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中国现代社会史风俗随笔。
首先,习俗具有强烈的伦理特征。风俗可以分为善与恶。“没有国家就没有美,没有国家就没有恶。”风俗的教化是文化人的重要职责。一般来说,传统学者认为自发产生的原生态习俗粗糙、简单、凌乱、具有腐蚀性,而“好的礼仪、美丽的习俗”来自上层阶级的倡导和示范,所以“广教美俗”自古以来就成为一种政治目标。现代学者从遵从传统和改变传统两个方面论述习俗,并提出了自己的拯救方案。但无论他们的政见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育人、正人心、正风俗。“夫俗兴亡的原因在于人心,而正俗在于教化。”“所以,要振兴国家,首先要拉风,必须从社会做起。”
第二,习俗具有流动和流传的特点,但也具有难以改变和移动的固化性。习俗是当地人民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它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习俗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从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开始,逐渐向社会扩散,最终形成千百万人的知识,代代相传。习俗一旦成为人们的第二天性,即使不利于社会进步,也很难改变。首先,人们习惯了自然,人们很难感知习俗的弊端;其次,即使知道习俗不适合,也不想因为留恋而改变。最后,即使我意识到习俗的弊端,我也想改变它,但是习俗的习惯力量是很强大的,要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需要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
第三,风俗习惯虽然难改,但还是可以改的。古今学者都主张“移风易俗”,以适应社会伦理秩序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久而久之,风俗易变,“世道不同,物是人非”是古语。韩非的民间意见是,风俗随时间而变,“古今风俗不同”。明清之际的顾就明确指出:“世上无一成不变的风俗。”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只有变化的程度和变化的速度不同。古今学者也对风俗习惯的转化变化进行了探讨。首先是把握机会。在风俗兴起之初,要因势利导。黄遵宪举例说,“所以志中好的要引导,坏的要防止,腐败的要设法挽救。”这样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其次,在既定习俗的情况下,利用政治家的优势地位,自上而下地进行政治教育。启蒙手段的选择要考虑民众所接受的习惯,如古代的民歌、变奏曲、现代的小说、戏曲、习俗的例子等,做到“化民为俗”。“移风易俗,天下太平”是古今社会管理者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
海关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风俗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重视风俗文化建设是王朝政治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社会变迁的时代。维护文化传统,振兴社会秩序,需要习俗和文化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