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文化差异的成因

先概述,后评论,结论在最后。

中国餐桌文化

一.概述

中国的餐桌文化历史悠久。古代有“食为天,食为人命”和“丰衣足食”的说法。今天有句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不吃就饿”。人们把饮食文化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以食物的质量来衡量生活水平。而盛大的节日也与饮食有关。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重视饮食。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会座次礼仪,遵守礼仪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据相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朝,中国的饮食礼仪初步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清朝开始,一些西方礼仪被引进。中西饮食的餐桌文化交流,使用餐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二、分销模式的演变

中国最早实行的是个人上菜制,直到北宋后期才演变成现在的用餐制度。分餐制的历史比合餐制要长得多。由于早期粮食相对短缺,“人均分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分配原则。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口味和习惯是分餐制的缺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食物越来越丰富,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于是共餐制逐渐取代了共餐制。

一起用餐是一种历史进步,不仅体现在它的演变本身,还体现在它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一起吃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关心他人和对我们民族谦逊的美德,也使中国人变得温柔善良,从而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交流能力,创造了交流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和丰富的精神情感需求;中国人也养成了乐于助人的性格。

第三,宴会座位礼仪

“不学礼仪,就受不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中国最早的仪式,也是最受欢迎和最重要的仪式可以说是食礼。在中国,宴会的基本礼仪和中心环节是座次仪式——“入座”。宴会上的客人或主人应该坐在“上座”。中国古代一般是“尊左尊东”、“尊门”。但由于器具、案件、餐桌椅形状、时间、地域的不同,“出席”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汉代以前“坐南朝东,以西为上”(《史记·项羽本纪》),都是坐东。在朝南的“堂”上,南方最受尊崇,其次是西方,再是东方。隋唐以后,居住方式由床上变为高脚吊坐。方形和长方形的餐桌已经准备好了,座位也变了。清中叶以后,圆桌出现,阳或门的位置为首位。

现代比较流行的座次礼仪是在继承传统、参考外国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第一位主宾坐在主人的右侧,第二位主宾坐在主人的左侧或西方宴会中第一位主宾的右侧,灵活多变。

第四,餐具的演变

我们的祖先用刀叉而不是筷子,就像现代人一样。刀叉要双手使用,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合短距离传输,大概是局限在从胸前的盘子到嘴里。如果这个距离是用餐系统所要求的,那么它至少应该从嘴延伸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它至少应该比桌子的半径长。显然,刀叉无法承受这种距离的传递功能。筷子出现后,一起吃饭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西方人仍然使用刀叉吃饭,与他们保持单独的用餐体系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勺子、盘子等,分别对应西方的刀叉、勺子和碗。它们的使用也很精致。

餐桌礼仪与宗教、迷信和节日的关系

中国人不仅非常尊重吃的艺术和礼仪,甚至崇拜由“火神”衍生出来的“灶神”。人们认为“灶神”可以保护厨房免遭火灾和各种不幸事件。每年的2月24日12,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顿美味的饭菜来祭拜“灶王爷”,包括一只成品鸡、烧猪、各种蔬菜、米饭等。,以感谢“厨王”一年来的加持。而且很多节日也和饮食息息相关。比如吃年夜饭,元宵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人认为饮食几乎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在吃饭时犯了禁忌,就会带来厄运。比如吃鱼的时候,吃鱼的一边的时候,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过来。人们认为,如果鱼翻过来就断了,就意味着渔船要沉了。这是因为香港开埠初期是渔港,渔民非常关心船只的航行安全。此外,中国人晚餐从不上七道菜。因为葬礼后的“慰酒”必须有七道菜。筷子不要竖着插在饭碗中央,因为有点像祭祖。吃完不要说“我吃完了”,意思是我已经死了,不会再有吃的机会了,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碰到饭碗发出声响不仅是不礼貌的,也意味着前面没有食物。要养成把碗里的饭全部吃完的习惯,饭碗里不能剩一粒米,否则未来的妻子或丈夫会“伤痕累累”,不尊重辛勤劳作的农民。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是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西方餐桌文化

首先,意大利和中国餐桌礼仪的差异。

意大利是世界美食之都之一,拥有丰富的美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这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餐桌礼仪也显示了两国的文化差异和东西方的不同习俗。

暂且从请两国吃饭这个话题开始,以偏概全。

先从客人进门说起。意大利人举办聚会,主人要早早在门口迎接,客人一般会带酒、糖果或者一些纪念品,中国也是如此。但是,意大利人接受礼物后,当面打开礼物并称赞是礼貌的,这在中国是相当不礼貌的。在中国,主人收到礼物后,要先放在一个地方,等客人回来后再打开。

当你坐在餐桌旁时,仅仅从餐桌的选择上就有区别。在中国,圆形餐桌很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的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以右为尊,主人坐在右首,面向正门。然而,在意大利,客人们更喜欢使用长桌,所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比在圆桌旁更容易被认出来。另外,在意大利安排座位也比较随意,看客人的喜好。

