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短篇小说600字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一直富含作为中草药的“龙骨”,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不幸的是,它很少被用作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我们在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尤其是三趾马动物群,以雪貂、剑齿虎、鬣狗、四齿象、三趾马、犀牛和弓最为丰富。临夏盆地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数量和质量不仅超过了我国著名的山西宝德和陕西府谷化石遗址,而且超过了欧洲最著名的希腊皮凯米和萨摩斯遗址。临夏盆地是中国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的最大产地,尤其是嬉皮士动物群时代。三趾马、政和羊、萨摩林、犀牛是临夏三趾马动物群的代表类型。

三趾马的特征正如它的名字所反映的那样。每只脚有三个脚趾(蹄),但两侧的侧趾已经离开地面,在行走和奔跑中不起作用。事实上,许多原始马是三趾的,如现代马的祖先、渐新马和古代草原马、铲齿象动物群中的安琪马。三趾马不是现代马的祖先,而是马进化的一个分支。最终在50万年前从非洲灭绝,没有留下后代。1832年,一个法国人克里斯特尔在法国瓦卢塞发现了一只三趾马的化石。他正确地指出了三趾马和真马的区别,但他的文章发表在一本鲜为人知的杂志上,所以三趾马的名字过了很长时间才被认可。三趾马牙齿的牙冠很高,上颊齿有孤立的原尖,这是三趾马的重要特征。三趾马曾经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中国也有很多。

和政羊其实是麝牛,但在当今世界,麝牛只分布在北美。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期间,决定送一份最具美国特色的礼物给中国。经过一番思考,他最终选择了麝牛,中国还回来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熊猫。和政羊是和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数量非常丰富。它是白云母亚科的一个新属和新种,以和政发现的标本为正常模式,在世界上首次记录。它被命名为布正羊,以纪念为中国麝牛化石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博士。和政羊体型中等,比现存的北美麝牛小。它有一个短而粗的角中心,它的横截面是三角形。左右角中心的基部非常接近甚至愈合在头骨上,这是麝牛亚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长颈鹿通常只有一个对角,少数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萨摩林是一只古老的长颈鹿,有两条对角线。它的头很长,四肢更细长。当然,它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长脖子。萨摩林和其他长颈鹿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只有7块颈椎骨,但每块颈椎骨都是拉长的。长颈鹿长着长长的脖子和腿,可以吃掉高高的树冠上的嫩叶,而其他动物只能望着树叹息。与今天的长颈鹿相比,萨摩林的脖子不算太长,但与小而罕见的霍根相似。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早期博物学家拉马克认为,脖子短的长颈鹿为了以高叶子为食,试图伸长脖子,从而逐渐进化成现代长颈鹿。当然,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他的观点只是一种简单的进化思想。其实占有欲是不能遗传的,自然选择积累了有利的基因突变。萨摩林是长颈鹿进化的中间阶段。

20世纪20年代,瑞典古生物学家在山西宝德和陕西府谷发现了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这些化石被运到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犀牛化石由年轻的林斯顿博士研究。他惊讶地发现,这些标本中占优势的犀牛是一只奇怪的犀牛,它的下颌吻部强烈地向一侧扩张,有两颗带锋利刀刃的巨大獠牙,但它的上门牙完全退化并消失了。林斯顿给这种犀牛起了个名字,说明它的上唇与现代貘的软鼻子非常相似,可以卷起草叶,在锋利的獠牙上切割。唇形科犀牛的身体也很奇怪,四肢又粗又短,胖胖的肚子几乎垂到了地上。在中国,特别是在临夏盆地,唇形科犀牛是三趾马动物群中最丰富的物种,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动物群称为唇形科犀牛动物群。

甘肃省会兰州到临夏的距离并不远。开车去洮河要几十公里。过了洮河,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地。“洮河冰珠”是大自然的一个神秘谜团:当洮河河床在早春融化时,冰块融化成晶莹的珠子漂浮在河面上,不像黄河每年都用飞机炸冰,但对于洮河冰珠的形成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我来过洮河几十次了,可惜在流珠的季节,我一次也没见过这种自然奇观。临夏是回族的聚居地,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随处可见,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阿拉伯风格的绿色圆柱形穹顶,也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斜山式厅堂;在设计上,阿拉伯几何图形与中国马赛克图案交织,整个建筑的布局、造型、室内装饰融入了阿拉伯异域文化、汉族传统文化和回族民俗文化。在拥挤的县城或远离喧嚣的山村都能看到清真寺。站在野外的山顶上,放眼望去,很容易就能看到十几座清真寺,有时候一个小村子里就有两座甚至三座。清真寺的庭院清新、安静、独特、壮观,寺庙墙壁上的绘画庄重、古朴、典雅。

