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全书共六章,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规训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和大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涵盖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对学生智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不能时时见证伟大和崇高,就谈不上道德教育”。
教育的目的和背景
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上台,这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生产和贸易跃居世界之首,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占领殖民地,掠夺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海外统治范围涵盖欧洲、亚洲、非洲、美国和澳大利亚。被誉为“不落帝国”。这里列出的大多数英国事件编年史都是科学发明。正是这些科学发明的应用,使得大英帝国称霸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工业文明、物质主义和机制的影响,英国教育存在各种刚性弊端,如片面追求应试教育,教育过程僵化,扼杀个性和自由。怀特海在他关于教育的系列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批评。这些情况和我们现在的国情很像,甚至更糟。因此,今天读它们,对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哲学家渴望传授智慧,但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目标,教授科目。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到学校课本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着几个世纪以来教育的失败。”“只要我们只把智力教育看作是获得机械智能或仅仅是系统地陈述实用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怀特海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消失更让人悲伤的了。回顾过去,我们的圣贤在学校里全心全意地传递智慧,而现在,我们在大学里的目的变得如此卑微,只是为了传授一些知识,从过去神对人类的智慧到今天的几门学科的知识,这标志着教育的失败。
1.教育目的: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有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础,文化素养旨在引领学生走向哲学思考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避免形成。
闲置思维:只是通过大脑接受知识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融合。也就是学而不思。
懒惰思维的弊端是知识无法转化为智慧,学到的知识成为死知识、形而上知识,导致身心对立,思想与行为对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高分低能、书呆子低眉顺眼、精致利己等现象,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
智慧和知识: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知识的吸收可能很容易,但不一定有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能灵活地将知识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中的艺术中。所谓知识的应用,就是将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起来,与我们的感觉、知觉、希望、欲望以及能够调节我们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
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关系,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了取得好成绩,老师和家长强迫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和练习。这些做法极大地摧残了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的思想变得迟钝,这是惰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培养最多的不是一群有知识的残疾人。
如何防止懒惰思维的形成,让知识在教育中充满活力?答案是教育的知识要少而精。为了用最少的手段获得最丰富的信息,知识之间可以形成各种可能的组合。
教育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力量、魅力和基本组织,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理解知识的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素养可以使学生具有俯瞰全局的眼光和举一反三的思维。我们在教育中要达到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体和抽象。
最后,怀特海提出了美学对教育的意义。他认为,风格是教育素养中最重要、最有用的部分。风格是思想的最佳美德。风格来源于对事物本身的热爱和对风格本身的专注。只有足够专业,才有风格。业余画家和业余诗人没有风格。
第二,教育的节奏
怀特海认为,人的心智发展是周期性的。他根据人的心智发展,把教育的节奏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结合第三章中自由与规训的关系,他认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和最终阶段都应以自由为主。在最初的浪漫阶段,要自由积累大量感性直观的教育材料,形成广泛的人脉。因为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学生脑子里已经想好的东西上的,如果面对一个空空的头脑,教育就什么都做不了。
通过浪漫阶段的自由探索,学生会对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精确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继续收集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掌握知识的理论体系。学习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错误的方法,学习确切的真理。这个阶段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纪律,即不断练习,辅以适当的自由。
当学生完全掌握了所学知识的理论体系,就进入了教育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综合阶段,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在这个阶段,学习应该以自由为基础,即通过一定的想象,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事实中。
在教育过程中,这三个循环是一个循环过程,自始至终无处不在,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会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阶段:0-8岁是智力发展的幼儿期,获取和感知语言学习的过程受到的干扰较少,是学习的自然状态,因为它是完美的。
8-12岁是青春期的浪漫,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浪漫阶段,这期间一个人的性格基本固化。一个人如何度过青春期,有什么样的志向,有什么样的梦想,将决定这个年轻人以后的人生道路。熟练运用母语,观察事物,安排事物。
12-15是精准的语言学习阶段,也是科学的浪漫阶段。
15-16是语言的综合阶段,也是科学的精确阶段。
大学阶段是智力发展周期的综合阶段。大学阶段是知识赋能的时期。
通过细节学习基本原理,形成内化的习惯性思维,用恰当的思维解决相应的问题,把知识转化为力量,把孩子培养成大人。
大学的关键词是想象力。通过想象,我们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发现的规律,在新的领域中创造新的世界。想象力的方向是新的,一个是知识的更新迭代,一个是知识的应用与时俱进。没有知识,只有想象是傻瓜;没有想象力,只有知识是学究。大学的功能就是将想象和体验完美结合。
中学生的学习是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而大学生是培养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运用。
教育节奏的三个周期伴随着自由与规训的关系:在理想教育中,规训是自我选择和真正有效的自我约束,而自我约束能否实现取决于学生的心灵是否真正自由。教育必须以自由开始,以自由结束。积极创新的思维习惯只会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产生,而随意的纪律只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
教育应该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成长有赖于自身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发展变化的创造性内在动力总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艺术和审美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技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的关系
怀特海认为,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训练和观察自然的艺术,重在逻辑思维(用脑);技术教育是培训和生产物质产品的艺术,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动手)。人文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学习,学会观察社会,进而学会生活的艺术。而源于现代哲学中精神与肉体、思想与行动二元对立的现代教育,却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把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对立起来,或把它们与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专业化狭窄,是一种“最差的教育”。我们看到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或者有一定科技素养却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就是这种现代教育的畸形产物。在怀特海看来,只有一种教育必然是偏颇的,但三者的机械混合也是难以达到真理的。关键是要把握好三者的必要张力,达到它们的最佳平衡。
第四,古典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在教育上,要避免给学生灌输与他们的经历无关的干巴巴的教条。
古典文化的学习顺序是先学古典文化的语言,再学古典文化体系中的逻辑、哲学、历史,再学文学美学。
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的观念、模仿与思维、复杂的审美意识和种族冲突。正是这些因素决定并影响着我们人类的发展。
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以及如何演变,从而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从而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五、数学课程要点,旨在讲述数学课程“深奥难懂”的去除,通过对一些基本数学原理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抽象的思维方式,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掌握方法的正确使用。通过对对数、量、空间关系的理解,形成哲学思想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