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审美情趣:相关论文与随笔的参考?
教材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手文字材料,其重要作用和优势不言而喻。只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找到突破口。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美育。当前的教育体系一直在大力倡导和呼吁素质教育,在小学生中进一步强调美育也具有长远的意义。深刻理解课本中蕴含的美育的伟大源泉,让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在文字优雅的审美氛围中快乐地畅游,开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萌芽,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义务。我在实际教学中也尝试一些方法,比如在教课文的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文章的意境,从中享受美的熏陶。我说的是《怀念母亲》(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季羡林老人对亲人的遗憾。还要找到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在美的理解。当然,教科书也有其局限性,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情境。
二、营造审美环境,营造教学人文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努力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优势。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科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辅助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使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在课堂上,要尽量淡化输出语文知识的思想,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上。语文是一门充满温情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塑造和完善美好人格的必修课。语文作为语言文字陶冶人的性情、消除人的精神疲劳的功能,小学生应该及时履行。语文教学,其实是以人的文本教学为基础的,语文可以说是一门塑造学生灵魂的科学。毕竟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人服务,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多于语文学科的目的。
第三,引导学生发现美,激发审美想象力。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也对美好的事物充满了追求和向往。小学生受生活圈子的限制,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在美好的场景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激发他们潜藏的审美萌芽因素。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延伸课堂生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想象,开拓审美创造空间。比如让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的好看的文章,参加一切自己能参加的活动。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毕竟受教育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对美的鉴赏水平不高。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他们发展大胆合理的想象力,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掌握想象力,在想象力中不断欣赏文章所表达的优美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相关情景发展想象力,让学生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比如李白的《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中,有两句描写风景的话,“我只能看见长江在天上流”。诗人融于景物之中,通过景物抒发感情,表现出深邃的意境。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如果我是诗人,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假设进入原始的意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老师的指令去体会这首诗的诗意;春天的长江两岸,五颜六色的菜肴在舞动,鲜花在飘香,滚滚的江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由长江之水飘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这种奇妙的想象融入到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中,甚至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比如教《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他们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雄伟的庐山,从天而降的瀑布...一幅壮丽迷人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和引导学生。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美丽的种子,在春风和雨露中长成一片绿色,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美丽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