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题为“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普及科学技术,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勃兰特夫人在她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 4月,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并通过了《登博斯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它是指采用某种利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并实施技术和制度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这是一种可以持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运用得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议程21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力的稳定增长,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和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逐年增长的。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水资源缺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减少,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流失,使土地贫瘠甚至荒芜;蚕食耕地,可以说是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受到污染,影响农业灌溉,破坏农业生态。乱砍滥伐森林、盲目开垦草原,削弱了森林和草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能力,也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业耕地大面积板结,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加剧。森林和草原的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淤泥增多,河床增大,水库库容减少,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涝灾害。土地沙漠化使得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不能彻底改变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将会加快,受灾和受灾面积扩大的趋势将得不到根本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持其平衡极其重要。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地区自然资源的调节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变化和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残留,一些本该给人体补充营养的农产品成了药物载体。农产品质量水平的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们的落后观念、传统观念、习惯和错误认识,使人们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保护性农业发展不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必须针对环境问题的各种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和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与此同时,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30多部环境与资源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不仅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还要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有法可依,就要严格执法,加强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严格执行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

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必须从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生态环境农业的热情。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必须改变“斗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要有计划地对人们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应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很大。不同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避免结构趋同、供过于求、资源浪费和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比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粮食生产的先天优势,保持全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确保粮食安全。这样不同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将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建立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中国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放牧造成了水土流失、河流蓄洪能力下降、草地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有效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量化和定位,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有效保护能够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国土资源详查。

4.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和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氮肥利用率只有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攻克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关键问题。加大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现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催熟、组装和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中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