临夏盆地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相对较少。而盛产哺乳动物化石的和政县,在临夏盆地的地位非常特殊。因为南方靠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太子山山麓,而临夏盆地雨量相对充足,尤其是南方。然而,阴雨天气经常给我们的检查工作带来麻烦。有一次,我们去三河乡的老沟里干活,汽车呼啸着开上了崎岖的机耕道。我们一下车就发现天空布满了乌云,时不时还会洒下一些雨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侦查工作,于是大家都收拾好东西爬上了山。该场地的地形特征是沟渠两侧陡峭的砾岩悬崖。当我们艰难地爬上悬崖顶时,发现真的在下雨。在砾岩的顶部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虽然在悬崖上往下看很晕,但是这个地方我来过很多次,从来没有感到胆怯。今天,有点不同。雨越下越大。淋湿了不要紧,但是脚越来越滑。鞋底的防滑花纹早已被泥巴磨平,根本不起作用。我们随时可能滑向深渊,我们得想办法自救。我们不能来回走,一边是悬崖。唯一的方法是爬上山。虽然充满危险,但这是目前最安全也是唯一的出路。这时候地质锤就派上了大用场,每一步都是用尽全力把锤子砸进山坡上的土里,因为表土已经被雨水泡松了,不能吃了。就这样一步一步爬到山顶,然后沿着山脊走到沟的尽头,再从沟底往下走。在这样的雨天和危险中,这是最安全的方法。当我们回到车上时,车已经不能下山了。好在春天路边的杨树已经茂盛了,我们就把树枝折下来给车子铺路,这样就可以一点一点的下山了。雨下的太久了,我们被困在县城近一个星期,耽误了很多野外工作时间。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将地层向南追溯到临夏盆地的边缘,这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雷吉山的一条深断裂。站在盆地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巍峨的雪山。即使在盛夏,雨后的群山也被白雪覆盖。过了群峰就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辖区,地貌学上有梅乌高原之称。它是青藏高原最边缘的部分,与山脚下的临夏盆地界限分明。临夏风景名胜区太子山位于群峰之中,海拔4332米。太子山是以芜湖十六国时期西秦皇太子乞伏池畔命名的。他是陇西鲜卑乞伏国仁之孙,乞伏甘贵之子。其父在位时立其为太子,定都临夏,古称汉汉。大概是赤父池畔曾经来这里打猎,留下了这座山的名字。可惜他继位后仅仅三年就去世了。太子山周围树林茂密,远远望去,是一派青黛。在我们看腻了临夏盆地的干山秃山之后,这里的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据说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但我们真的见过野鸡。林缘水草丰富,是绝佳的天然牧场。这里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松鸣岩。一眼望去,三座突兀的山峰并肩而立,峰上庙宇亭台,悬亭飞桥若隐若现。据记载,自元代以来,人们就在此开洞造佛,隐居修行。这种奇特地貌的形成是白垩纪深紫红色的厚砾岩,在构造作用下被剪切成节理,沿节理风化最终形成了这一巧妙的自然奇观。农历四月二十八的松明岩花会,人潮涌动,歌声悠扬。

临夏盆地中部的自然景观并非完全没有生命。我们在南阳山化石遗址看到了成千上万只野鸽。当我们转过山坡的时候,他们被一声大叫吓了一跳,我们飞的时候真的是遮天蔽日。有岩石峭壁的地方野鸽多,特别是上新世晚期积石组砾岩出露的地方,可以作为发现这个地层露头的标志。夏天,盆地干旱的黄土高原上略潮湿的山坡上会长出浅绿的草,有时偶尔还能发现一两株白色的松茸。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簇簇盛开的狼毒。

除和政县外,临夏盆地的广河县和东乡县也有许多化石遗址。阿里马图是广河县西北部的一个乡镇,也是盛产哺乳动物化石的地方。这个地名很奇怪。我问了当地村民,原来“阿里马土”是东乡语,意思是水果。开车过广通河,可以看到一条简易公路悬挂在半山腰,一边靠近山壁,一边靠近万丈深渊。这条山路我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遍了。下雨天,道路泥泞,更加危险。研究车只能爬到山口,不能再往前走了。唯一剩下的距离就是我们的脚。

