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一切靠自己。
《自卑与超越》中有一段话,体现了上述核心观点:
与阿德勒同时代的拿破仑·希尔是成功科学的创始人。他说:“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和所有的成功都始于一个人观念的改变。”——同上阿德勒的话。
陈建平在《贫富对话》中的核心观点——“人生来贫穷没有错,但死于贫穷就可惜了。”——这也与阿德勒和拿破仑·希尔一致。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一种给人带来勇气的心理学。他秉持着“人可以超越环境限制,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理念,影响了无数人,带给他们改变的勇气。
在《自卑与超越》的第一章中,阿德勒抽象出人生的三大问题:
这三个人生问题可以具体化为三个问题:
具象后的三个问题还是有点抽象,所以阿德勒在书中多次以简化的方式提到三大问题:
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是互动的,但其基础是合作。所以他提出个人的意义没有价值,人生的真正意义存在于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然后他说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和合作。
第一章提出人生三大问题,定位人生真谛。下一章“身心”,讨论身心的关系。他指出:
感知和生活方式并不对立。目标确立后,感知会随着目标自动调整。
阿德勒认为,精神负责控制方向,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和人生态度会对身体产生持久的影响。个人行为总是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们才能继续阅读,接受“一切靠自己”的观点。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阿德勒将其定义为:
自卑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要面对一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的迷茫。
他还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就可以通过直接而实际的方法改变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没有人能被自卑折磨一辈子。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独特的优越感。这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是表面的,还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上,像一种独特的生活基调一样贯穿人的一生。
人通过追求优越感来释放自卑,优越感来源于人生的意义。只有当我们设定了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我们才能成功地获得优越感,超越自卑。
阿德勒在《童年记忆》(第四章)一章中对记忆有深入的分析,并摘录了一段话:
我曾经写过一些文字,记录了我小学时候的一件事:
我大学的时候在兵马俑上写过一首五言古诗,描述过。上面的字应该是我第二次写的,那个画面至今记忆犹新。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的记忆最初给我带来的压力是:我不想让父母和亲人失望。初中的时候,我因为考了全校第三名,在叔叔接我回家的时候当着他的面哭了,可能是怕他们失望吧。但这段记忆的价值更多的是:它让我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我看完《自卑与超越》后更坚定的解释。
当我们从经验中形成某种感知时,我们习惯用这种感知来解释未来遇到的一切。这是人的惯性反应模式或者说是条件反射思维。所以,一个人的记忆力不会和他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因为那些永恒的记忆是他人生模式形成的关键节点。
从第四章开始,阿德勒开始讨论各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如童年家庭环境、学校、青春期等。此外,还讨论了成年人如何挖掘梦境,童年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态度和生活模式,以及我们的态度和生活模式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休止的递归)。
全书的论述涵盖了童年记忆、家庭环境、梦境、青春期、学校的影响、犯罪与预防、职业问题、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看完之后,你不仅可以解读自己的生活模式,还可以指导自己如何去影响和教育孩子,防止不良模式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父母应该读的书。比如现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年轻父母决定生二胎,对老大影响很大,很可能形成心理阴影。如果处理不当,老板的整个人生道路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波折,造成无法挽回的痛苦。
在这一章“学校的影响”(第七章)中,有一些现在看来老生常谈的观点,但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从来没有做到过。这些想法甚至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关键影响。
比如他提到“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
比如他说“没有能力差的孩子,只有兴趣没被找到的孩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琼瑶上学时数学零分,但后来,爱情小说和电视剧在女演员中流行起来,如林青霞、赵薇、林心如、丽贝卡、林凤娇、张艾嘉、珍妮、肖强、秦岚和蒋勤勤。
书中有很多很棒的理论和解读,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就不说了。
“生活对你应该意味着什么”,这是自卑和超越的英文名,印在封面上作为背景。在书名下面,有一句对应的中文句子:你要清楚,你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看完这本书,你可能就清楚了。但是,清晰只是开始,还需要练习。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