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生之间的论文共享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下是我给大一医学生的论文。欢迎阅读它们以供参考!
后医学教育是指医学生在四年级学习和实践临床课程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职业道德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高校医学教育后期,要始终坚持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后医学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预防为主,挽救生命,贯彻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环节。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医疗事业的地位和发展。因此,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论述了后期开展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把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生的后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尽快适应人文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新体系,成为具有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知识的以人为本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中人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和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广义上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是青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西方文化产品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接触到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会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选择和确立的难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也必须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多家长片面地把对孩子的培养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这都需要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一些医生的服务理念和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以医生为重”、“忽视大病患者”的层面,服务言行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做解释,在沟通中缺乏对患者的尊重,缺乏人文交流和情感沟通。现代医学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多关注患者的关心、理解、策略和技巧,既是其完美品质的展现,也是建立和谐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传统古代医学文献中医德教育的内涵: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怀;(2)追求功利的人生价值观;(3)标新立异、勇于探索的精神;④谨慎严谨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对医德规范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模式要求,但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医学专业的要求和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医德教育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三义”教育引导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穿于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使其处于导向地位,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地看待世界、社会和人生。并且具有职业素养,能够深刻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对医学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和对医疗行为的选择能力。
再次,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尊重、信任、平等待人的品质,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坦率、乐于助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生与病人、医疗与同事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学医的目的是爱和关心人。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正义、追求和谐、行善美事,具有救死扶伤、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医学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又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纪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谐社会,医生要尽心尽力,病人要善待病人,医患之间也要善待病人。”
第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它在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人文性。[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珍惜和关爱生命。对于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他们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后天培养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溺于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还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或者说社会道德的自我修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术”的本质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谈话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因此,作为未来社会的人文主义者,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胸怀宽广”等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患者看病时才不会感受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示范作用。
由于医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加剧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模式示范法被弱化,甚至部分学生反感。[6]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言行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门诊的每一位患者都要认真、体贴、亲切;平等对待病人,不卑不亢,不以穷为荣,不利用职业的便利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愈病人和教育学生同样艰巨和重要,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果我们培养了一个好医生,可能会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一个庸医或者贪财的医生,可能会害了一方。
3.加强学校与临床医院的合作。
在学校这边。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医德的新理念,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其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准则、法制和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观念。通过医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类别的教育,明确医德与医术的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医院参观、实习、健康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的熏陶和感染,逐渐明白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
医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中的医德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对违反医德、丧失医德引发的事故和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在比较思维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水平,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将外在的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固树立“健康靠生命”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教育环境,完善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确保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取“立体化、多方位教育、集体影响”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狠抓医德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医学
参考
1朱静。浅谈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业教育论坛,2004(26)
2邹丽季春元。古代医学文献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 (12): 28 ~ 29
3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 ~ 1014。
4李。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 (4): 106,108。
5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选读(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董小星,陈家林。论模型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9):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