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学课程设计论文怎么写?关于宏观经济分析。。。。急~ ~ `啊

3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3.1宏观经济政策持续稳定。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核心思想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已连续实施6年的扩大内需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累积效应,有效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不利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高速发展。2004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9.3亿元,比2003年增长22.438+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9.4亿元,增长19.8,地方财政支出758.5亿元,比2003年增长20.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97.5亿元,增长L 8.4。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教育支出、企业挖潜资金支出、农林科技支出分别比2003年增加365438±0.7、22.6、44.8、32.7和37.3,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2004年,配合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黑龙江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目,利用国家政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国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

3.2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

2004年,振兴东北有四项新政策:①根据增值税改革方向,对东北八大行业新购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行抵扣;(2)对部分符合条件的矿山、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标准;③根据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应及时提高应税工资税前标准,降低企业税;(4)允许商业银行采取进一步措施处置不良资产或自主降低贷款企业所欠表外利息。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以装备制造和耗能企业为主要经济结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来说,犹如一场春雨。

此外,在财税政策方面,国家给予东北适当免除历史欠税;适当降低资源税标准;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企业购买新设备给予税收优惠;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时,适当向老工业基地倾斜,简化老工业基地审批程序;鼓励企业使用先进的国产设备。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降低以资源型城市为主的我省经济转型带来的改革成本,同时有助于促进新的成长型企业的落户和民营资本、外资的流出。鼓励使用国产设备,可以为转制企业快速回笼资金和回收成本,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升级改造奠定经济基础。国民经济整体持续稳定增长,从宏观上为国家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4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4.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全省农业生产总值仅为4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3.5%。2003年,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50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5。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94亿元;200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3亿元,比2003年增加1.8亿元。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66万hm,增加31.5。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有效带动了产业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业GDP的持续增长,说明农业生产本身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

4.2粮食主产区扶持政策效果明显。

2005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2004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减免农业税,实施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64.67万公顷,产量365438±35万吨,比2003年增加65438±53.2万公顷。,涨幅18.88;2004年粮食总产量比2003年增加622.7万吨,增长速度为2479.99/6。农民纯收入也突破了在低谷徘徊数年的困境。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4年达到创纪录的3,065,438+00元。

5农业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业问题是中国入世谈判的焦点之一。经过协商。中国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关税配额、出口补贴、农业补贴和农业服务贸易等问题上做出了相应承诺,农业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由于黑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和长期开发建设的优势。它创造了农业的巨大产出和持续供给,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内在驱动力。2003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双向增长,农产品贸易增速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8.04亿美元,其中出口7.56亿美元,增长7.91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34%。进口总额为4800万美元,比2002年增加6965.438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顺差7.08亿美元。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也面临着各种考验:虽然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但必须认识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农副产品尚不具备规模效应。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一定程度上加强和隐蔽的趋势。因此,今后应提高具有生产优势的出口粮食质量,稳定和扩大粮食出口,增强畜牧业和水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采取多种贸易方式降低贸易风险,促进农产品市场多元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6结论和评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国家政策的倾斜、农业农村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国际化的现状来看,黑龙江省都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和农村仍然是实现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和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除了上述宏观经济条件,还有各种不确定因素。由于人地矛盾不是很尖锐,黑龙江省农民对土地的爱憎很重,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黑龙江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农业相关产业,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产出,维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顺应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有利时机,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结构特点,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粮食主产区农民补贴长效机制,拓宽农业开放领域,提高开放程度,通过开放、改革、交流、互动,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业经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参考资料: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203-205。

[2]王树斌。粮食直补政策效果明显EJ】。党的生活,2005,(3): Z2-25。

[3]瞿伟。黑龙江年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1-24。

[4],周,。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EJ】。统计与咨询,2005,(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