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如何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题目要研究,你有条件进行研究,如何准备等等。也可以说是题目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我整理的翻译硕士写开题报告的方法。欢迎阅读。
1,题目的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交往也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企业的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到,企业的宣传资料不仅包括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还包括企业宣传企业和大市场的词语、句法和结构。中国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写作风格、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这就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文本进行重构,以达到符合交际意图的目的。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本文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作者认为,企业宣传翻译既属于“信息型”文本,也属于“诱导型”文本,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应该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方便。
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选择语言以适应不同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过程。因此,可以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角度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资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都必须在外宣材料的翻译上下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为了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同并激励他们付诸行动,译者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原文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这个顺应过程也是一个文本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地将顺应论与话语重构相结合,结合喜麦克展览公司和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企业宣传翻译中的话语重构现象。
2.论文摘要/研究基础。
Verschueren于1987提出顺应论后,在语用学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国内学者将其引入中国。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还将其应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交流等领域。其中最大的成就是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顺应论引入中国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国外适应理论的研究现状。
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件1 (1987,45-48)中发表了题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的文章,这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中详细系统地阐述了顺应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动态选择以适应不同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过程。他把语用学描述为对语言的整体的和功能性的概述,并把语用学定义为在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对语言和交际的研究。1998,《语用学的关键概念》,阿萨卡舍主编;:Critical Concepts),维索伦发表了一篇名为V4语用学模式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的顺应动力学。65438-0999年,维索伦在其专著《理解语用学》中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该书的问世标志着顺应论的成熟。本书主张以语用学为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语音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的观点,而是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各个方面,可以照顾到语言的各个层面。利用这个视角,我们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研究方法的一次革命,可以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分析语用学,重新定位语用学的学科性质。
2.适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钱冠廉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语用学: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新语用学述评》(1991,62-66)一文中,维索伦对语言的顺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顺应的对象、层次、阶段、理解程度和顺应策略。他还发表了《语用学评论: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的《如何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语用学》(2000,230-232),首次阐释了语用学综合理论的理论来源。维索伦从莫里斯的理论中得出一个结论:每一条规则都有语用成分,也可以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用语用的角度来看待。它的建设性意义在于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平行学科中分离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中去,作为一种语言的概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不仅可以解决语用问题,也可以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除了钱冠连,何自然2007年主编的《三语用学:关联理论与顺应论的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与以往的语言学和语用学著作不同,本书牢牢把握语用学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融合了语用学的三大前沿理论(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模因论),向国内读者介绍西方翻译理论。
在顺应论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三个核心概念、视角、分析维度和应用。本书理论与实例的有效结合向读者展示了顺应论及其应用的完整框架。该书指出顺应理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为我们研究和讨论语用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谭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的“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伦语境顺应理论述评”(2000,50-52)中介绍了维索伦的语境顺应理论,并论述了语言与语境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的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菊在《山东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维索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2007,51-55)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释了维索伦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伦的语用学思想,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和吴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肯定语言顺应论之外,他们还指出“将顺应作为解释所有语言使用的万能钥匙有过度使用之嫌”(李元胜,2007:124)。
中国学者不仅专门研究顺应论,而且将顺应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或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在运用顺应论研究其他问题的过程中,顺应论占据了翻译研究的大部分。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关注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葛玲玲在《外语学刊》(2000,7-11)发表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语用翻译的一个准则》一文中,向我们展示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超越了以往。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源语和译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以满足双方的需求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
一些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了《外语研究中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2005年5月59日)——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不是翻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也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
在顺应论与翻译相结合的过程中,学者们不仅从翻译理论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还将顺应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如文学作品翻译分析和应用文本翻译分析。同时,一些学者将顺应理论与语用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联系起来。
叶淼在《从语用学角度谈语用翻译》一书中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了定义,然后从语用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同时,她主张在顺应论的基础上讨论和解释异化。她以中国为例,结合应用翻译中异化与归化之争,提出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应用文本时,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策略,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扩大目标读者的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和探索,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纵观国内顺应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顺应论与翻译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在顺应论与翻译的结合中,研究者几乎都是从文学翻译和实用文本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很多研究仅限于对维索伦顺应论的推广和重申,缺乏创新,对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没有明确界定,导致顺应论在很多领域被误用和滥用。
3.参考文献。
卡塔琳娜·赖斯。翻译批评,潜力与挑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杰夫·韦尔斯库伦。理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葛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黑龙江外语学院学报。2002 (3) :7-11.
