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综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是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1为优化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环境,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发展,我校开展了“用心沐浴阳光,健康快乐成长”系列活动。

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间,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小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精心准备和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首先,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建立健全我校学生心理档案及相关资料。在5月22日的升旗仪式上,“沐浴心灵,培育阳光,健康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其次,各班组织了以“沐浴心灵,培育阳光,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班会。并观看一部心理健康教育片,通过影片培养学生健康快乐的心态。

开展“关爱灵魂,护航童心”的儿童关爱活动,号召“家庭、学校、社会”为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负起责任。

通过活动周期间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从而关注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完善的内心世界,开发潜能,促进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中广泛使用的教师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标,仅靠老师的教学是达不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使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因此,有必要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我通过班会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具体方式,将生活中的典型情境引入课堂,融入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然会被吸引和参与,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和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通过辩论、讨论和模拟,提高认识,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学生的特殊需要。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受教育者的实际心理状况。我们应该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选择和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是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他们就应该选择和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是某一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三,心理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的重视。

今天,心理健康对学习、工作和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空白。许多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女儿成功的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存在一种重智轻德、重体育轻心理保健的误解。个别家庭不仅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面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时,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当然,教育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缺乏耐心,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知识欠缺,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正。

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3。通过培训、讨论和展览活动,培养合格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之间实施每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到有课时、有教师、有教学设计、有心理咨询室、有案例积累;通过研究,逐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推进我校心理咨询机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心理咨询是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根据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第三个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少先队员挂帅的领导机构。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教师培训教育纳入学校继续教育内容。在这个月,举办了一场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主题是动机的作用。听完讲座,结合学校本月组织的“学科渗透学生养成教育”经验交流,展开了调研活动。要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少先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主题班会和思想品德课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透过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月的宣传和重点培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全体教师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理念,学习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般方法,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维护,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训练方法包括抱着——我是勇敢的小战士,我会...手抄报、“学会沟通”专题讲座、在线培训、课堂教学讨论、案例反思和“分享快乐、传播快乐”主题团队见面会比赛、送心理健康课到五站结对学校、“手拉手”亲子营系列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由于一个月的时间较短,只能集中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大德育环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有些活动只追求量变,而质变需要深化。

3.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够广。提高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营造多元化的教育氛围,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光靠学校是很弱的。因此建议:在媒体上,教育部门多呼吁,全社会每个人都来关心心理健康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贡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如果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这个素质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是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并证明人的许多心理素质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重视。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期,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培训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情,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使全体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学校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外交流、外出学习、收集资料、派教师参加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过研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相应的认识,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渗透不是简单地搞清楚教学内容中是否存在某种心理学知识,也不是强行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扎根校园,我校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同时,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要求:

1,教学应包含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2.创建能激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满足和发展。

3.营造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创新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4.采取支持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成功的发展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价值感。

5.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促进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以此为目标,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机融合,撰写心理教育论文。

第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我校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体教育的需要,也是所有学生的重要课题,因为心理健康是所有员工的问题,是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是老师眼中“好”孩子的学生。本期,* * *组织了三场心理学知识讲座,其中专门组织了一场六年级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兼职心理咨询师谢凡与六年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受到了六年级学生的欢迎。讲座报告发布在石峰区教育科研网上。

四、继续开展心理咨询室——心灵小屋的开放。

每周一、四下午4:00-5:00开放心理咨询室,组织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解决心理困扰,为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断和矫正提供有效途径。对于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转到医学心理诊疗科。

五、通过各年级的家长会进行心理教育。

学校引导和家长配合相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家庭因素也不可忽视。调查显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家庭氛围,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何采用民主教养方式,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才能赢得实效。努力搭建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础知识。召开家长会,讨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努力,争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更大的成绩。

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5学校教育长期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很多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更不要说指导家长进行这种教育了。学校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开展心理教育。因此,我校在十五期间申报了大连市级项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为了做好这项研究,我们查询了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理念。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了心理教育。心理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不满后努力改革和完善的产物。

美国不同的州和学校采用相同的基本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主。活动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约46人,在老师的组织下,分别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发现和体验一些心理状态,从而改变认知观念,接受行为训练,提高心理技能,从而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香港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模仿美国模式。20世纪90年代,许多心理咨询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以预防为主。因此,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也相继问世。有的是单独课程,班主任会上这门课,两周1课时,一学年16课时,每课时35分钟。另一种形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社会课,约占课程的1/4,由教授社会课的教师担任。

一、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们的实验研究借鉴了上述模式,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渠道,面向全民,重在预防。

第一,开设以教学为主的相关课程。

第二,开设心理咨询活动课。

第三,结合班级、小组活动开展心理咨询。

第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咨询。

第五,个别辅导。

六、团体辅导的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开设以教学为主的相关课程。

实验初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向学生讲授和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效调节心理和行为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种方法教师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上作用有限。因为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是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改变态度,发展必要的社交能力等。,这些都是单靠传授知识难以奏效的。

