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马克思的论文只需要5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其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及* *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的总称,在马克思生前就已出现,并在65438-09年的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被广泛使用,但其内容被歪曲,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恩格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中作了专门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的20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生产党宣言》的出现为标志。它吸收和转化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其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史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特别是细胞理论的建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也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欧洲,从65438年到20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了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在从安逸的阶级逐渐成长为自给自足的阶级。工人运动的兴起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理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总结了当时欧洲社会科学的杰出成就,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

为马哲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史学家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来回顾、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和感性理解为实践。

马克思把他的哲学对象确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的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确定为解决实践活动中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理,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开创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新形态。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利器,而且是与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从而终结了传统哲学。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先于人类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而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第四,理论的批判性、开放性和不断发展性

批判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就是破旧立新,用新的物质代替旧的物质,这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哲与同时代人保持密切联系,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严格按照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并及时纠正了一些被实践证明已经过时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从而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同各方面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错误的观点和理论进行批评和斗争,把现实引向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在同各种错误的批评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既有扬弃,又有吸收。马哲的理论生命力来自实践。它是对过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它将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的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视为活的发展理论,使之永远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教条化、绝对化、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第一,当今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射函数。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反思,也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性反思。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再思考,是两次思考,是对思考对象的更多思考。反思具有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总结一下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总体的理论反映。在总结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人在内的哲学世界图景。

3.关键功能。

马哲以批判的态度评价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抱着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理想作为现实的否定形式,然后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新的现实。辩证意义上的批判不是否定的否定。

4.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指引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能大体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言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言,它具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学人生观是马哲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

人生观是人生的根本观点。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的世界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人生观是在马哲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为人民服务,无私地为社会主义和* * *生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才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 * *资本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树立和强化社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不仅是认识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而且是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国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和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符合新的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应该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途径。

只要我们按照马哲教内在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去理解和对待它,我们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上是人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哲学变革的本质和关键。是实践给人提供了认识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创造了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世界和自然舒适世界。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所有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这导致了他们在认识和观察世界方面的巨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获得全新的阐释,构建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一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确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史领域的统治地位。它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动力原理的局面。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充满活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条基本原则;

1.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论关系的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则;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则;

6.矛盾的特殊性原则;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则;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的原则;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则;

10.内因和外因相互联系的原则;

1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渐进性相统一的原则;

1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则;

1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则;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则;

16.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则;

