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的理化指标

标准无疑是企业进行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它们看似毫无生气、枯燥乏味的数据,但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制度保障。它们不仅是专业检测机构判断产品质量的依据,也是消费者保证自身购买安全的有力武器。新标准的出台或对标准中目标的理解和正确认识,有助于你选择更安全、更健康的产品,尤其是食品。

在强制性国家标准《果冻》(GB19833-2005)中,果冻的理化指标不仅要求有规格,还要求有可溶性固形物、二氧化硫残留量等指标。还需要铅、总砷、铜等其他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果冻的可溶性固形物是衡量果冻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用来反映产品中糖分的多少。如果产品可溶性固形物不合格,说明企业在生产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可能用人工甜味剂代替了糖。国家标准规定各类果冻产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15%。

二氧化硫残留量:是一项重要的卫生指标。二氧化硫主要由硫、亚硫酸盐等还原漂白剂产生,具有漂白和抑菌作用。果冻中的二氧化硫残留主要来源于白砂糖等原料和卡拉胶、甘露聚糖胶等食用胶。国家标准规定,白砂糖、食用胶的原料中允许添加二氧化硫,果冻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00 mg/kg。

砷、铅、铜:这三种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食物中,对人体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它们高度富集,对多种组织有毒性,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肾脏。婴儿和学龄前儿童易受铅的影响。各国都严格控制食品中铅、砷、铜的含量。在1973 FAO/WTO 17食品污染物中,砷位列第二。根据果冻卫生标准,果冻中总砷、铅、铜含量应分别≤0.2、≤1.0和≤5 mg/kg。

菌落总数:指单位食物中的细菌数量,包括各种菌种。食品中的细菌来源于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外部污染。食物中细菌的数量表明了食物的清洁状态。因为细菌通过自身产生的酶来分解食物成分,所以食物中的细菌越多,食物腐败的速度就越快。根据果冻卫生标准,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个/g。

大肠菌群:来源于人和动物粪便,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说明该食品已被人或动物粪便污染。因为大肠菌群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所以也是一般食品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的来源和肠道致病菌是一样的,所以食物中大肠菌群越多,就越间接表明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食用后可出现食物中毒、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果冻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0 MPN/100 g

致病菌: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食物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果冻卫生标准规定不得检出致病菌。

霉菌:种类繁多,有的甚至会产生霉菌毒素。食品中的水分和环境温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和产毒的主要条件,25 ~ 30℃是大多数霉菌繁殖的适宜温度。被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会引起食物变质和食物中毒。果冻中的霉菌主要是环境中的霉菌污染或保存不当,造成霉菌繁殖。按照国家标准,果冻霉菌数不得超过20个/克。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的品质、色、香、味,满足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果冻中允许的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山梨酸)、甜味剂(安赛蜜K、甜蜜素)和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亮蓝)。根据国家标准,果冻中山梨酸、安赛蜜、甜蜜素的含量分别不得超过0.5g/kg、0.3g/kg、0.65g/kg。六种合成着色剂的用量分别不超过0.05、0.025、0.05、0.025、0.025、0.025 g/kg。

感官:自然是利用人体的感觉器官来感知食物的特性。果冻应有其应有的色泽、风味,无其他异味,无外来杂质。凝胶果冻呈凝胶状,离开包装容器后基本能保持原状,组织柔软适中;可吸收果冻是半流体凝胶,可以用吸管或吸嘴直接吸,离开包装容器后呈不定形;果冻中添加的果肉或其他可食用的固体物质应具有正常的组织形态。

标签:标签检验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净含量、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地址、产品执行标准号等。凝胶果冻必须在外包装正面显著位置标注安全警示和食用方法,文字高度不小于3毫米。

规格:杯形凝胶软糖的杯口内径或杯口内侧最大长度应≥3.5cm,长杯形凝胶软糖和条形凝胶软糖的内容物长度应≥6.0cm,异形凝胶软糖的净含量应≥ 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