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复苏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仿古”
看来,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争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好在市场经济下,传统文化找到了一些复兴的载体,或者说带来了新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传统文化绝不是历史传统。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只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活生生的东西。目前,中国各地在举办推广某种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弘扬“传统”为名,故意“仿古”的现象相当普遍。事实上,刻意模仿古代的一些形式,却忽略了现代生活的反思和交融,往往效果有限,甚至成为一个纯粹的“形象工程”或市场上有逐利嫌疑的行为。那么这种“热”与其说是国学的不幸,不如说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它能否真正热起来,能持续多久,同样令人怀疑。
有人说传统是负担,有人说传统是财富,有人说传统是现代化的阻力,有人说传统是现代化的动力。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是片面的。如果现代人能够正确认识到历史是不可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是密切相关的,从而积极改造和吸收传统,使之自我更新,以适应和服务于时代,传统就永远不会成为负担,而只会成为宝贵的财富,永远不会成为阻力,而只会成为积极的动力。相反,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时代的发展而固步自封,或者无视传统与现代的血肉联系而只想割断历史,丢掉传统,那么传统确实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成为前进的阻力。总之,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和利用传统文化,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排斥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在污染日益严重的工业时代和功利至上的商品社会,如何“呼吸新鲜空气”?国学大师文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再怎么拉长,也离不开根;无论走多远,我都走不出妈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