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信息(作者)
冼星海生于1905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十一),祖籍广东番禺。他的父亲冼希泰是个船夫,出生时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黄素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从小就靠爷爷生活。当他六岁时,他的祖父去世了。他随母亲到了南阳,到一所旧学校学习四书五经。之后我转学到英国人办的英语学校学习英语。十一岁时,我转学到一所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入岭南大学附属中学,上了大学。为了谋生,我一直在做兼职。
1924年,冼星海完成学业,当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师和岭南大学。
冼星海
音乐老师。二十一岁赴北京学习北大音乐学院所学的理论和小提琴,并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次年,赴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29年离开国立音乐学院,加入田汉组织的南国戏剧社。
1930年,25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师从奥博多佛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待了六年,先后去了法国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和文森特·迪(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院,在一家餐厅、美甲店和咖啡店做过打杂和音乐人。他早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显然受到了他那些年追随的保罗·杜卡和丹迪的影响。
冼星海于1935年夏末回国,改变创作方向,参加风起云涌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供职于百代唱片公司。但很快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调到新华电影公司担任《壮志凌云》、《午夜歌声》、《青春进行曲》的音乐总监。
1937年,冼星海创作并配音了《日出》《雷雨》等剧。“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剧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宣传。年底留在武汉,在军委政治部三厅工作。与张舒等人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次年11月,三馆工作受阻,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7年初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合唱》和《锡盟合唱》。
1940年5月,冼星海离开延安,到苏联学习音乐。1945年4月,因病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10月30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40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里,完成了许多器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圣战》、第一管弦乐组曲《后方》、第二管弦乐组曲《抒情》、第三组曲《莱尔》、第四组曲《红河》、第三交响曲《中国的生活》和《中国舞曲》。
因为在音乐创作上的巨大贡献,他后来获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冼星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部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包括:交响曲《民族解放》、《圣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狂想曲在中国》、《小提琴音乐郭志尔·毕岱》等作品。现存作品近300首,包括四首合唱、两首歌剧音乐、两首交响乐、四首交响乐、200多首歌曲、十余首器乐。发表《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聂耳》、《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音乐论文30余篇。
歌词作者:
广蔚然(1913.11.1—2002.1.28),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华县(今老河口市)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作品颇多。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 * *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他以89岁高龄当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师。
作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1957)、《文艺论争》(1958)、《风雨谈》(1982)。建国以来,五月花(1960)已出版,* * *收录作者解放前后代表作30余部,包括《屈原》、《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著名作品。未收录的作品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1976》,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队》等歌词《五月的花》,黄河大合唱歌词,散文集《风雨谈》、《少年谈》、《戏剧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等》。
1929年加入中国* * *生产党,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而失去党的组织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一直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花》,歌颂抗日爱国者,反对卖国投降。歌中唱道,“五月花开遍袁野。/花盖仁人血。/为了拯救这个垂死的民族,/他们顽强地与日本人作战。..... "晏殊的诗被谱曲后,以其深沉的悲愤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为传唱。1937重新加入中国* * *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集》出版。1939 65438+10月,带领抗敌戏剧第三队从山西抗日游击区到延安。同年3月,到达延安后,在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写下《黄河颂》(初一下学期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第六课)。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后,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从此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套诗,气势磅礴,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画卷。它反映了人民前所未有的觉醒,显示了强大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精美。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奔跑的意象,铸就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同时,由于诗人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诗歌组节奏明快,语言简练。诗人1939去延安后,创作了更大的一组诗歌《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歌,黄河颂,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黄河对口歌,黄河歌谣,黄河怨,保卫黄河吼,黄河。诗中瑰丽的想象和现实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歌颂了苦难和斗争,描绘了黄河的意象,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真实情景。由冼星海作曲后,风靡全国。冼星海称赞它“充满了美感、现实主义、怨恨和悲壮的情感,让没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同感。歌词本身已经试图描述几千年来黄河的历史。光伟然65438-0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写了长篇叙事诗《屈原》,以白色恐怖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离开缅甸,联合海外华人文化界和海外华人青年从事反法西斯文化活动。他于1942年回到云南,并于1943年3月至1944年9月,根据流行民歌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阿西人之歌》,同时创作了长篇抒情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伟然与李公朴、闻一多一起参加云南的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被国民党政府迫害,离开昆明。次年从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戏剧》、《文学报》、《人民文学》主编。光伟然自建国以来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工作。
活动。先后担任《电影剧本》、《文怡报》、《人民文学》主编,并以署名撰写了大量文艺评论。这些文章论证严谨,风格洒脱,面对重大文艺现象敢于发表意见。他们就历史剧和神话剧的反历史主义倾向、传统戏曲传承中的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积极探讨新诗创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创作的繁荣。
2月30日,1984,1984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作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大踏步前进》的主题报告。著有散文集《戏剧中的现实主义》(1957)、《文学辩论集》(1958)、《风雨谈》(1982)。
建国以来,五月花(1960)已出版,* * *收录作者解放前后代表作30余部,包括《屈原》、《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著名作品。其他未收录的作品还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1976》和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光明诗充满激情和磅礴气势,善于用华丽的意象包容一个艰难而突发的时代洪流。
光伟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当选为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