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如何理解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普遍性质和多重性质?你怎么想呢?请推荐参考书,谢谢。
古希腊自然哲学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的原始形态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西方哲学的这个萌芽时期,哲学家们主要集中在对宇宙本质的探讨上,他们的著作大多冠以《论自然》,他们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家。早期希腊哲学在解释一切自然事物如何产生和存在时,总是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性视为不言而喻,并从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寻找这种统一性。
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希腊最早的哲学家,也是第一批科学家。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哲学刚刚从神话中诞生,所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母体的烙印。但总的来说,自然哲学家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解释宇宙的本质,开始摆脱宇宙创世神话的神秘,这标志着人类科学思维的初步觉醒。例如,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指出:“自然也追求对立,它从对立中产生和谐,而不是从同一事物中产生和谐。”[2]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将“和谐”视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人生的一种美德,体现了其学派对宇宙万物统一的“数”的把握和对道德完善、社会平等的理想状态的追求。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探索宇宙自然观和生命历史观的最初萌芽。
即使是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埃利亚学派的存在主义哲学,虽然思辨性很强,但实际上也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回答了世界万物创造的原初问题。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范畴是对自然的哲学抽象概括。在《论自然》中,他用逻辑论证和思辨的方法深化了自然哲学的基本命题。
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在巴门尼德之后,自然哲学的特点是把事物看作一个合成物,开始探索物质更深层的内部结构。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的起源和内部结构都是原子和“虚空”,提出了原子自行运动的观点,试图重新解释早期幼稚唯物主义者无法解释的一些自然现象。在这些解释中,德谟克利特强调“一切都是由必然性产生的”[3],即明确提出了自然现象的因果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唯物主义决定论。但德谟克利特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简化和夸大了因果必然性,否定了偶然性的客观存在。他的决定论思想是机械论的。
对此,亚里士多德批评说:“德谟克利特忽视了目的的原因,把自然界的一切功能都归结于必然性。”[4]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谟克利特巧妙地运用了原子论来解释灵魂的构成,并将灵魂理论与人生智慧联系起来,使他的历史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他残存的作品中,有许多揭示人生意义的谚语:“期待灵魂之善的人,追求的是神圣的东西,而追求肉体幸福的人,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幻灭。”[5]“我们应该热心于按道德办事,而不是谈论道德。”[6]“不合时宜的快乐产生厌恶。”[7]“追求美而不亵渎美是正当的。”[8]他补充说,“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原因。”[9]“总是发明美丽的东西是神圣心灵的标志。”[10]“不义之财有损道德。”[11]总之,德谟克利特对人生真谛的探索教会了人们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从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当然,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形态基本上是自然哲学。总的来说,自然哲学探索自然的奥秘,追求万物的本源,试图用感性存在的东西来统一世界。苏格拉底认为,基于感官所见,自然哲学家其实是不可靠的,但他们蒙蔽了灵魂的眼睛。他主张“不如向心灵世界寻求帮助,去那里寻求存在的真理。”【12】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认识自身中的善,也就是人的德性。这是苏格拉底从他对自然哲学的批判中得出的结论,这一批判改变了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即从关注自然的自然观转向了历史的人生观。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再关注自然,而是关注人生问题,即着眼于在伦理学中寻求一种普遍的东西。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把普遍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完全分开。柏拉图沿着这一思路前进,不仅将二者割裂开来,而且将普遍的事物作为独立存在的理念来对待。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经历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不变的,这一点已经被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理论所证明。“不变”的现象存在与不存在,都是相对的、不稳定的、暂时的。绝对的、稳定的、永恒的观念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的东西只是观念的模仿和影子。由于这种对世界的哲学理解,柏拉图将现象和本质融为一体的现实世界二元化,即他在感性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理想世界。观念是感性事物的基础,感性事物是观念的衍生物。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是完全荒谬的;唯心主义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发展环节,深化对个体与普遍性、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的探讨是有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大师。古希腊哲学始于米利都学派,提出并讨论了万物起源的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所谓“本原”或“原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由它先产生的,最后又回归于它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关于什么是万物的本源,明显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本源是事物的物质元素,从水、火、土、气到“根”、“种子”、原子;另一种认为起源是一个普遍的范畴和原理,如毕达哥拉斯的数、埃利亚学派的存在和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把原始论的问题变成了本体论的问题,这是哲学思想上的一个进步。