龚海燕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2012.
何自然。实践与英汉互译[J].北京的外语教学。1992 (1) ;19-25.
何自然。《三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导论[M]。湖南长沙教育出版社。2002.
胡,贾。国际宣传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上海,上海翻译。2010⑴:23-28.
、廖、。语用学需要顺应潮流——对顺应论几个关键概念的评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广州。2005 (1) : 68-71.
贾应用翻译的功能主义(第二版)[M].中国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2.
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李元胜对适应理论在中国的述评[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2007 (3): 123-126。
刘,刘英,。论语言顺应的动态性——基于广告语言的分析[J].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 :70-73.
陆励成,企业宣传材料翻译中的语篇重构[J].肇庆,肇庆大学学报。2007⑶:53-56.
钱冠廉。语用学: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评维索尔伦的《如何理解语用学》[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230-232.
钱冠廉。语用学:语言顺应论——评Verschueren的新语用学[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61-66.
孙菊。维索伦的语言哲学顺应论[J].山东大学学报,济南(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 :51-55.
谭陈晓。语境的动态研究——评维索伦的语境顺应理论[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6):50-52.
王建国。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J].南京,外国语学院。2005(4) :55-59.
叶利平顺应理论在企业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2012,叶淼。应用翻译的语用观研究。2009.
张,严敏芬。语用学的三种观点:关联理论,顺应理论和模因论述评[J].广州,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 :36-38.
4.论文提纲。
1简介
2文献综述
2.1国外适应理论的研究现状
2.2国内适应理论研究现状
3适应理论简介
3.1适应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3.1.1变异
3.1.2流通性
3.1.3符合性
3.2适应理论的两个分析维度
3.2.1适应环境因素
3.2.2语言结构适应
3.3顺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4从顺应论的角度看企业宣传翻译中的文本重构
4.1企业宣传翻译的文本和语言特征
4.2话语重构的概念
4.3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形式语篇重构。
4.3.1文本衔接与连贯模式及文本重构形式
4.3.2话语语言风格和形式的重构
4.4从顺应论的角度看文本重构的内容
4.4.1心理世界和内容的话语重构
4.4.2文化现象与内容的文本重构
4.4.3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话语重构与内容
5结论
5.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在本文中,我选取了两份企业宣传资料,即“Simac展览公司介绍”和“海天叶巍网站宣传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翻译。根据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顺应论的相关分析维度和文本重构的两种类型,分析译者为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心理因素而做出的调整。
6.研究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基于顺应论和话语重构的概念,本文分析了西马克展览公司和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外宣材料英译过程中的话语重构现象。企业外宣材料不仅涉及基本信息的传递,还涉及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影响力的传递。因此,企业外宣翻译不是简单机械的信息表达和传递,而是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对原文进行调整,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外宣材料时被其传递的企业信息所吸引,进而激发其采取行动。因此,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译者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原文进行重构。包括语篇衔接与连贯、语言风格、心理世界、文化现象、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同时,为了实现上述顺应目标,译者对顺应的选择还包括从词语、句子结构、语篇衔接和内容等方面对原文的重构。
对于企业宣传的翻译来说,只有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翻译,并巧妙地重构原文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才能刺激读者采取行动,为企业形象提升和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7.预期结果。
企业宣传翻译应通过对原文的重构,顺应目的语社会的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宣传翻译的交际功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