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散文,散文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散文的特点1。散文的“真实”。

这是散文最基本、最朴素的审美特征。这里所说的散文的“真实”,首先是指作家感情和气质的真实。散文有很强的抒情性,是人的一种学问。好的散文,无论是风景还是叙事,都要注入情感。只有在情感的照射下,风景和事件才能显示出它的美。没有热情的浸润,散文就不会有动人的力量。总的来说,散文写风景、记人、记事的目的,永远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永远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这种风景、事件、人物所引起的魅力。散文是关于“我”的。我们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散文永远是那种能以其坦率自然的谈吐把我们带入作者内心的散文。作者毫无阻碍地向读者敞开心灵之门,让读者走进去,倾听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等的看法,分享他的喜悦,感受他的苦闷,和他一起思考。从这里开始,散文最重要的是一个“真”。

这使得散文成为最有气质的文本文体。作者在通过散文与读者坦诚对话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向读者透露自己的气质,读者可以从散文中看出作者的性格、兴趣爱好、谈吐、风度乃至学识修养。尤其是散文,除了情感因素,还应该有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及从这种体验和感悟中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理发现,让读者得到深刻的启迪。这也使得散文中的情感总是依赖于明显的理性的深刻性,表现出一种理性的依赖,这应该是散文的抒情与诗歌的抒情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这使我们不仅能从他的散文中看出作者的气质,还能看出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思想境界的高低。简而言之,作者的个性、性格、聪明、趣味都会在散文中呈现出来,读者也能从散文中真正看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确实是各种文体中最具“个性”的。

散文的真,在于它的表达不虚,完全取决于它的真性情。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真正的领悟,包括对世界、对人生的真理的发现,这其实是所有艺术作品的特点,只是在散文中表现得更为直接。散文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有一个更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它的表达完全取决于作者实力的真实性质。小说和戏剧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来表达自己。显然,这里有很多技术因素,比如视点的选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这些技术因素在传达作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发现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诗歌使用一种明显是重新创造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这里也有很多技术因素。虽然分支、格律、押韵等。造成一种严格的限制,他们也赋予诗歌一种脱离日常语言规则的自然语境,以至于完全不需要用逻辑的方式“说话”。散文完全没有小说和诗歌可以依赖的技巧。它必须是“真实的”。它的风景必须是真实的,它的叙事永远是真实的,它没有虚构的自由。在语言上,它没有类似诗歌语言的技巧,无话可说,只能遵循一般的语言规则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说该说的话。在这里,“情感的量是无法从散文中掩饰的。”而且作者“真实感受和思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王安忆:《情感生活——我看散文》,《流浪的语言》,第453页)这就使散文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是无法造假的。

第二,散文的“美”。

散文是“优美的文字”,是人的一种学问。一篇好的散文,总能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或妙趣横生的世界,让我们被作者的真知灼见所折服,像品尝陈年老酒一样,享受那种韵味悠长的美与美。当然,诗歌也是美的,小说和戏剧文学也是美的,但是散文,因为它的自然属性,给人一种如听天籁的美,这大概是为什么人们总把散文称为“美丽的散文”,而不是“美丽的诗”、“美丽的小说”、“美丽的戏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散文的美首先是指它的情感之美、趣味之美、神韵之美,用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散文的雅趣。古代文学很重视“趣”字。这个词说到底就是不管你怎么写景,怎么叙事,怎么咏物,怎么辩理,都要看到丰富的情感和韵味,要有底蕴和一切,要把心和自然融为一体,要看到人们有趣的生活和灵感。我们前面说过,散文中的风景是真实的场景,叙事是真实的故事,论点是真理,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实物。但是,描述风景,讨论事情,一定要有趣。具体来说,散文的风景是有趣的,叙事是有趣的,理论和对象是充满理性和物质趣味的。比如苏轼的《承天寺夜游》只有80多字,其中“庭院空如水,水中满是竹柏影”,寥寥几笔就点出了一个清澈空灵的诗意境界。而且风景笔记融为一体,写了一派闲适、闲适、闲适。再比如钱钟书的《吃》:“吃有时候很像结婚。名义上最重要的往往是附属品。就像一个小姐求一个有钱人,目的不是女人。这种主权的下降,包含了一种有些不成熟的人生观。”这是推理,但读起来很有趣,很有意思。关于景物的散文写作,绝不是景物和事物的“博物学”的“标本”,它的论证和推理也绝不是高头大马的说教。饱含情感,生动励志,让人赏心悦目,在它优雅的“趣”的熏陶下,让人获得情趣和气质的陶冶。

