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哪些知名的作物栽培学、农学博士生导师?

一、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博士生导师高志强:

出生于8月,1964,山西省中阳县人。1986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2002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作物学博士点和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团队主要骨干。2005年被山西农业大学聘为作物科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山西省农业科学110专家,山西省科技入户工程专家,西部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西省科协六位代表。2007年6月5438+10月至2008年6月5438+10月访问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一年,现为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二、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男,博士,研究员,1963年2月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96年7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8 10离开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站。教授从65438晋升到0997,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玉米科技首席专家,国家玉米栽培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农业应用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作物生理生态和栽培信息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5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8项,培养博士生13人,硕士生32人。

现在负责863数字农业多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高光谱遥感和机器视觉技术,开展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种植信息监测研究及相关专家系统和产品研发。

2.玉米高产生理生态与技术扩散研究。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000812号。

联系电话:010-82108891。

电子mail:lishk@mail.caas.net.cn

张卫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男,6月出生,1966,1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教授,作物科学与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毕业,博士学位,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专业。2001-200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资助计划。多年从事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农田生态健康与耕作制度、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区域农业发展。近年来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相关研究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环境科学杂志》、《中国科学C》、《科技导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杂志上。

联系电话:010-62156856

电子邮件:zhangweij@caas.net.cn·(zwj@njau.edu.cn)

赵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男,博士,1955出生于河北省沽源县,1985-1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1994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带头人。曾是日本东京大学特别合作研究员,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2004年起任一级岗位人才,作物栽培与生理系主任,研究员,玉米产业系统岗位科学家,兼职IRRI-中国联络科学家,作物杂志主编。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玉米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国家作物栽培委员会副主任、玉米学科组副组长。主要从事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和高光效、抗逆的生理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究项目20余项,国家课题973项,国家课题863项,省部级重要研究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外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 10篇,著作3部,科研鉴定项目10项,获国家专利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承担研究生学习。作物生理学和栽培学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展。(1)作物高产高效理论模型和技术途径的建立:基于源库、产量构成和光合性能三大理论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三位一体结构”模型,建立了产量和高产定量分析的不同途径,实现了玉米超高产新纪录;(2)作物高光效生理和资源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利用C4转基因植物和高光效野生资源,创造出具有高光效和抗逆性的水稻植株,并研究其生理机制,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和抗逆性提供理论和物质支持;(3)开发了一批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基于现代传感器和单片机、高光谱生理生化反演等智能技术,开发和正在开发一批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建立了一个实时监测和分析三种作物的作物信息化栽培技术平台,推动了现代栽培技术的发展。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000812号。

电话:010-82108752

邮箱:zhaomingcau@163.net

动词 (verb的缩写)毛书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以作物栽培与耕作为研究方向,在棉花高产栽培生理、麦棉双高产栽培等方面有较深造诣。研究揭示了弱光低热间歇干旱间作棉花具有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价值,建立了棉花质量形成和质量控制模型,制定了5套麦棉两熟栽培技术规程,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开创优质棉基地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新模式,建立中国棉花生产景气系统,创造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引起社会关注。获得国家级、部级、院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2项,主编出版《棉花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棉花栽培新技术》、《棉花营养与施肥与WTO》、《中国棉花》等专著10部。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毛书春同志长期从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业务素质好,学术态度严谨,敬业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工作认真扎实,作风正派。

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男,博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农业部作物生理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RDA名誉科学家。1988以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生长发育、稻田生态系统、水稻栽培技术、生理生态理论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曾赴韩国、印度、捷克、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省部级农业丰收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3部。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

主持和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48、国家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水稻株型与生理生态调控及高光效超高产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理论及农机配套生产技术;水稻抗旱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及旱作节水技术: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及稻鸭生态种养技术。

联系信息:

电子邮件:jinqy@mail.hz.zj.cn

电话:86-571-63370325

朱德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男,博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首席专家。参与研发了以ORYZA1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水稻生长模型。建立了水稻长势、气象和光谱相结合的水稻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的模型技术和方法。建立水稻有氧灌溉方法和技术。发展水稻集约栽培理论和技术。提出了超高产水稻的株型、机理和超级稻生产的集成技术。开创了水稻钵状毯秧机插秧的方法和技术。开发的多项水稻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列为水稻生产的主导技术。发表论文150余篇,编辑出版译著1篇,专著5部。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3,三等奖2;中国农科院获1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以及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1等奖项。多次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水稻顾问专家,赴东南亚和欧洲主要产稻国指导水稻科研生产。现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高产机理与栽培、资源高效利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编:310006

电话:0571-63370373

电子邮件:zhudf@mail.hz.z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