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的盈利模式

小米的运营模式与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传统手机厂商完全不同。小米采用轻资产战略模式,负责R&D、设计、售后服务等。生产、物流和配送都是外包的。小米采用外包的方式,减少固定成本的投入和摊销,摆脱最重最积压的资金。

在产品研发设计上,如上所述,小米用户的参与度非常高,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由小米R&D人员和用户共同完成的。这也是和传统手机厂商完全不同的。

在库存和供应链管理上,小米借鉴了戴尔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即“按需定制”,试图做到零库存,按需定制。每周二中午12,小米官网会发布一批手机产品,具体型号和数量会提前在论坛发布,由小米仓储中心反馈的库存数据决定。

这个预约号是小米生产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这个指标,以及周销量,百度指数,论坛帖子数等。,小米会计算三个月后的产量和开放购买的数量,做出相应的生产进度。之后,我们将根据时间表采购零部件,如从夏普采购屏幕,从高通采购芯片,从索尼采购相机等。* * *计划采购600多种元器件,最后由英业达和富士康代工。

小米的销售方式也不同于传统手机厂商。小米主要利用电商渠道。除了自己的电商网站小米。小米也在JD.COM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小米手机1上市时,其物流配送由凡客诚品全资自建配送公司如风达负责。后来顺丰、申通、童渊、邮政也成为小米的第三方配送公司。线下,小米没有自己的线下门店,主要是借助电信运营商的线下渠道。2012年,小米总销量的70%是通过电商渠道完成的,运营商渠道占30%。

2.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

在思考小米的商业模式时,小米团队认为,在这个智能设备时代,比拼的不仅仅是硬件性能和硬件配置,更是研究软件的用户体验,包括软硬件的流畅配合,以及背后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服务等未来的增值服务。

到2014年,只有苹果真正做到“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一体化。小米试图向苹果学习,将小米的商业模式简化为“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即从应用软件到系统层面再到最终的硬件,试图在一个大的安卓生态系统中,构建一个由小米手机、MIUI、小米盒子、商城、云服务、开发者组成的生态系统。

但雷军认为,小米和苹果的区别在于,小米不是围绕硬件盈利来运营,而是从硬件延伸到软件和服务盈利,不追求硬件盈利。也就是采用“免费+保费”的模式。一是大量用户被不赚钱或者赚不到多少钱的硬件圈出来,然后提供收费软件和增值服务。配件等方式实现。

但单靠软件盈利并不容易,生态系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以拥有非常健康生态系统的苹果为例,其2013财年来自软件服务和其他音乐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收入仅占本财年总收入的9.4%,来自配件的收入占3.3%,其余87.3%由各种硬件设备贡献。而且相对于苹果的IOS,能在Android平台上赚钱的开发者少之又少。小米从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中盈利还需要时间。

到2014年底,小米的利润主要来源是硬件。以小米手机1为例,最初的定价是按照30万台的销量计算成本。摊销后真的没有利润空间了。但当销售额超过30万时,采购成本下降,费用摊销完成,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另外,根据摩尔定律,元器件成本在下降,手机的价格就是成本价。经过一个季度的降价,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季度的合理利润。更何况,在新品初期,小米通常采取饥饿营销策略,不会量产。当大规模用户可以购买产品的时候,元器件的成本比定价的时候下降了很多。

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是拉长产品生命周期,因为生命周期被拉长,摩尔定律可以开始发挥作用,企业可以因为边际成本的递减而有充分的调价空间,从而保证盈利。因此,小米后期会适当提升手机的性能,在保证正常利润的同时,让手机的性价比保持在同价位区间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