散文的美,也是指文字的美。散文的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简洁、自然、流畅、干净。无论是画风景、记叙文,还是用笔写字,几乎都是用“写生”。但散文的语言经过了情感的注入和写意的锤炼,也是一种非常功夫化的文字。一个语言功底高超的作家,总能赋予平凡的文字一种不寻常的魅力和情调,使其能画风景看情怀,能“傲”物,能叙述有趣,能让人着迷,但能朴实而不笨拙,能平淡而见美,能灵动而逸,能芬芳。好的散文语言总是在看似平凡的地方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和高雅的趣味,呈现出脱俗精致的味道。

三、散文“散”。

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散”,确切地说是“自由”。从直接感受的层面来看,散文的“散”主要体现在选材范围的无限性和表达方式的缺乏章法。从选材上看,从社会宇宙、日月星辰,到沙质植被、花鸟虫鱼、山川河流、地理历史、人文,一切都可以进入散文,真正做到“一瞬间看今昔,一瞬间抚遍天下”。(陆机:、张《注》北京出版社出版1984,第22、25页)从形式上看,是最不拘一格的文体,它顺应了“意服”的潮流。散文没有诗格、节奏、韵律等限制。,也没有小说、戏剧文学等结构性限制。叙事推理、景物书写、抒情随意穿插,收放自如,像天马行空,又像漫不经心的“散步”,表现出一种无“法”无规矩的自由如行云流水,以至于有人干脆称之为“行云流水”

尤其是散文的“散”,不仅在于其选材的无限性,还在于其表达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众所周知散文散在这个层面,“聚形聚神”成为人们总结散文特点的一个非常通俗的成语。这当然符合散文的面貌。但从作家主体来说,散文的“散”就是“自由”,更多体现为作家无拘无束的心灵的自由。文艺理论家钱谷融主张将散文“散文”定义为“散文”,即一个作家可以在自由自在的心境中“保持自己的本真”;“任何时候,我都能保持理智,做官,记住人民。写文章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有矫情,也没有故作姿态。”这的确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意见。散文以自由灵活的“散”的形式体现,实际上来自于作家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表达。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自由的思想,说话的时候东张西望,当然就不会有所谓的选材自由和写作自由。从这个角度看,“散”的散文其实是其“真”的一种表现形式,散文形式的自由灵活也是作家精神自由的一个精彩“注脚”。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概述了散文的审美特征。从文本欣赏或解读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散文的“真”、“美”、“自由”,散文的阅读才成为读者与作者“随意”而真诚的交流方式。散文家李广田在《论散文》中曾把散文写作比作一个随意行走的人。“走了之后,我就回家了。”其实散文的阅读就像散步一样。法律的形成没有限制。读到一种坦诚的感觉,感受一种真实的生活,欣赏一种美丽的风景,从中得到一种情趣,就足够了。

“形散而神不散”是很多散文作家的体会。散文必须是“散”和“富”的,也就是说,在表面上,在形式上,它像风一样,不拘小节,看似漫无边际,写作时断时续,有时速写,有时倒叙,有时感情生成,有时侃侃既讲天文地理,又讲伦理情怀。这一段写在一个地方,那一段写在一个地方。但它的“精神”始终是执着的,始终如一的,表现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神收”和“不杂”,是指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细节得当、要点突出。比如秦牧的散文《乡村祭坛上的抒情》,既“散”,又“广”。然而,它虽然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和赞美养育了我们的土地,创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所以在形式上,散文贵,但在立意和组织上,散文是大忌。散文写作的特点是辩证统一,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