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
拥有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并不是一个大民族,但其东巴文化享誉海内外,引起了世人的兴趣和关注,成为丽江旅游探索的热点之一。东巴文化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也就是东巴文化,也是一种民俗活动。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多神教,信奉万物有灵论。是在纳西族本土文化——巫文化和后来传入丽江的藏族“苯”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祭司叫东巴,翻译过来就是智者。这些“智者”学识渊博,能画能唱能跳,天文地理、农牧医药、礼仪知识都有。他们用来写经书的文字是一种叫做“东巴文字”的古文字,这种文字“专事象形,人画人,物画物,以为书为行”。他们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和传播者。换句话说,东巴文化就是在东巴代代相传的纳西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书、东巴绘画、东巴音乐和舞蹈等。其中,东巴象形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近百年来,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瑞士、波兰等国的学者纷纷前来搜集、调查和研究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第一个让世界了解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人是法国人泰隆·拉科佩兰。他在《西藏附近的文字起源》一书中收录了一份东巴象形文字经文,该书于1894年在伦敦出版。1913年,法国学者BOCOT教授整理出版了他收集的关于纳西族东巴语的书籍《LESMSOS》。在众多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学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学者李林灿和美国学者洛克。台湾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林灿先生,原本从事绘画艺术,当他来到纳西族聚居的丽江玉龙雪山,接触到纳西族东巴文化后,毅然放下画笔,研究东巴文化,并写出了《象形文字词典》、《注音字词典》、《研究文集》等一些重要著作。美国学者洛克于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研究植物。他在纳西地区生活了20多年,收集了大量的东巴文化资料,撰写了许多关于东巴文化的书籍,其中《纳西语英百科全书》(第一、二卷)成为研究东巴文化的重要书籍。洛克被誉为西方研究东巴文化的鼻祖。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学者,出现了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热潮。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一个国际化的纳西东巴化学正在形成。东巴经是东巴文化的核心和内涵。在研究东巴文化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也收集了相当数量的东巴经文作为研究资料。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万部东巴经。其中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收藏约1万册;台湾省、南京、北京、昆明、丽江、中甸等地藏书2万册。除了中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东巴经书收藏。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和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共有7836册。
因为东巴经是用原图象形文字写的,一般人不容易解读,所以东巴经一直被认为是“天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翻译东巴经典的工作。在东巴先生的配合下,该所科研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纳西东巴古籍翻译注释全集》的翻译项目,译本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它的出版将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神秘的东巴文化,也将对纳西东巴化学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纳西族的东巴经有500多卷,700多万宇,[1]全部用象形文字写成。这种象形文字在纳西语里叫“森吉鲁”,意思是“木石的痕迹”,或者翻译成“木石之字”,意思是看起来像木石之字。这种文字起源于图画,一直保持着图画的特点,只是约定俗成地成为了一种文字符号。它在丽江、中甸和未夕县的纳西族地区已经使用了十多个世纪,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纳西象形文字的著作。《东巴经》记录了反映纳西人远古时代生活的神话,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惊叹。他不仅对后来纳西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各民族的神话宝库。很多神话篇幅都比较大,比如《创世纪》、《黑白之战》等。[2],都是2000多行。从这些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纳西族特有的各种神,如天、地、日、月、星、善、恶、男、女神、雷神、风、云、山、水、土、石、铁、智慧、灵巧、善良、丰饶等神。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怪物。在这个神的世界里,不仅各种神的形象千差万别,而且神的行动也有不同的机智,可见神话的绚丽多彩。
