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的历史演变

汉武帝“四郡列二关治”时期修建的阳关,古代水资源丰富,卧瓦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成为了一个绿洲盆地,有着发达的烧沟文化。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就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建于汉元四年(前107),曾设校尉管理军务。从汉朝到唐朝,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从西汉开始,很多朝代都派兵把守此地作为军事据点,多少士兵在此战斗过;多少商贾、僧人、使臣、游客来过这里验证通关;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叹息着,写下不朽的诗篇。玄奘出家从印度回国时,走的是南丝绸之路,向东到阳关回到长安。

汉唐时期,军士阳关以此水为生。西土沟通常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溪流,向北流动,有时会发生山洪。洪峰过后,沟壑两岸相继崩塌,河床变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沉积在下游。泥沙被西北风吹来带去,形成沙脊,阳关古城逐渐被水和沙掩埋。

隋唐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敦敦山烽火台,屹立在大漠戈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