从起源论到本体论,体现了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的哲学情怀的深化。所谓本体,就是终极存在。亚里士多德把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或研究存在本身的学问称为“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不同于其他科学,而且在研究目的上也不同。学习哲学是为了追求智慧,而不是实用。哲学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这是最普遍、最普遍的存在,没有任何具体的“存在”特征。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最一般的存在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的“存在”和与运动有关的时间、空间、有限和无限,这些都是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一个是不变的“存在”,这是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自然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广义的物理学,本义是自然。他在物理学中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起源”[13]。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运动和变化的根源是自然本身。为了突出自然哲学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把“存在的事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因自然而存在的事物;一种是“因其他原因而存在”的东西[14]。前一种事物,如各种动物、植物和简单的物体(土、火、气、水),其特点是,这一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运动和静止的源泉在它自己内部;后一种东西是人造的东西,比如床、衣服、房子等。,其特点是明显的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变化的动力并不在自身内部。从自然事物和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的区分来看,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自然”也可以说是宇宙万物固有的自我运动能力和固有的本质特征。
亚里士多德早在《范畴》中就对运动的形式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运动* * *,有六种:产生、消灭、增加、减少、变化、位移。”【15】在物理学中,他更简洁地将运动分为三类:“定性运动、定量运动和位置运动。”【16】换句话说,能生成的正在生成,能改变其性质、数量、位置的正在变化。这就是运动。从哲学上讲,运动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有关。在运动概念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还考察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在《物理学》第四章中,他指出“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方”,“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空间运动(我们称之为位移)。”【17】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空间的存在。空间是对一个事物的直接包围,即所有的物体都是由长、宽、高三个维度定义的。空间不是物体的一部分,空间可以从它所包含的物体中分离出来。在时间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也用运动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运动占据时间”[18],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时间中。时间既不是运动,也不是与运动的分离。"就是让运动成为可以被计算的东西."【19】时间的特性是运动的尺度,是以首末为单位的运动次数。时间是连续的,可分的。时间因“现在”而连续,因“现在”而分裂。“‘现在’是一个中间点,结合了起点和终点——一方面是未来时间的起点,另一方面是过去时间的终点——因此,时间必然永远存在”[20],即时间是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哲学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思想,而且有深刻的历史意蕴,其历史观体现在伦理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就讨论过善、幸福等伦理范畴。亚里士多德也将善与幸福等问题作为自己伦理体系的中心话题。在标志着亚里士多德道德最终形成的《尼科·凯尔伦理学》中,他指出:“一切技术和研究,如同一切行为或选择一样,似乎都趋向于某种善,因此善被合理地视为万物追求的目标”[21]。不同的事物都在追求不同的目的,人类追求的目的就是“最好”。作为至善,至善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所以是完整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美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能力基础上的,但只有在哲学智慧的指导下,才能变得名副其实。人类的幸福和完善在于符合德性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晚期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杰出继承者。伊壁鸠鲁的自然观进一步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了原子运动偏差理论,纠正了德谟克利特哲学过分强调的必然性,给偶然性以应有的地位。伊壁鸠鲁的历史观反映在他的享乐主义伦理学中。他认为一个聪明的人不应该憎恨生命,也不应该害怕死亡。我们生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或快乐,而幸福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幸福;一个是精神上的幸福。当我们说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时,我们指的不是身体上的幸福,而是精神上的幸福。明智的人应该决定自己的行动,以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内心的平静有赖于过高尚正直的生活。当一个人勤奋地思考宇宙和自然的终极意义时,他就可以达到精神宁静的哲学境界。这些思想如清泉,真能激发人的哲学智慧。卢克莱修对哲学的贡献在于用原子论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精神本质的武器,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他用拉丁文写的哲学长诗《论物质》充满激情,气势磅礴,马克思称他为“真正的罗马史诗诗人”。[22]
西欧中世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漫长的中世纪,宗教信仰和科学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希腊人最初的、全面的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的一般知识,大体上勾勒出一幅大体正确的宇宙图景。亚里士多德使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原始综合达到顶峰,他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对中世纪哲学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被教会命名为思想权威;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也对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亚里士多德留下的“世界是永恒的”等自然哲学问题,成为基督教教父哲学激烈争论的话题。
经院哲学的唯名论和实在论采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概念分析方法。关于一般与个别、* * *相与特殊相的争论的宗教目的是论证上帝如何存在,但它所包含的认识论问题是现代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过渡环节。
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导致了经院哲学的解体。在与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自然哲学最杰出的代表布鲁诺继承和发展了库萨的尼古拉和科森扎的特列肖的自然哲学,以泛神论的形式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布鲁诺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移到自然,即他把自然事物的原因、起源和统一作为他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