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变化与胃肠道疾病: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情绪低落,精神无精打采的时候,经常会说自己没有食欲。即使吃完饭,他们也会觉得肚子很饱,很不舒服,有时还会隐隐作痛。有些人还会出现头晕、失眠等症状。情绪高涨,心情愉快的时候,食欲往往会翻倍。这也说明,情绪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胃肠道最为敏感。事实上,胃肠功能的变化是人类情绪变化的一面镜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过度悲伤和持续强烈的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都会给人的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免疫功能、心理行为等一系列变化。据统计,74%的肠胃病都是因为心情不好引起的。

研究发现:

一、情绪可改变胃液分泌,如愤怒、紧张、恐慌、仇恨、焦虑等,可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减少,胃动力减弱;而抑郁、沮丧、挫折、失望的变化,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增加,胃动力增强。应激,如火灾、水灾、地震和严重疾病等,可引起胃粘膜动静脉短路(尤其是在胃底和体部),导致粘膜缺血坏死,削弱粘膜防御功能,导致应激性溃疡。

2.丧偶、离婚、恐惧、失败等刺激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原因如下: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因素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一是通过下丘脑-迷走神经核-迷走神经,过度刺激壁细胞和G细胞,使胃酸分泌增加;其次,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使粘膜血管收缩、缺血坏死,粘膜防御功能减弱;另外,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抑制胃粘液的分泌,从而形成消化性溃疡。

3.愤怒、紧张、惊恐、仇恨、焦虑也可引起结肠持续收缩,肠腔变窄,溶菌酶分泌增强,黏膜脆弱,点状出血;但是,抑郁、沮丧、挫折、失望使肠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原因也是由于神经因素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刺激肠道蠕动,增强肠黏膜分泌功能,削弱结肠的保护性黏膜屏障,引起黏膜损伤。同时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血管发生变化,引起出血,最终导致溃疡性结肠炎。

第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了解。情志变化与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躯体化症状、敏感、抑郁、焦虑明显高于正常人。原因是情绪变化导致胃张力降低,导致胃动力紊乱,敏感性增加。

5.胃食管反流病也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的胃和食管动力紊乱,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静息压下降,食管对胃酸的敏感性增加,食管清除能力下降。

六、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和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焦虑、抑郁、兴奋、恐惧刺激机体,引起肠道“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肠道动力学和内脏感觉异常。简而言之,不良情绪会通过大脑皮层导致下丘脑功能障碍。下丘脑是与情绪有关的皮质下中枢,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功能,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情,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思想修养,以理代情,持有正确的人生和社会态度;(2)尽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扰;③胸怀宽广,宽容善良,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4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狂喜和狂怒,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⑤积极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调节情绪,增进友谊。

当然,一旦出现胃肠道症状,首先要咨询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通过先进的仪器排除器质性疾病,这样才能保证病情不被耽误。同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奋乃静、丙咪嗪、硝基安定、多塞平,但这些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近年来,一些复方制剂问世,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比如我们经常用droperiseton美利曲辛片,1-2片,一天一次,效果不错。

肠胃之所以不肯好好为我们服务,跟我们不尊重它们有关。只要按照胃肠道的生物钟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平和的心态,胃肠道就不会“无事生非”。

李方霞,运城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运城市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运城市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副会长。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消化系统疑难杂症、各种慢性肝病、胃肠道心身疾病等有深入的探索。具有较高的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关爱患者,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运城市职业道德标兵,运城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在运城市两个文明建设活动中荣获个人二等功20656.100000000065,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获运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