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思维与感受

摘要:清代徐大椿写的《医学的起源?《方药分离论》有云:“药有其专,方可合群用”,通俗易懂地解释了由名医名药组成的方剂还有另一种治病的功能。方剂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我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的机会。在方剂学的过程中,对方剂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对以后更好的学习方剂学有了初步的规划。以下是我简单的想法和感受。

关键词:方剂、临床、方药解、感悟、经方。

首先,处方是遵循处方原则,明确剂量,在查明病因,确定治疗方法后,决定剂型和用法的药物组合。从课本上的严格定义来看,方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需要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在辨证论治方面需要中医诊断的知识。中医最重要的知识,在处方和给药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方剂学是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

汉书?易呢?俗话说“各种药要混在一起,才合适”,就像领导需要考虑团队成员能力的合理分配,才能让大家和谐地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努力,药方的原则也是如此。每种药物都有各自的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既定的药方可以使药物都成为自己的,失去自己的特色。手法力量很大,这个药方很奇妙。”(“医学起源论?方药结合论)

从方剂学开始,历代涌现出无数名医,并不断继承和发展。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方剂理论,研究了至今有效的经典方剂。如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绝大多数方剂配伍严谨,用药准确,疗效显著,被后人誉为“方剂之祖”,其中所含方剂被称为经方。

此外,还有一些经典方剂,如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治疗血虚的四物汤、治疗痰浊的二陈汤、治疗血瘀的越鞠丸等。这些基本经方在临床上与其他经方结合加减,效果显著。

这些经典方剂是前人不断总结和积累的结果。他们通过经典的研究和反复的临床验证,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财富,值得每一个研究中医方剂并有效应用于治病救人的人学习和思考。

以上是我从课本上对方子的简单认识,以为这学期结束就可以了,其实对方子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一是因为处方数量确实多。第二,只关注课本上的理论太局限了。第三,花的时间太少,没有好好学习。痛定思痛,让我从现在到以后对方剂学有了新的方向和规划。以下是我以后要走的路。

首先要注意原著中对原方的解释和介绍。寻找原方出处,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主治证。这样对药方的理解和认识就会相对全面。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量,但教材中的处方大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策方》等。,这些都比较集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值得。

其次,要参考古方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原方的主证和治证、配伍思路和用药规律。如吴倩的《医宗金鉴?修正张秉诚《仲景全书》中《伤寒论注》对麻黄汤的注释和《程方便读本》对小青龙汤的解释。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同一位医师对不同处方的解读,以及不同医师对同一处方的解决方案。从古人的内心去分析古人的方药,为我们现代学习方药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方药。

最后是临床试验。我打算从自己的脾胃和睡眠入手,把自己的症状和课本上的小剂量试验进行对比,来验证药方。如果效果比较理想,当然要先给长辈试过之后再咨询老师。通过临床进一步真实感受该药方的疗效。

?总之,雄关满路就像铁一样,现在离开始也就一步之遥。对于我来说,处方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