东巴文化简介:东巴画
古代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具特色的艺术遗产。纳西族在做仪式时,要画出各种佛神、人物、动物、植物、妖怪的形象,进行祭祀和祭祀。这种为宗教活动服务的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经典的五大艺术特征,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吸收的特点。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木排画”、“接龙画”、“布卷画”、“经文画”等。东巴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古代纳西人信仰的神鬼和各种理想世界,也反映了古代纳西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在东巴绘画中,最著名的是布帛画《神路图》。神道地图一般长14米以上,宽26厘米左右。分为地狱、人间、自然天界、天堂四个部分。画面明亮华丽,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它受藏族绘画艺术的影响,具有纳西族的传统风格和特点。是东巴绘画艺术中的瑰宝,《神之路线图》主要用于葬礼时的死者翻身仪式,描写了死者在地狱、人间、自然、天堂等各个阶段的具体场景,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东巴文化介绍:东巴舞
东巴舞是指在东巴教的宗教仪式中,由东巴祭司根据不同的仪式和道场规则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源于纳西古语的社会生活,许多动作是由各种动物的动作模拟出来的,形象生动。东巴舞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巴典籍中,有舞谱《舞本》、《舞源》,称为“顿姆”,意为舞蹈规范或舞蹈调式。详细记录了60多人的舞法。东巴舞具体描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舞步、手势、动作和作用,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舞蹈总谱。东巴舞是研究原始人类舞蹈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的极其难得的经典。东巴教八大类祭坛祭祀道场中,除“祭天”类外,其他七大类祭坛祭祀道场都要表演东巴舞。古代纳西先民祭祀时,东巴祭司为患病者招魂,模拟一些驯服动物的动作,背上彩色羽毛和白灰筐,在祈祷的神灵面前狂舞,直到彩色羽毛和白灰漫天飞舞。在当时先民的观念中,通过这些舞蹈,对艺术之神阿谀奉承,认为艺术之神可以兴奋到欣喜若狂,像人一样开怀大笑,取悦神,使神欣赏人的牺牲,达到帮助人的目的。东巴舞蹈,除了向艺术之神祈福,还有击退艺术之神的舞蹈,东巴的祭司在祭坛上跳舞时,头戴“鹰皮帽”,插鹰羽毛,模拟鹰的动作舞蹈。在纳西族“彭淑之战”的故事中,鹰是一种能降伏魔神的精灵。它拯救人类于困境,是纳西族祖先的守护神,是祖先崇拜的真实形象。东巴舞在表达悦神拒神之舞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的以舞载歌的民间表达方式。东巴舞大多刚健温和,活泼徐遐生,变化灵活,保持着古朴典雅的特点。东巴舞以其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动作规范在丽江地区独树一帜,在省内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也很有特色。东巴舞是纳西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个是神圣之舞;二是鸟兽虫舞;第三,实施舞蹈;第四,战舞;第五是踢踏舞。东巴舞反映了历史上纳西族随牲畜迁徙、与鸟兽为邻的原始生活,也是纳西族精神文化的反映。纳西族的东巴舞有鹰舞、大鹏舞、孔雀舞、白鹇舞、大象舞、青龙舞、白马舞、牦牛舞、白额黑牛舞、大脚红虎舞、龙舞、马鹿舞、豪猪舞、刺猬舞、山羊舞、金巨蛙舞等模拟动物的舞蹈,还有鹰翼舞。
东巴文化介绍:东巴艺术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和使用的木偶、面人、泥塑和各种竹木制品。它们造型独特,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木偶、脸谱、泥人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鬼神泥面的偶尔参考模型,已收集了30多件。东巴人有一双巧手,具有艺术和精神技能,都能雕刻和造型。雕刻的木偶有的似沉思,有的似举手俯视,有的急张大嘴,造型奇特。东巴布偶头戴斗笠,胸佩佛珠,端坐自如,轮廓粗犷,线条僵硬。在东巴教的30多种仪式中,使用了神、鬼、动物的面部玩偶。它们是用青稞粉或大麦粉做成的,总共200左右。
一般来说,面人必须在宗教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制作,一个东巴一个晚上可以制作数百个面人。每个人脸娃娃都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和不同的表情。仪式时,神面放在上面的祭坛上,鬼面放在下面的鬼村里。同类型的鬼面娃娃形状也各不相同,有蛇头、鸡头、牛头、马头、羊头等等。此外,还有用粘土制成的泥娃娃。这些泥人都是东巴真司制作的,而且都是一气呵成,具有古朴明快的审美特点。东巴的俑、泥人、布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注重刻画外在形象的生动传神,而是采用整体写意,如眼睛像两个随意凹陷的洞,嘴的轮廓只像一条微微张开的缝,从局部角度看很简单。然而,如果从整体上看,整个造型给人一种生动的表情,并从不太逼真的造型中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生命精神。