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过时,相反,必须予以重申,即应该强调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人类关于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发起的、为了人的,人永远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的主体。如果说在价值取向上,人不是中心,那是人对自己的放逐。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不能* * *。接下来的问题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而是如何重新思考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首先要看人的本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现实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人是由他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实现人或发展人,关键问题是改善人所生活的社会关系,建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有很多内容,中心关系是生产关系,还有一系列其他关系。谈革命或改革,主要是从这个角度。

人们赖以生存活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因此,要改革或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就必须首先改革或改善社会生产关系,而要改革或改善社会生产关系,也必须把它同社会物质生产状况联系起来。

物质生产作为一个过程,主要有两个结果:一是物质成果,二是社会生产关系。这两个成果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成果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否则就不能转化为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物质成就,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存在。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物质生产和改革社会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发展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当我们谈到生产和劳动时,是理解为人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好,还是理解为人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好?换句话说,生产和劳动应该从经济学或者哲学上来理解。经验告诉我们,传统哲学对生产和劳动的理解实际上受制于经济学的理解。人们被眼前的利益所驱使和制约,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所困。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的发展、加剧和逐步加剧,这种短视的理解经济学的方式得到了强化。我认为,要真正正确理解生产劳动的科学内涵,还是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从哲学的角度理解生产和劳动,生产和劳动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界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交换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既然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又因为这种交换是相互的,那么就必须充分考虑这种“相互交换关系”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必须充分注意隐藏在这种“相互交换过程”中的不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而不能自找麻烦,也就是说,必须充分注意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那些问题或约束。

现在的问题是自然环境被破坏,资源枯竭,其他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利益及其冲突的忽视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深深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根本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说,人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是人与自然关系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有人说,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和平与发展问题只是反映了当代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并不是说现在已经实现了和平与发展。认为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和平与发展的状态,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这是因为,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到来,特别是为了在21世纪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和有利地位,世界强国都在调整和重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国际化的利益矛盾和斗争在加剧,地区冲突和各种不稳定因素此起彼伏,“东西南北”的问题没有一个得到有效解决,至今没有现实的出路,各种危险因素还在增长。因此,人类追求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反思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也是充满矛盾和曲折的。具体来说,我们选择的道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一方面,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发展有两个具体目的:一是满足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眼前需要,二是满足我国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国际斗争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巨大的国际斗争压力下,不得不靠吃饭来生存,靠发展来强大,在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中,争取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有利位置,以便能够应对已经预测到和尚未预测到的新的困难和挑战。虽然我们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但我们实际上必须以经济建设为最紧迫的中心,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可以说,中国选择的发展战略是以应对国际国内各种矛盾为首选的赶超战略。在这样的战略目标指导下,应该预料到会出现“一手硬一手软”这样的偏差和问题。比如,在抓两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对物质文明建设抓得硬,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软,致使文化建设“主旋律”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再比如,在抓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抓经济建设比较硬,抓资源环境保护比较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再比如,抓经济和法制的制度建设很硬,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良现象很软,导致卖淫嫖娼,性病,吸毒,经济犯罪,* * *。再比如,在效率和公平方面,我们在“效率优先”的工作上一手硬,在“兼顾公平”的工作上一手软,造成了以贫富差距过大为特征的人际利益冲突。这些问题的出现、蔓延和难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损害了社会主义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助长了人们抢钱求财的畸形心理,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人民内部越来越无序的利益纠纷,激化了人民内部越来越复杂的利益冲突。社会内部无序的利益矛盾和纠纷不仅破坏了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自然界掠夺性开发的贪婪和野心,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这样,通过人际关系中利益矛盾和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出现和激化,不仅使我们所期待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两个原本统一的目标发生了矛盾,而且使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基础在深层次上遭到了严重破坏,从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困难。连生存都受到威胁,何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全面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问题,从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的角度,特别是从人的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根源在于人对财富的过度贪婪和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这里反映的是人性的贪婪,人性的奴役,人性的异化和丧失。这样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勉强可以说是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不是原本的“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这样理解的“发展”,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这个“发展”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词;在这种情况下,“效率优先”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概念。因为它会以更强大的方式助长人们的贪婪,以更残酷的方式推动人们掠夺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加剧人类已经面临的生存危机。

人类要真正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要真正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根本指导思想上回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上来,恢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交往和交流奠定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全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努力消除人类社会的各种利益纷争,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超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生存竞争,化斗争为合作,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要正确处理“东西南北”问题,尽快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观点,必须从现在起成为全人类的知识,成为全人类的一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