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样方法和技术指标
一、生物环境地球化学样品
抽样设计方案如图2-1所示。根据本地区的发病情况,将抽样组分为三组:高发病组(H)、中发病组(M)、低发病组或无发病组(N)。每组选取5个采样村,每个采样村选取5个采样点。采用配对的方式采集了5个土壤样品、5个粮食样品、5个人发样品和1个样品(每个采样村只选取1个水样点,因为村里的水源都来自统一的水井),在个别研究区域采集了少量血样。
图2-1抽样设计示意图
(1)土壤样品
土壤样品尽可能覆盖每个村的各种土壤类型,表土全部采集。每个样本采集自同一耕地,采集时布置一个约20m×20m的正方形。用取样钻(荷兰土钻)从四个顶点取地表下10~20cm的土壤,弃去10 ~ 20cm以上的表土。在塑料布上均匀地混合四个点的土壤,去除石头、草根等。,分成四份,取两个对角样品,分别放入样品袋中。其中一份被送往英国地质调查局进行分析,另一份由地质科学院测试研究所进行分析。另外,每采集10个土样,增加一个复样,在同一样品的四个顶点重复钻复样,同样处理后装袋编号。另外,为了了解深层土壤硒含量的变化,采集了一些深度超过30 ~ 45 cm的土壤样品。每个土样重100 ~ 200 g。
(2)谷物样品
在采集食品样品时,品种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当地居民长期的饮食习惯。因此,张家口地区选择小麦和莜麦作为主要采样对象,磁县研究区主要采集小麦和玉米,恩施研究区主要采集水稻和玉米。对于没有上述作物的耕地,根据实际情况征收相应的谷子等作物品种。采集的粮食样品大部分与土壤样品匹配,恩施地区大部分样品由于收获季节已过,无法与土壤匹配。采集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人为污染,直接从田间采集农作物种子。样品重约200 ~ 250 g,混合均匀,装入两个专用白布样品袋中,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霉变。每20个样本收集一个重复样本。
粮食样品拿回去晾干后,用木棒或橡皮锤在硬木板上敲打、研磨,除去谷壳。经过塑料筛后,它们被平均分成两部分,分别装入纸袋,由地质科学院检测所和英国地质调查局保管。
(3)水样
原则上每个采样村采集1个水样,每5个水样增加1个重复样品。样品取自村民一起饮用的井水、泉水、蓄水坑或水库。
取样工具包括一个塑料注射器、一个直径为25毫米、前端带有0.45微米滤膜的滤筒和两个50毫升聚乙烯瓶。采样前,各种工具需要用注射器将采样点的水吸出并冲洗两遍,避免交叉污染。从每个取样点收集200毫升水。其中过滤100ml,将100ml分别注入两个聚乙烯瓶中,密封。现场采样完成前,加入两个去离子水样品作为空白样品,同时在每个采样点加入未过滤的330ml水样并装入塑料瓶,现场或当天完成pH、Eh、碳酸氢盐和电导率的测定。
(4)人发样本
根据不同研究地区的疾病流行特点,人发样本主要采集于张家口地区不同年龄的女性;磁县地区主要采集20 ~ 60岁的成年人,恩施研究区以儿童(克山病区)和成年男性(中毒区)为主。头发样本取自枕头,不到5cm,重约2 ~ 5g。混合均匀后,分成两份,分别装入两个密封的塑料袋中,交给地质科学院测试研究所和英国地质调查局保存。大部分毛发样本与土壤和粮食样本不匹配,但都控制在采样村内。
(5)血液样本
由于采集困难,仅在张家口地区的患病村庄采集了少量人体血液样本。采集时取空腹静脉血约5ml,置于玻璃试管中并塞紧,防止污染和蒸发,当天离心。取上层透明血清液2 ~ 3ml,装入带塞密封试管中,运回北京冷藏,由地科院分析检测。
二。地质和地球化学环境背景样品
沿着全面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剖面图收集这些样品。主要包括岩石样品、非耕作土壤表层样品、深度剖面样品和河流沉积物样品。张家口境内设计两段,一段南起赤城县毛峪,北至沽源县后平头梁,北北东向,长39.4km;另一条南起崇礼县现地图,北至张北县徐佳莹,全长35公里。两条剖面经过重病、中轻、无病的克山村,以及坝上、岜沙两个不同的景观区域。磁县设计的两个断面分别经过山地-丘陵-平原景观区和食管癌高、中、低发区。一条从歙县的芳官—磁县北甲壁—峰峰矿区—磁县城关—临漳城关—威县城关,全长90km;另一段起于歙县、磁县交界处的赫章,经观台、西堡,到达吴江镇,长约40km。采集样品时,一般每隔2 ~ 3 km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和相应的岩石或河流沉积物样品(如果有岩石裸露或河流沉积物)。恩施研究区采集了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样品,故未进行剖面测量,但采集了该区各种岩石样品。
本项目* * *收集了1441个样本。各类样本数及各研究区样本数见表2-1。
表2-1各研究区域抽样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