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三级方法体系?
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概念是指研究主体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工具和途径的总和,研究方法的理论就是方法论。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的方法体系和方法论。一般来说,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哲学方法层次和科学方法层次。专业方法的水平。(1)哲学方法的层次。哲学方法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科都有指导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等。(2)科学方法的层次,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逐渐形成的方法,因其交叉性和交叉性而被文学理论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对准确把握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有重要作用,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理论等。(3)专业方法水平。这是一种适合文艺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既包括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鉴赏法、考证法、评论法等。,以及从其他学科移植过来,后来逐渐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更具体,更贴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文化方法等。这里不打算对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作专门的解释,只介绍几种常用的专业方法:(1)经验方法经验方法是中国古代文论采用的重要方法,其特点是感觉、体验、鉴赏、体验、琢磨,其结论包含大量的感觉和猜测,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批评家,往往本身就是文学家、艺术家。这种实证方法非常重视提炼和遵循法的风格和规律,以相对固定的理论范式来规范和指导文学创作,并由此建立起某种学体系,如王昌龄的诗风、皎然的诗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王骥德的《曲律》、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都表现出这种理论倾向。在阐释文学理论时,习惯于运用形象化的推理方法,很少运用擅长逻辑的推理演绎方法,而是运用比喻、训诂、比较、类比、暗示等方法。比如刘勰把文章的“风骨”比作人体:“文字把骨当作身体的骨架;爱含风,犹形含气。”(刘勰:文心雕龙?又如《毛诗序》,用训诂的方法说明文学的社会功能:“有风的地方就有风,也有教。风动,教化。”而且经验方法在提炼和运用概念和范畴时,往往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它所使用的许多概念范畴是相互对应的,是在事物内部不同矛盾的相互对立和联系中揭示出来的。如文与道、文与质、形与神、风与骨、意与境、情与理等。,而他们所使用的概念范畴往往表现出一种模糊性,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比如李渔在《随感》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结构”,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作为形式因素的“结构”,而是既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中国古代文论常采用情绪化的叙事方法,有些是诗化的,如论诗,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陆游的《论诗》,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有些是散文,如随笔、序跋、书信、评论、笔记等。中国古代文论的上述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完整地、辩证地把握对象,而不需要在人工分析和解剖中对对象进行拆分和肢解。可以直接从感性层面深化到理性层面,充分发挥认识问题中的主体性,包括灵感、理解、直觉、天赋,避免抽象的理论推导。其概念范畴的内涵不明确,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验证。其独特的叙事形式往往导致理论上的模糊和歧义。总之,这种经验方法的优点在今天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而它的缺点则有望借助现代思维得到扭转和改进。(2)社会学方法文学的社会学方法形成已久。然而,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产生的。1800年,法国作家德·斯塔尔夫人出版了《论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中文译名为《论文学》)一书,开创了“用文学以外的因素解释文学”的先河。用德·斯塔尔夫人的话说,这本书旨在“研究宗教、时尚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引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法国学者达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理论,即以某一种族的内部遗传因素和地理、气候、政治、立法、战争、宗教等外部条件,以及时代精神作为后天因素来解释文学艺术的产生和演变,同时圣伯孚、海底平顶山、左拉等人对此提出了重要意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文学社会学奠定了良好的起点。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学社会学理论,但是,他们关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文学现象的论述为文学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保留着其经典意义。后来的梅林、拉夫尔格、普列汉诺夫等学者也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文学社会学方法的基点是确认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文学的两端与社会生活相关。它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生活并受社会生活制约,另一方面又通向社会生活,反过来又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文学社会学主张把文学放在整个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来考察,考察社会生活对文学有什么影响和怎样的影响,而文学又反过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和怎样的影响。目前,文学社会学的发展极为迅速。其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学术成果也十分抢眼。如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文学政策、文学管理、文学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对现代社会的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必须指出,它在文学社会学史上经历了很大的曲折和失误,这提醒我们,在文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要警惕庸俗社会学的倾向,避免把文学现象简单地依附于社会现象,把物质和经济生活对文学的制约看作是直接的决定作用,把文学简单地从属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而忽视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本质,否则会给文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至此,可以说殷鉴不远了。然而,当代西方文学社会学中文学理论的社会学和自然科学迹象的出现,警示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一点,即文学理论在吸收社会学的成果和方法时必须坚持自己的标准,社会学的研究不能代替文学理论的研究,社会学的方法也不能代替文学理论的方法。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社会属性的研究仍需与对其审美属性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3)心理学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此后,心理学渗透到各个学科,也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影响。它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文学和心理学的交叉渗透。它借助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和范畴来研究文学现象。