这些神的偶像造型自然质朴,表情天真、幼稚、平凡、平和,让人感到亲切。没有神灵的崇敬感、威严感、神圣感,有的还表现出一种滑稽的意味。他们的人情味和世俗生活极其丰富,造型完全是村民们淳朴的气质风格。在东巴文化艺术园,还有刻有东巴文字和神鬼形象的木刻板。东巴木刻雕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拓片,为东巴文化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纳西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古羌族的一个分支,主要生活在滇、川、藏交界处(主要在云南丽江),是母系社会。根据最新统计,人口约为30.8万(2000年)。纳西族这个名字是一个比较新的名字,但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中国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在汉代也被称为牦牛彝或漠沙彝。语言和文字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有东巴和戈巴两种语言,其中东巴创造于1000多年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宗教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东巴教,是一种多神教,主要经典是东巴经。也有人信仰藏传佛教。姓纳西族以前没有姓,后来贵族给他们姓穆,平民多姓何。现在纳西族大约有90个姓氏。吹肝、粑粑、米灌肠的专用饮食服纳西族妇女一般都戴宽布、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圆形红军帽)、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条白色的带子横在胸前,通常还有七个白色的圆饰,俗称“戴星月”。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奇光彩(图)
刻有象形文字的石墙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个被世人称为“象形文字古国”的纳西族生活区,纳西族创造的独特象形文字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丰富了纳西族乃至中国的古代文化。7月28日,生活日报走访的56个民族的记者深切感受到,纳西族人总是以这种独特的文字为荣。有资料显示,纳西族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
80%的居民使用纳西语。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纳西族中,约80%的居民使用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纳西族先民生活在汉、白、藏、彝等民族之间,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
相传古时候有一天,突发洪水,只有一个叫崇仁连的人活了一辈子。与神之女智劳阿普一见钟情。穿红裹白,崇仁莲上了天,但知老阿普坚决反对这门亲事,想出了杀死崇仁莲的主意。支老阿普让冲仁廉赤脚跨过刀梯,让他一昼夜砍倒99片森林,一昼夜把砍下的树全部烧掉,一昼夜在99片砍下的森林地面上播种,一昼夜把播下的种子全部收回。但是智老阿普没有想到,崇仁连是开天九神,开地七女神的血统。他是翻了99座山,涉了77个深谷,不知疲倦的血统后代。没有人会死亡或被征服。当智老阿普的所有招数用尽,他不得不把女儿嫁给崇仁林恩。于是,崇仁连夫妇来到地里,过起了农牧生活。很快,他们有了三个兄弟,恩亨。这三兄弟长大了,不会说话了。后来,拜完了天父与天母,三兄弟会说话了,只是说的话不一样。大哥说藏语,后来发展成今天的藏民。老二说纳西语,逐渐发展成纳西族;第三个孩子说白语,然后发展成白族。虽然传说过于浪漫,但说明纳西语与白语、藏语等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只能用语言形成文字,纳西族独特的文字令人惊叹。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眼前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会让你眼花缭乱。然而,记者在欣赏的同时发现,很多工艺品上都绘有类似甲骨文的图案,从风铃、首饰到运动鞋、t恤,甚至在丽江古城的墙壁上也能看到类似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像漫画中的人物,有的像古朴的房屋,有的像牛,有的像刀。纳西族人告诉记者,这是纳西族人的文字——象形文字,也有人称之为东巴或东巴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纳西族的传统宗教是东巴,东巴信徒的名字叫东巴。在东巴教的发展过程中,东巴先后刻出象形文字和音节,并用这些文字书写东巴教经典。所以这些文字叫东巴语,这些经典叫东巴经。在古代纳西族人的眼中,东巴可以知天下事、测财运、辟邪、求福消灾。19年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传教士进入纳西族生活区时,发现这个古老的民族其实在使用象形文字,于是把纳西族生活区称为“古象形文字国”。这一发现一经传播,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在纳西语中,他们称这种象形文字为“森吉陆机”,意思是“木头和石头上的痕迹”或“木头和石头的记录”。木头和石头是纳西东巴教中两个具有深刻宗教含义的神秘符号。木头是女性的创世女神申的象征,而石头是男性的创世女神董的象征。古代纳西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规则和知识都是这两位神创造的,并把他们视为智慧的发起者和世界的起源。所以直到现在,这种东巴文字还是在木制品或者石制品上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