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常规教学?2000字左右DOC
一、课前准备
1.刚开始要认真学习数学教学大纲,尤其是本学期任何年级的教学要求。在充分熟悉本学期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学期教材在整个小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班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水平,各单元教学时间的安排和进度,主要教学措施,拟开展的研究课题,拟开展的课外辅助活动。
2.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课堂提问、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个别辅导、家访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要求、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学困生要深入了解,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本单元的教材,包括叙述,例子和练习。做到“四明确”(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本单元知识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重点)和“三不随意”(不随意提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不随意增加学生的作业和思想负担)。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列出新讲授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排出单元教学进度。
4、提倡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本单元教学目标;按知识划分课时,基本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重点;统一双基培训内容和要求)。
5.认真写好不同班级的教案。教案应根据不同班级(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特点进行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具和学习工具、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课内外练习设计、简要板书设计等内容。课程计划应该详细和适当。记下主要教学环节,注明教学日期。一般来说,你应该准备一周之外的课程,并提前修改它们。
6.教学目标要符合知识教学和智能发展的要求,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结合知识性教学,注重渗透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愿意学习、热爱学习、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
7.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处理和合理使用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重点。对于重点内容和重点部分,要放在突出位置,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有效掌握;对于难点,可以用适当的分散和准备来解决;愿意花时间在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打牢基础。
8.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分层次。各级教学中安排了哪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如何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学习,都要列得清清楚楚;应简要列出各级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和培训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尝试对各层次、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或总结,应在教案中简要说明。
9.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准备课内外练习。教师首先要做好教材上的所有习题,明确每个习题的作用,保证习题与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必要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编出适合学生实际的习题。习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关注儿童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10,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充分使用的教具和学习工具;课前要多熟悉教案,预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案的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
1.铃声响起,教师要及时进入教室,组织教学,认真执行既定的教学计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老师不允许随便离开教室,或者打断讲课和其他人说话。
2.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教学自然亲切,与学生平等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坚持用普通话讲课,发音清晰,表达严谨;板书要整洁,字迹要端正。板书的布局应尽可能反映认知过程和重点。
3.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在求知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尝试,大胆猜测,仔细推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归纳和概括来获取新知识。概念教学应重视直觉和实际操作;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口算训练和数学理解;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突出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几何形状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自省等习惯,让学生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同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习惯。
4.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启动、对话和思考;要注意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幼儿在接触客观世界的同时,理解学习任务,与学习伙伴一起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教材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书中的例题、解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教学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课堂提问要简单明了,有思考价值,有适当的梯度,适当注意适合每个人;提问范围广,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耐心启发;认真听学生们的发言,不要放过他们回答中的错误和歧义。
6.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质疑,提出难题;对学困生要耐心启发,鼓励多问多答,适当评价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进步,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
7.每节课都要按时开始和结束,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有10分钟左右的学生集中练习时间,保证课堂作业在课内完成,有效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8、根据教学内容和现有条件,充分有效地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学习工具和电教手段,增加直观性,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使用大量的媒体课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眼神和表情,通过提问、操作和练习来了解学生的认知心态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学生上课做作业要注意巡视,个别辅导。
10,中高年级可以适当安排作业,但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并根据相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
第三,课外教学活动
1,每节课后要认真分析教学得失,提倡写好课后笔记。要及时记录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实践中的典型错误。
2.老师应该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原则上要当天批改。对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问题要及时点评,认真分析原因,组织批改。作业要求全批全改,错的多的同学作业尽量改。批改作业应使用规范的符号,并标明批改时间。工作分析应该以书面形式记录。
3、指导学生按规定格式作业,培养学生书写工整、独立思考、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4、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考试等反馈信息,经常、及时、有目的地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要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5.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课程或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形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多样生动。每学期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要纳入学期教学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加强指导。
四。评估和测试
1,严格控制考试人数。数学只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考试。考试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既考双基,又考能力。试题覆盖面要大,题型要多样,题材要贴近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
2.考前,教师要做好复习工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考试结束后要及时点评,做好试卷分析。
3、重视平时的成绩测试。既要重视笔试,也要重视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板书表演、作业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持续改进绩效评估。要对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详细的统计、定期的分析和综合的评价,及时记录成绩,并根据考试和考试得到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样东西感兴趣,就会无止境的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认识到,能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他们的数学素质会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入手,让学生从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创造性的、主动的学习。
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时会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了,考试就没事了。所以在课堂上,一旦学生在答案中犯了错误,我们就很难保持冷静,我们会忍不住训斥他们。久而久之,课堂沉闷,气氛沉闷。更多的学生“碰壁”,于是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没有了。
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自于自己的学习活动。打破以上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在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和合作交流的热情,怎么会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怎么会有发展和创新?只有适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的兴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讨,我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用“爱”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度的自我批评是阻碍创造力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气和自信是创造性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教师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视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营造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我认为关心学生意味着提高他们的兴趣、信心和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的错误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无小事”,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培训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加自信。对于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们不应该选择批评,不是打击他们的信心,而是启发他们。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商的不变性”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公式12÷4 = 3 120÷40 = 3 1200÷400 = 3的被除数和除数是如何从上到下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同学交流,我发现班上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的刘丽举手了。我兴高采烈地给她打电话,她却站在那里半天不说一句话。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嘲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不耐烦地抱怨她在浪费时间。再看刘丽,满脸通红,低着头,眼睛不看老师同学。从她胆怯的眼神中我能感觉到,就连她也失去了信心,想要退缩。但我走过去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上课你举手老师都很开心,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好好学习。当你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和大家说话时,紧张是不可避免的。深呼吸,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一字一句说出来。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气!”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不禁心潮澎湃。我们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有哪些困难能让学生却步?给予学生爱和信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基础。
二、用“环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由于应试教育,很多孩子认为数学很枯燥。说到数学课,好像就是没完没了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工具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业务的不变性质”和“区域与区域单元”的教学中,借助教学课件,我用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引入新课,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产生新问题,然后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老师和学生很自然的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三、用“论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我们老师不应该用“利己主义”的威严来压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辩论,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辩论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时机,及时点燃辩论的“导火索”,尽可能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我作为引导者的职责。如果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简单算一下1200÷500的问题,我会让学生先在自己的书上试着做一下。由于商的不变性,计算方法没有问题,所以学生们充满了兴趣和信心。之后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大于2”“错!200”班发生了2分多钟的骚乱,大部分同学都认同第一个答案。这时候我找学生讨论,双方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以互相提问。于是,双方学生立刻展开了口水战。一开始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渐渐的,认同第一个答案的同学们意识到自己错了,对反驳的人表示信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讨论和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极佳。因为他们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辩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
四,以“动”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穆特(Helmut)说,任何一个个体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他的兴趣会在注意、期待、探究、行动四个阶段发生变化。可见,真正获得和巩固学习数学兴趣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同时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讲授“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里的东西;教完年、月、日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制作2008年的日历。教完长方面积后,让学生测量生活中的长方面积...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他们对数学的厌倦,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转移的。现实中,厌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感兴趣。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