比如心理学根据人的表象运动规律,研究文学创作中想象和联想的特点和作用;还应该运用心理学特有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开展文学研究,如问卷调查、个案测试、数据统计等。研究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读者的价值取向。在运用心理学方法时,也要避免将心理学理论生搬硬套到文学研究中,而忽视文学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的倾向。对现代学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就是犯了这样一个缺陷。他直接将情结、本我、力比多、升华等理论中的重要范畴转移到文学研究中。得出结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都是因为作者的俄狄浦斯情结。这显然是武断的,不符合事实。因此,最好将文学心理学的应用与文学社会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4)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流行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是贯穿本世纪的一股重要思潮。形式主义的要点是强调文学以形式为基础,形式不是内容的附庸,而是独立自足的。不受内容限制,与社会、历史、文化、道德、宗教无关。这种方法以文本为中心,不考虑文本之外的世界、作者和读者,认为主张从文本之外的因素来研究文本只是一种谬误。因此,文学的社会属性和内容,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等等。被排除在该方法的视野之外。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中,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来不反映城堡上空飘扬的旗帜的颜色。(什克洛夫斯基:论文艺?冥想和分析,第6页。莫斯科,1961版。)比如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强调文学要文学性,体现“陌生化”原则。所谓“文学性”,就是“是什么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雅各布森:《俄罗斯近期诗歌》,第1921版。),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方面。所谓“陌生化”,就是文学语言通过形式因素的强化、重叠、倒置、浓缩、扭曲、延宕,使日常语言异化、变异,从而收到耳目一新的效果,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化。增加感觉的难度和长度”(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术的艺术,俄罗斯形式主义批判:四篇论文,第12页,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5)。总之,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而文学的魅力在于形式的变化。还强调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和鉴赏(即所谓的“细读”),从而实现作品书面形式的音韵、格律、节奏和意蕴。新批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吸收了现象学文学理论的意见,将作品分为五个层次,即(1)声音层次;(2)意义单位;(3)意象和隐喻;(4)符号和符号系统;(5)形式与技巧。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法的有益补充。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坚持研究的客观性,重视对作品形式因素的仔细鉴赏,可以借鉴,但有非历史主义的缺陷。最好的办法还是把它和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方法结合起来。(5)比较文学方法比较文学方法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罗马人强调对古希腊人的模仿,罗马重要作家维吉尔和奥维德的作品大多是对希腊文学的模仿。因此,在古罗马文学批评家贺拉斯和麦克劳比斯的作品中,他们都主张将维吉尔、奥维德等人的作品与他们的希腊原著进行比较,揭示他们的模仿和隶属关系。这个地方已经包含了比较文学的萌芽。到了现代,受其他学科比较方法(如比较解剖学、比较语言学)的影响,比较文学终于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法国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出版了一本文学作品选集,书名为《比较文学教程》,这是第一次出现“比较文学”这个名称。比较文学旨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进行跨国家、跨地区的比较或类比,从其相似、不同、相同的复杂关系中界定各自的特点。寻求共同发展之路。比较文学中影响较大的两个学派是注重影响研究(交叉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注重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严谨刻板,往往把研究范围局限于同一文化体系,局限于有直接联系和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现象。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实证和考证。有很强的实证主义倾向。法国学者凯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明其宗旨:“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作家跨越语言或国籍的界限,观看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之间的主题、书籍和情感的交流。”(Kea: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研究译集,第79-8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这就开启了影响力研究的方法论。例如,通过实证研究,研究出元代杂剧《包智代芷惠兰吉》的创作受到了佛经、《《古兰经》》和《圣经》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布莱希特后来的剧作《高加索灰兰吉》。是采用影响力研究方法的一个例子。法国学派有时陷入对比较对象之间事实关系的繁琐考证,而忽略了对文学现象的审美分析,尤其是在欧洲文化体系的狭小范围内讨论问题,把法国作为欧洲文学的中心和辐射源,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因而有局限性。二战后兴起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在否定上述局限性的基础上,主张对文学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对没有实际联系和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如果说法国学派是以比较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为出发点,那么美国学派则是以比较对象所包含的问题为出发点,正如阿尔德里奇所说。这个学派注重“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在风格、结构、基调或观念上的相似”。(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论文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第1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另一个区别是,它不仅寻找被比较对象之间的*。还要找到他们的不同之处。简而言之,这个学派强调平行和对比,关注问题,对众多的文学问题以及相关的知识和信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欧洲中心主义,试图勾勒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的概貌。特别是一些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将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重大理论问题。这无疑代表了比较文学的一个积极方向。目前,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许多拓展和创新。总之,有人甚至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前景是光明的。总之,上述文学研究方法各有其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本质和规律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角度和途径,各显所长。同时,二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为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它们是值得关注、借鉴和吸收的,在具体操作中最好的选择是将它们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