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昕作品:

作品:

【1】顾欣。供应链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的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顾昕。区域网络系统管理[M].成都: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顾昕。据挖掘教程(精选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顾昕(编者)。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河南大学教材,1996。

[5]顾昕(编者)。技术设备的经济管理[M]。河南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期刊论文:

【1】张伟,顾欣。知识链组织间的合作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2008(2):119-129。(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8 (5): 20-25。

[2]王丹,顾昕。供应链核心能力识别[J].统计理论版,2007,(4): 153-155。

[3]李,顾昕。知识链成员间的互动学习研究[J].科技对策,2007,24 (3): 139-142。

[4]顾昕,李萍,王成。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链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2008,28 (3): 98-103

[5]王珂,顾昕。基于社会资本的相互信任机制研究[J].研发管理,2008,18 (5): 44-49全文载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7,2: 71-74。

[6]蔡冰,顾昕,王维城。知识链的绩效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34-139

[7]张绣,王丹,顾昕。整合科技资源提高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J].天府,2006,(5): 59-63

顾欣,李平,王成。知识流,供应链与知识管理[J].科学,2007,20 (2): 10-12,16。

[9]王新、顾昕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管理研究,2006,26 (4): 8-11

[10]李,顾欣,等.国外高新技术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策略与趋势分析[J].科学,2006,19 (4): 84-87

[11]顾鑫,李平。知识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J].经济问题探讨,2005,(2): 37-40

李罗郭煌的顾欣。知识链成员间利益分配的二人合作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2005,24 (7): 24-29,37 (EI登录号:04408391500)。

[13]李萍,陈琳,顾欣。学习经济中的知识共享模式[J].信息科学,2001,48 (7): 33-36

【14】顾鑫,蔡冰,李九平。学习与学习型社会[J]。软科学,2004,18 (2): 5-7,11

顾欣,郭煌,李萍。社会资本及其在供应链中的作用[J]。科学管理,2008,24 (5): 44-48

【16】顾鑫,李萍,冯二杰。“知识型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J].经济理论与管理研究,2008,(4): 64-67

[17]李平,顾欣。供应链联盟中的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3,21 (4): 398-400。

[18]顾昕,张二正。大学孵化园:创业板上市公司孵化器[J].研究与经济管理,2005,14 (5): 64-67

[19]顾欣。供应链系统的运作[J].软科学,2002,(11):104-107

[20]顾昕。供应链系统的内涵与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6): 32-37

[21]顾欣。供应链系统的失效及其改进措施[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37-141,全文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22]顾昕,李萍,。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3): 108-110。

[23]顾昕,徐梅,马磊。河南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决策咨询与沟通,2001,(2): 34-37。

[24]顾昕,李萍。发挥河南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1,(1): 70-73

[25]顾昕,李萍,史娟。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J].软科学,2001,(1): 59-62,67

[26]顾昕,李萍,冯杰。河南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分析[J].天府新论,2001,(1): 40-44

[27]顾昕,李萍。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势——知识产业[J].决策咨询通讯,2000,(4): 26-29

[28]顾昕。河南发展应注重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J].软科学,2000,(2): 20-22,26,全文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8)。

[29]顾昕。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措施[J].工厂管理,2000,(2): 5-6

[30]王波,顾昕。供应链组织间伙伴关系的形成与演化[J],信息学报,2008,26 (7): 994-999。

[31]王波,顾欣。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协作研究[J],科技管理,2007 (8): 83-87。

[32].顾鑫物流服务知识联盟的构建与理解分析数学2005年06期。

[34]顾昕。钢铁行业知识型员工的组合激励机制研究经济科学,2006年04期

[35].顾欣。知识网络流服务供应链模型特征及其性能价格研究。机械工程,2007,11。

[36].顾欣。逆向知识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机械工程,2005,10。

[37].顾欣。各国船舶工业发展实践与理论的比较研究。经济问题,2008年第6期

[38].顾欣。先进造船发展模式在中国应用的实证研究。工业工程,02,2004

[39].顾欣。通信产业发展战略的障碍因素分析机械工程,08,2005

[40].顾欣。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软件需求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02,2005

[41].顾欣。中国通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科学研究2005 02。

[42].顾欣。供应链组织类型与管理机制的适应性研究,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43].顾欣。论数学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变。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45].顾欣。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03,2005

[46].顾欣。不同知识链模型的经济学解释与预测2005 01。

[47].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系统工程,2008(2)

[48]知识联盟管理信息论,2005,3

[49]企业管理战略的局限性,企业管理,2003,6

[50]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工业经济,2006,3 1混沌理论在汇率通风中的应用张,永安;詹,垦华;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32 n 8 1998西安交通大学p 92-95 0253-987X

2 SXSES-DSS中问题求解的柔性规划与动态集成张,;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来源:决策支持系统v 24 n 2 Dec 1998爱思唯尔科学b . v . p 165-172 0167-9236英文

3生产可能性集的灰色性质金,明爱;杨,音声;李,清;王,英罗作者单位:延边大学资料来源:西铜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8 3 98 p 52-57 1000-6788

4区域经济合作与核心孙、大伟;刘、;王,英罗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来源:18 1 98 p 32-37,55

5中长期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要素结构分析刘,徐;胡、华清;王,英罗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来源:西通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7 12 97 P5-10 1000-6788

6危险物品处置决策支持系统王,阚亮;徐、银丰;王,英罗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来源:西通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7 1197 p60-65 1000-6788

高技术人才创造力的7种人格特征:王,英罗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来源:西通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v 15n 11 Nov 1995 p 31-35 1000-6788

8系统的核心与核度(六)核心与核度在小群体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辛、;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8 n 3 Jun 1994 p 69-73,60 0253-987X

9经济系统政策干预的一般框架段,晓东;王,英洛;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8n 3 Jun 1994 p 51-59 0253-987 x

支持决策过程各阶段的DSS生成模型;杨眠Xi;王,应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8n 3 Jun 1994 p 1-8 0253-987 x

11论先进制造形式与管理王,英罗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来源:中国机械工程8 2 Apr 1997 p 63-73 1004-132 x

12技术定价双边谈判模式方,李平;宋、;王,英罗作者单位:瑞尔森理工大学资料来源: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国际会议论文集v 3 Oct 14-17 1996 1996主办:清华大学IEEE p 2006-2010 0884-3627英文[654 38+0]顾欣,李平。供应链成员间利益分配的N人合作博弈研究[A].刘思峰等.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第八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大会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55-62。

[2]顾昕。供应链区域-有效的区域创新系统,2002年全国技术经济与创新论坛学术研讨会,中国重庆,2002年6月。

[3]顾昕。产业结构调整是河南发展的关键(教育部高等学校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陕西杨凌,2000年4月)[A]。见:罗忠恕。实现新的飞跃。长江大学出版社,2000.258-275。

[4]顾昕。西部大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A]。参见:卢铁城。西部大开发-机遇与挑战[C]。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0438+0-185。

[5]方法导向与问题导向——论知识工程的研究思路[A].见:张伟。西部大开发——机遇与挑战[C]。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0-188。38866.88888886867

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顾鑫,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编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委员,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委员,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部(六年制),毕业后一直从事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临床工作。他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奖学金,并在澳大利亚的科廷大学学习康复。承担了卫生部、人事部和十五计划的重点研究项目,发表了多篇论文。

临床工作以脊柱和四肢肌肉骨骼系统的康复为重点,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病、肩周炎、膝关节骨关节病、各种肌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和各种术后患者制定专业的康复方案,以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姿势矫正和相关医学知识的教育为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