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论文要写多久?

大概需要2-4个月。也有人写得快,10多天就写完了。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

1,论文理解阶段

理解是写毕业论文的第一阶段,是通过思考、分析、综合,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必须确定“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使之既符合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思维水平与作者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审美有很大关系。

2.论文的构思阶段

构思是写毕业论文的第二个阶段。所谓立意,是指依靠自己的大脑,根据创作的目的和要求,调动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收集到的创作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创造,从而形成文章的主题,构建文章的框架和蓝图。

构思也是一种能力,是作者主观认识、感受能力和创作技巧的综合体现。受孕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这种能力。在创作的各个阶段,有时“构思”的时间甚至大大超过创作的时间,可见“构思”阶段的艰辛和重要。所以要注意培养和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动机和欲望,养成“多思考”的好习惯。

3.确定论文题目。

从广义上来说,你可以在专业范围内选择任何题目来写任何东西,只要你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新的角度、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材料等等。然而,这背后的“五大创新”极大地限制了论文的选题。这是因为大部分作者都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和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的条件对选题也有很大的约束。如果题目太大,就无法在这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因此,题目是否恰当,对论文的成败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

根据很多论文的经验,这个层次的论文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有争议的课题(我自己的观点比较充分)、比较性的课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看本专业的课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插入角度的老课题、刚刚出现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4.文献检索

其实就是围绕论文的选题来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这一步工作很辛苦,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一步是必要的。没有这一步,你论文的内容很可能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相当于白做了;寻找的过程也是激发想法、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如果你不迈出这一步,你就切断了你新思想、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在观点、角度、素材等方面做准备。

5、提出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选题是指要写的论文的大致方向和范围。如果你真的想开始写作,你会遇到两个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想象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只是一种假设。通过大量的证据和材料,通过严谨的论证和恰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可以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践方面:具体要论证哪些问题?你可以提出很多理由,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否和论证有关系,关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调查分析。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都涉及到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必须明确,贯穿整篇论文。有些作者抓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与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无关的话。

6、研究方法的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为了探索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人们采取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数据的方式和判断结果的标准。然而,各种研究方法在当前的论文写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兼容性和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采取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比如研究“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处境,这种研究取向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但也需要一些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思辨研究。

7.设计论文的框架。

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这一步,但对于论文来说更有必要,也更细致。一般来说,一篇论文要有前言、第一章、主章和结论。章节的设置在写之前要有一个总的布局逻辑,使其结构合理;章节之间有逻辑联系,防止瞎写,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一次完成,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和调查采访中遇到的新情况而变化。但是,就像建筑师盖房子之前一定要有图纸一样,在写论文的层面上,文章的大致框架不仅要记在脑子里,一般要用文字写出来,比较详细,最好具体到“节”(但“节”的层次不要一开始就固定),这样在写的时候才容易知道。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的时候,因为是文字性的章节设计,所以在正式写作之前,除了请导师指导之外,也是广泛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好机会。框架不是很厚的论文,读起来花的时间很少,大致能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候修改论文的结构比写完再修改要容易和容易得多,时间也更广。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8、分析、分类,将内容充实到论文的各个部分,然后进行解释和论证。

这其实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个描述是为了让作者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点不是为了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而生的。只有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它们才能变得充满活力,自然有效地服务于自己的主题。

这一步,你需要复习你所学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法,紧紧围绕既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你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假设论、反驳论、隐喻论等来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必然会出现材料的使用或缺乏、逻辑推理、论点与题目不匹配等问题。需要停下来找资料、采访专家,在原有的论文框架中充实或减少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况很正常,也很常见。在时间安排上,要为此做好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会因为写作时间太紧调整不了论文结构而导致论文功亏一篑,不值得。

9、必要时,重新评价题目,修改论证范围。

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发生的另一种情况,即通过广泛的咨询和自己的思考,觉得原来的题目不合适或难以完成,要及时调整整篇论文写作计划,改变题目。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关键是不要犹豫很久,而是要迅速做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新开始。因为对这个专业的学术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思考和文献检索,换个话题重新来过也不会花太多时间,没必要对此过于担心。

另一种选题不合适,难以完成的情况,不是题目本身,而是选题论证的范围太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是缩小了论证的范围。这里最大的障碍是作者不愿意“放弃爱情”,花了很多时间准备论文。很多材料一旦用不上,就很难放弃。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论文框架结构的重新设计。但是,缩小较大参数对象的范围总是比相反的情况容易得多。

10,标准化检查和调整

论文中的引号、注释和数字,论文末尾参考文献的排列,不属于论文本身的摘要(包括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是技术问题,但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特别是引文,凡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一定要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更不能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注的资料来源也要非常明确,包括作品名称、作者或编辑、出版社或出版物名称、出版或出版时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