东乡县是东乡族的故乡。县城锁南坝坐落在一座高耸的山脊上,海拔2600米。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四面环山。镇上只有一条街道沿着蜿蜒的山脊延伸。东乡县的山脊像车轮的辐条一样从锁南坝向四面八方延伸。东乡县全境被第四纪风成黄土覆盖,第三系地层出露于流水切割的冲沟中。索南镇下有一条很深的山沟,在山沟底部可以看到该区最古老的晚渐新世红层及其花岗岩基底。而第三纪红色沉积物的含水性质很差,东乡地区年降雨量很少,所以这个地区相当干燥,很难见到有地表的流水。在临夏盆地,东乡是最干旱的地区,被称为“甘东乡”。光秃秃的荒山上很难见到绿色,偶尔见到的树木像“新闻树”一样孤零零地立在山顶。经常是下倾盆大雨,打雷的时候,我们东乡的工作地还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当然,这对我们的野外工作来说是最好的,根本不会有任何减速的情况。然而,看着干涸的土地,我们和老乡们一样忧心忡忡。

那勒斯乡龙丹一带以其丰富的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标本而闻名。这是极端干旱地区的代表,完全看天气。在龙丹地区,村民住在沟两边的山顶上,因为只有在山顶上才能找到稍微宽敞的平地来建房。但是唯一的泉水在沟底,所以打水成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无数次来到这个地方工作,经常看到老乡打水的艰辛。泉眼很小,不到一米见方的小水池,封闭的很严密,最大限度减少水分蒸发。村民们小心翼翼地用勺子从池子里舀水,倒进同样密封良好的桶里,然后把这两个桶放在牛或马的背上,再扛回山顶的村子。来回上下搬运水太难了。老乡实在累了,就拖着牛马尾巴上山,省点力气。可怜的牛马,加上这额外的痛苦。

我经常在临夏盆地的崇山峻岭和山谷中跋涉,有时我走在路上。突然发现路走到了尽头,悬崖在脚下或者头顶直直的上下,狭窄的小路挂在悬崖上。当地村民,尤其是孩子,在这种地形上爬上爬下都很淡定,甚至在登山镐的帮助下,我们也经常笨拙地被放在半空中,上不去,下不去。但是,在这些沟壑里,常常会有温暖的邂逅:临夏的老乡们都很好客。虽然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他们很穷,但每次遇到我们在地里干活,他们都要请我们到家里喝茶。当我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会把开水烧开,送到我们工作的地方。

这里能长得好一点的作物是抗旱性强的土豆。据说东乡土豆很有名,还出口。但是,庄稼再抗旱,遇到干旱也没有收成。这个地区没有矿产,只能开采沙子。晚中新世红土下发育了一套非常好的河湖相砂砾岩,临夏盆地这一层随处可见砂,简直成了我们地层对比的标志。当然,挖“龙骨”也成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临夏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中药材的“龙骨”进行挖掘,采用沟壁挖横洞的方法。化石开采出来后,被人为打碎,使“龙牙”与“龙骨”分离。在临夏盆地,很多村民家里或多或少都有龙骨。许多人在冬天参加挖掘。一方面是淡季;另一方面,临夏盆地海拔2000多米,冬天很冷,龙骨隧道温暖如春,村民们也乐于入洞。夏天人员大大减少,夏天是农忙季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村民去甘南、青海挖更有价值的中药材,冬虫夏草。很多化石丰富的地方都有不少隧道,每个隧道分叉比较多,最深的主隧道将近500米。村民挖化石除了保持同一地平线外,没有任何具体依据,只是横向任意挖,以至于相邻的隧道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凿穿。发现化石后,挖了一个岔道,但洞的宽度没有过度扩大,以保证洞顶不会坍塌。隧道里有从村里拉的电线,但都是直接用铁丝或钢丝做成的裸线,很危险。洞内运输采用卸下轮子的手推车,人工拖拉。隧道旁还挖有简易的窑洞,用于休息和做饭,晚上隧道内仍有挖掘活动。大部分有钱的隧道都用了很久,有的隧道用了十几年。

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和科研部门的努力,临夏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正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护。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临夏盆地私挖和非法挖掘化石的活动得到遏制,科学考察迅速加强。随着专业人员的深入发掘和群众的热情参与,临夏盆地丰富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必将显示出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