上菜是最大的区别。在中国,桌子上摆满了所有的菜,客人可以自己动手。而在意大利,实行分餐制,菜品严格按照顺序上,包括沙拉、开胃菜、配菜、主菜、甜点、咖啡或茶。通常在意大利,招待少量客人时,一般只有三道菜,桌上有面包,可以随便吃。而这和国内满桌的好吃的菜完全不一样。这时候喝咖啡和喝茶也有一些区别。在中国,就比较随意了。主人给客人一杯茶,不用小碟子。在意大利,喝茶喝咖啡时,只端杯子,茶托留在台上。喝完后,杯子必须放回茶托上。

席间,中国的主人往往非常热情。催客人吃喝,频繁给客人送吃送喝,完全合情合理。在意大利,主人一般不会理会这些,只是和客人聊天,旨在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

第二,加拿大的餐桌礼仪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三无”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滋味。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在家还是在酒店招待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会有怠慢之嫌。然而,在加拿大,晚餐不喝酒也不抽烟。饮酒者只能在有售酒许可证的场所或房屋饮酒。在这些地方以外喝酒是违法的。可见加拿大人对健康的高度重视,甚至把禁烟禁酒的规定搬到了餐桌上。在中国,没有这种特殊的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会”吗?那是因为菜做的早,久而久之就成了凉菜。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但中国人不同。热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招待客人时不安排桌子和座位。通常客人拿着一次性塑料饭盒和叉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食物和菜肴,然后找个地方吃饭。客人是免费的,没吃饱可以去吃。一次性餐具吃完后要放在一个大塑料袋的废物里。而中国人比较忙,大多数人都是围着一张桌子吃饭,而且讲究排名,通常是有主次之分的。在中国的宴会上,每个人都必须到齐才能开始用餐。中国人最讲究用筷子。比如与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说话时不能像指挥一样舞动筷子。他们不应该把筷子垂直放在食物上,这是不吉利的。

除了上述特殊要求外,大多数加拿大人的餐桌礼仪与其他西方国家并无不同。坐姿和刀叉的使用也要注意,和国内也有很大不同。

[摘要]

由于地理、环境、风俗等因素的影响,餐桌文化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来自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人讲究“以人为本”。

首先,两种不同的饮食概念

相对于中国讲究“口味”的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这种合理性使其在自然科学、心理学和方法论方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却极大的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西餐讲究营养、菜品搭配、餐具、服务,但各种原料在口味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各有风味,相对单一。

在中国的烹饪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菜在全世界如此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可惜,当我们把追求美食作为第一需求的时候,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民以食为天”的后半句是“味为先”。正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使得营养不足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软肋。这种饮食观也符合中国的传统哲学。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基于食物的美好与和谐。范围内的品种决定了中餐的丰富和多样,也决定了中餐的特色。

第二,不同的饮食方式

中西饮食风格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对国民性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宴会,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一个座位。酒席要用圆桌,在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趣味的氛围。美食摆在一桌人的中央,既是一桌人欣赏和品尝的对象,也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虽然从卫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饮食有明显的缺点,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范畴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有利于集体情感交流,所以至今难以改革。

虽然食物和酒在西式宴会上非常重要,但它们实际上是用来陪衬的。酒席的核心是友谊,友谊是通过和隔壁的客人交谈来实现的。与中国饮食更明显的区别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方便了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用把所有的话都摆在桌面上,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和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涉,缺少一些中国人聊天玩乐的情调。

第三,餐桌语言的差异

请客人吃饭也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当他们邀请客人吃饭时,他们通常会摆满一桌子的菜。但不管菜有多丰富,他们总是谦虚地说:“没什么可吃的。如果菜没做好,请自便。”但是,英美人听到这样客气的话,会觉得很反感:“没有东西吃,为什么还要邀请我?”如果食物没有做好,为什么要用来招待我?" .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要再三劝说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言不由衷”,说:“我吃饱了,不用了。" ;直到主持人再次邀请他,他才慢吞吞地说:“尊重胜于服从。".但是,英美人一般不那么讲究招待客人。简单三四个菜就够了。吃饭时,一般主人会说:“请自便!”(“请吃。“那就是,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对待客人尊重个人意愿,讲究实事求是,反复询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把食物强行塞给客人,都是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加菜或者问你想要什么的时候,比如“你还要一块肉饼吗?(“你想再要一块肉饼吗?”),如果你想吃,可以直接回答:“好的,请!”或者“谢谢你。一块肉馅饼。如果你真的什么都不想吃,就说“不”。谢谢你。".用餐时,客人一定要称赞主人准备的美食和主人的好手艺,否则,无论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典型的英语幽默是:

顾客:味道很好。(很好吃。这肉非常嫩。这肉又嫩又好吃。)

谢谢你。我很高兴你喜欢它。(谢谢,很高兴你喜欢。)

一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在拜访他们家的时候都很有礼貌。结果他们请你一次,最多两次,认为你真的不想吃。英美人问的第二个问题往往是:“你确定吗?不麻烦。”(“真的吗?一点也不麻烦。”)注意,这是最后一次邀请。再客气就只能喝西北风了。此外,英美人认为吃完食物后把食物留在盘子里是不文明的,所以他们宁愿第一次要求少一点,吃不饱,但他们可以大方地对主人说:“哦,这真好吃。”(“哦,这个真好吃。”)再要几个刚吃过的菜。主人会很高兴你喜欢他们的菜。

结论: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了各国的文化。然而,这种差异似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的交流而变得模糊。中西餐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之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