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议论文800字。

有人说“人民富裕了,物质丰富了,自然渴望文明”。却不见颜家公子,还醉在陋巷。儒家不改其乐吗?有人说“我太骄傲忘本了,但圆明园兽首重逢不就是因为国人身价高吗?”其实文明和物质就像果实和种子。文明来源于物质,高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就像种子会长出果实一样,人们吃了果实后会留下新的种子。两者同源,互为生灭。我们如何区别一种方式?

今天的国宝中的宝,是前人留下的种子。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种子没有水是无法生根的,但人们代代相传,誓死捍卫。当然,在晚清我们挨打挨饿的时候,没有电视节目宣传“中国文化”,但后来人们就不再追求文化了?那些拥有价值连城的瓷器、国画、玉雕,一生落魄的人,把文化的种子留在了心里,传给了下一代。

所以今天,当我们不用守着上一代的古物,却有足够的物质资源可以享用的时候,种子就发芽了。一时间,电视节目、电影、街头艺术;倡导者和追求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当这些文物改变和动摇我们的文化观时,我们的文化也在赋予这些种子新的基因。

请问是哪一代哪朝代请的明星来说明文化的提升?敢问,有没有一群人,花了钱和时间,只是为了宣传文物和文化?工业时代以物质丰富为基础的全新文明,以上一代文明和上一代物质遗产为纽带,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基因交换”。于是我们就诞生了新的物质“遗产”——图像。百年后,当人类同时拿起《清明上河图》和《国宝》节目中关于它的解说视频,会有怎样的文明碰撞?这次碰撞会结出怎样的文明果实?这个果实里应该有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基因?

正是这一轮轮回和互动,让文明和物质密不可分,交织在一起。

看到国宝,我忍不住笑了。这就是我们文明的价值:我们拾起前人的种子,用自己的文明浇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基因。临走时,我们把这个程序保存在一个u盘里,郑重地交给后人,告诉他们选个好日子种下它...

这大概就是古人和新人的文化价值吧!

愿轮回之火永不熄灭...

偏激

在一个越来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数不胜数。我不禁要问:有多少人能平等对待物质和精神,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就像在物质中采集阳光、色彩、文字的田鼠,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丰富,却忽略了物质层面——活着还是要生活,要吃饭。与第二次不同,其他田鼠都能意识到物质精神的重要性。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只认为物质比精神重要。

在哲学中,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总的来说,你得先生活,生活需要物质支持。管仲说,粮仓知道礼仪,吃饱穿暖就知道荣辱。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揭示了物质的重要性,但请看看中国还有多少地区被贫困束缚。这些人吃不饱饭,最简单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怎么能指望那些孩子成为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栋梁呢?前段时间各大媒体曝光的山区孩子吃野菜的事件,虽然有点夸张,但反映的社会问题都差不多。

但是对于现代人类来说,仅仅依靠物质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整天无所事事,就会生病。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草。诚然,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或困难,而这些选择和困难,仅仅依靠物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书,去欣赏风景,去远方体验,去做一切有益于支撑我们精神生活的事情。

纵观当今社会,“土豪”似乎一统天下。他们专横跋扈,财大气粗,足迹遍布全球。他们寻找一切发财的机会,却很少关心精神生活。对他们来说,钱可以买到美味的食物和娱乐设施,但买不到书中的智慧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圣经》中的谚语说:勤劳的小蚂蚁可以携带阳光以备不时之需,但懒惰的人总是那么懒,连小蚂蚁都不如他们。蚂蚁没有人聪明,但是他们知道物质的重要性,而那些懒人往往不注重必不可少的物质,只知道吃喝玩乐,精神就更不用说了。

我认为人应该兼顾物质和精神,不偏不倚。至此,人生才不会在平庸中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