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解释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试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行为金融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论文,分享给大家。
行为金融理论侧重于分析金融市场中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投资者的错误、偏差和市场异常,是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有益补充。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受到重视,而且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本文概述了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关系,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了如何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于证券市场投资。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现代金融;防御性投资策略;激进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的个体行为和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中的现象和问题。在美国和欧洲,行为金融学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而且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投资者正在应用行为金融的知识来避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机构投资者也在开发具有行为金融本质的以行为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到目前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识别将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心理特征。
处理信息的启发式方法。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决策者面临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决策者将不得不更多地使用启发式方法。启发式是利用经验或常识来回答问题或做出判断。意思是快速而有选择性地解释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直觉。由于决策的快速性和不完全性,启发式方法可能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从而导致认知错误和判断错误。启发式方法一般包括:一、典型性。这种启发方法就是一句谚语的由来:?如果它长得像鸭子,叫声也像鸭子,那它可能就是鸭子。?在形成预期时,人们会评估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与最近观察到的事件的相似性。典型性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即投资者在形成预期时对新信息给予了过多的权重。第二是意义。对于不经常发生的事件,如果人们最近观察到了这种事件,那么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次飞机失事的消息被媒体频繁传播,人们就会高估未来飞机失事的概率。
显著性可能会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第三是自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非常自负。例如,当人们说有90%的可能性会发生或该陈述是真实的,那么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负可能会让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第四是锚定。心理学家证明,当人们进行定量估算时,他们的估算判断可能会受到项目前值的严重影响。比如二手车的卖家,通常在谈判之初会出高价,之后会降价。卖家尽最大努力让消费者保持高价。锚定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迟钝。
第二,后悔。
人类犯错后,往往会后悔,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去看待这样的错误,会严厉地责备自己。后悔理论有助于解释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减少的股票,加速卖出价值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论表明,投资者避免出售价值降低的股票是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犯下的错误变成现实,从而避免后悔,而投资者出售价值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可能的降价带来的后悔。
第三,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一种心理和智力冲突,当人们被告知有证据表明他们的信念或假设是错误的时,他们会经历这种冲突。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人们倾向于采取行动来缓解尚未得到充分理性思考的认知失调:人们可以避免新的信息或发展扭曲的论点,以保持他们的信念或假设正确。例如,新车购买者有选择地避免阅读他们其他车型的广告,而去看他们选择的车型的广告。
第四,避免损失。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吗?利润?用什么?避免伤害?经济活动中的选择是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再考虑如何获取利益。研究表明人们给予?避免伤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多少?利润?两倍的因素。
第五,羊群效应。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人的喜好变化有很大作用,追求时尚和盲从是最突出的特点。这对经济决策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的影响。在金融投资领域,人们往往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特征和行为。
(二)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
从65438年到0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行为金融家已经认识到决策行为的一些特征是决策者的基本假设:
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多变的,他们的偏好往往是在决策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决策者是灵活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来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
第三,决策者追求的是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虽然这些决策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并不十分明确,但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的投资特征相关,如股价的过度波动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跟风、从众行为;过早卖出盈利的投资,过晚卖出失败的投资;资产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等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投资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分为防御性策略和进攻性策略。防御性策略是指运用行为金融学分析人们的投资心理和决策特征,以控制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即避免投资失误;进攻性投资策略是在了解投资者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影响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以从中获利。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采取防御性的投资策略更为现实。个人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分析手段和信息获取与把握上处于劣势,因此往往依赖小道消息作为决策依据,行为往往不理性。此外,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负责,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控体系,导致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和误解,需要采取防御性的行为理财投资策略来引导投资。激进型投资策略一般被机构投资者采用,因为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判断证券的定价是非常困难的,个人投资者也很难判断当前的市场定价在实践中是正确的还是偏离的。只有拥有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能力的专业投资者才能做出判断。另外,各种定价错误或偏差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无法利用这些偏差和错误获利。
防御性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是运用一系列行为金融知识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自省和判断,可以包括:首先,核对信息来源,验证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密切关注最近是否有更新的消息或数字披露,避免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第二,判断自己是否过于自信,尤其是最近你的投资行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第三,要善于比较正反两种观点,找出谁对市场最乐观,谁最悲观,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第四,要避免锚定效应导致的非理性预期。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各类投资机构都是由投资管理人操作的,投资管理人和个人投资者一样,也会在投资决策中出现各种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需要采取防御性的投资策略来规避。但投资经理具有良好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各类机构中,一般都有良好的管理监督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管理人避免出现心理偏差和认知错误。因此,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利用进攻性的投资策略来获利。
三、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探讨及其实际应用
第一,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是买入过去业绩差的股票,卖出过去业绩好的股票进行套利。这个策略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对股票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而提出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关注上市公司的近期业绩,并根据其近期业绩预测其未来,从而导致对近期业绩的持续过度反应,导致业绩较差公司的股价被高估,业绩优秀公司的股价被高估,最终为逆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机会。
第二,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是预先设定股票收益和交易量的过滤标准,在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满足过滤标准时买卖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来源于对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连续性的研究。Jegadeesh和Titman(1993)在研究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时,发现以3到12个月为间隔构建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表现出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在某一方向连续变化的动量效应。Rouvenhorst(1998)在另外12个国家发现了类似的中间价格动量效应,表明这种效应并不来自数据抽样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按照预先确定的计划,按照不同的价格分批买入证券,以降低证券价格下跌时的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资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时间分散策略是指相信投资股票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可以较大比例投资股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