预习的学生成绩高,且差异显著。这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课前预习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虽然预习很重要,很多老师也很重视预习,但实际上学生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的预习仅限于知道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为课文标注自然段落,对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和知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课文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不太了解,甚至忽略。这样低效无效的虚假预习能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什么作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个人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预习有效性的理解。

1.预习要真正为教与学做铺垫。是引导学生迈上新台阶,提高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练习。他们可以自己学习生词,理解单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提问,理解课文,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2.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起着侦察的作用,应该被视为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高度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比如在指导学生提问和提问的时候,本来是允许学生随意提问的。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老师很难把握。我觉得引导学生抓住题目、关键词、关键句、教材中的矛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

3.预习应该给学生提供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机会。预习是学生按照一定的预习要求,自己练习的过程。预习前,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解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这种自我训练,从短期目的看,是为学生学习具体课文做铺垫;从长远来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获取和驱动知识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走样,累死人”。因此,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主要有:初读: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速读、默读、朗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根据老师的要求选择一种方式。两个标记: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单词和句子。用横线标出生词;用项目符号标出关键词;用波浪线标出深刻而有表现力的句子;用五角星标记关键段落;用问号表示对关键词或句子的怀疑。第三,查参考书解决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四问:预习课文时,要善于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写了什么,他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五写:中高级学生可以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书上。

当然,要让预习真正有效,老师和家长对学生预习的监控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有方法,但没有确定的方法。我愿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打造一个“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尽我绵薄之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内化阅读理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