18.人类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性及其现实意义

1.思辨的、直观的、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在马克思之前,康德、费希特,甚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切科夫斯基和赫斯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众所周知,他们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一样。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在精神范围内建构实践,并将其归结为意志的活动。这种唯心主义的实践观是众所周知的。但还有一种实践观,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但似乎很难归为唯心主义的实践观。比如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功利行为,一种琐碎的生活和利己的活动,其典型形式是“卑鄙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他把实践的当前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看作实践的总体。所以他认为实践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也为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将实践排除在哲学视野之外。他的这种理论错误通常被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做出了否定的判断;但是,他对实践本身的直观看法却不被重视。这样,当这种修行观念改头换面的时候,甚至可能会非常流行。大多数自由派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是经验主义的,他们对实践的看法不可避免地是直觉的和狭隘的。他们所有的经济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即产业、市场和商品交换。因此,他们似乎有权利指责马克思的实践过于抽象,因为后者把超越这一前提作为其哲学的立足点,即“社会化的人或人类社会”。这样,马克思似乎陷入了一个夹缝:对于抽象的实践观,他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观;对于直观的、经验的实践观,他似乎变成了“抽象的”实践观。如果说上述分析仅具有学术意义,那么在人们完全忘记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直观实践观,用直观实践观指导当前实践的时候,重申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直观实践观的区别,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句话,马克思的实践观包含着对理论的渴望,所以是自觉的,是面向一定社会目标的;它包含着现实的普遍利益,即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因此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包含着将个体有限的生命溶于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并从中获取生命意义的人生取向,所以是积极向上的。相反,经验实践的直观观把实践看作是自发的、利己的、个体的,所以它的实践从根本上拒斥理论,是个人利益和纯粹自我的领地。这导致了对社会发展的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从实践的直观来看,社会活动本质上是个体自发的活动。每个人都是从自己出发,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进入社会。正是在自发的个人利益的尖锐冲突中,人们逐渐探索出日益完善的行政、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其功能是保护人们的自由竞争,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所以所谓的“社会”不过是“抽象的游戏规则”的代名词。这是西方自由主义对国家、法律、历史进步和社会正义的基本分析。用哈耶克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自发延伸的人类秩序”,其中体现的人类理性不是以建构某种社会目标为特征的所谓“构成性理性主义”,而是在自发活动中不断修正错误的所谓“进化理性主义”。应该说,这是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问题是这是否是唯一可能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努力,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实都是为了破除这种迷信。能否有这样的选择,即基于“现实的普遍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通过更加自觉的利益协调,减少社会冲突,加速社会发展,既使落后民族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又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初步实现了这一选择。我们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沿着这条已经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第二,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实践建立在“现实的普遍利益”之上,这绝不是一种思辨的虚构。众所周知,马克思追随费尔巴哈,以抽象的“类本质”否定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捍卫的实践形式,称之为“异化活动”。然而,当马克思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批判的弱点时,他转向了实践的观点。他抛弃了费尔巴哈强加于实践活动的偏见,不再把工业和世界市场看作“非人的活动”,而是看作一种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同时,他也克服了市场经济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光环,并不把它看作是人类实践的唯一形式,而仅仅是历史实践的具体形式之一。马克思独特而科学的态度,关键在于他发现了“无产阶级实践”这一全新的实践形式。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时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把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力量归于理性。只是前者为了避免使理性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现象,往往称之为“普遍兴趣”。但是,如果普遍利益没有从“市民社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方式,它就永远只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信仰。但是,如果仅仅基于经验或直觉,真的很难找到现实的普遍利益。马克思依靠以下发现为普遍利益奠定了现实基础:第一,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表明,任何试图领导革命的阶级的阶级利益都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人类的普遍利益相一致。马克思写道“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就像兄弟一样,彼此密不可分。它被视为并被视为社会的普遍代表;这一刻,这个阶层本身的诉求和权利,真的变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真的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4页)其次,无产阶级能够长期代表人类的普遍利益,因此是唯一能够突破资本主义狭隘个人关系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关于这一点的全部论述归结为一点,即无产阶级是“不是市民社会的市民社会阶级”。之所以称之为“市民社会阶层”,是因为它是一种与经济地位同等的日益壮大的现实社会力量;之所以说它是“非市民社会阶层”,是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层(受特定生产资料占有的约束),毋宁说,它的形成本身就意味着该阶层的消亡趋势和现存社会的解体。马克思还强调,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被剥削阶级。这不仅因为是工人阶级第一次掌握了文化教育的手段(这是资产阶级逼出来的),也因为是革命阶级真正掌握了自我批判的武器,所以才能最终摆脱雇佣劳动关系的束缚,站在“人类解放”的历史高度上。可见,正是因为无产阶级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人,才能避免被“神化”。马克思没有神化无产阶级。如果说阶级斗争不是马克思的发现,他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阶级斗争的历史根源、历史时间性和阶级消灭的现实道路,指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那么毫不夸张地说,把实践引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发现了无产阶级实践这一全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从而揭示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内在机制。毫无疑问,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有自发的,盲目的,也有

意识强,组织性强;有生产、经济、日常生活、政治、军事,甚至科学教育;有个人的,有小团体的,有地域的,有阶级的,有民族的,甚至有全球的。但是,从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和高度来看,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自觉实践活动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然是群众的扩大。”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让个人利益的盲目斗争自发形成一些规范和规则来“治头痛医头,治脚痛医脚”,而是可以依靠社会的自觉力量,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努力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