第二,开设心理咨询活动课。

这是一门专门为实验研究中期的心理咨询设计的活动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其特点是: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完全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对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划和系统设计。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心理辅导的好处是:一是可以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产生有目的的积极影响;第二,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再次,以班级为活动单元便于组织管理,可以让班级所有学生从辅导活动中受益;第四,将心理咨询纳入课程也从人员和时间上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所以更加正规。只是如何在班级活动中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治疗,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我们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模式设计》,由班主任讲授。班会期间每周1课时,每学年1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000年9月20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条。《纲要》中第七条指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合群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强调品格培养的教育;高中注重体验和调适,提倡课内课外、教育与引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意味着这种形式已经固定下来。因此,我们确定以“游戏与活动并重”作为构建心理咨询活动模式的指导思想,并初步构建了该课程的模式。在我们的模型中,活动是核心,一切都围绕着活动。具体链接:

1,活动设计

做好活动设计是上好小学心理咨询活动课的关键。活动课设计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活动目标,确定适当的活动起点和终点,将活动的要素有序优化排列,形成活动计划。这个方案的优劣将取决于心理咨询活动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现有模式下的活动,这是上好心理咨询活动课的前提和保证。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心理咨询活动课的方向,使学生有明确的心理定位,知道学什么和要达到的结果。活动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主动认识和调整行为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而且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要考虑活动的重点和难度。活动的重点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来确定,要准确,要符合学生实际,不能牵强。活动的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够接受、理解、消化,也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摸起来。”

3.活动模式

活动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如叙事、讨论、角色扮演、竞赛等。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包括教师教具准备、学生活动道具准备、场地准备。提前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5.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核心模块。可以分为三个小模块,即活动介绍、活动拓展和活动总结。

(1)导入活动。

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情境导入、故事导入等方式进行导入。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导入,都要保证学生愉快地进入活动情境。

2.活动的开展。可以一步一步来。教师可以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自主设计几个活动步骤。每一步,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让他们通过活动去感受和体验自己应得的东西。教师永远不应该超越自己的职责。

3.活动总结。

它包括活动中的总结、定期总结和活动后总结。总结还是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能说的,不能说的一定不能说,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说,总结。老师应该是好导演,而不是演员本身。整个活动过程要注重教与学的默契配合,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过程的宏观设计和实施步骤的设计层次要清晰,紧密联系。

“游戏和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键不在于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答案”,而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启发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教授价值观与人的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老师首先让每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当你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你是怎么想的?”全班都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第二步,老师提出典型的正反观点,让学生思考分析,不同的观点会有什么后果。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得出结论:价值观决定人的情绪和行为,所以要不断树立合理的价值观。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这种亲身体验中自觉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第三,结合班级、小组活动开展心理咨询。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将心理咨询与班级、团队活动和学校的其他常规活动结合起来,以利于这些任务在统一的教育活动中发挥整体功能。但心理咨询有自己的目标和内容,有时会被班级和团队的日常活动所取代,失去自己的特色。

第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咨询。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心理咨询的内容材料,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咨询实施的教育情境。我们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精心挖掘,善用,收到了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

第五,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通过导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和互动来实现的。我们有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这里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个别交谈,也可以进行电话咨询和信函咨询。比如旅部开展的“程老师信箱”活动,就是一种书信咨询的形式。无论哪种咨询方式,我们老师都注重客观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根据诊断结果拟定咨询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六,团体辅导。

团体咨询兼有班级咨询和个体咨询的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心理咨询方法。有些实验班在开展心理咨询时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但咨询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团体。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推荐热心活动、态度热情、对工作负责的学生担任组长。活动每学期举办七八次,每次一个课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

第二,我们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觉得收获很大。

(1)从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

心理咨询活动课注重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基本的、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其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心理学理论,丰富学生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避免或纠正心理问题。通过老师的指导,不仅教授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经验,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更科学地学习,更幸福地生活。可见,这与传统知识教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目标不同。20世纪80年代,冷冉提出了情感知识的教学问题,明确将学生情感潜能的发掘和学生情感因素的发展放在与认知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呼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咨询活动课弥补了传统认知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2)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

心理咨询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系统和全部内容,而是以有用性原则为基础,以综合学习方法、情绪控制与调节、职业选择为主体,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式学习为重点。它把学生作为辅导活动全过程的中心,形式多样,重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和自我发展。这也和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基于游戏和活动的操作模式通过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整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我们的困惑

同时,虽然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针对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科学。

科学就是追求客观事实,讲究合理方法。目前学生心里压力最大的是考试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当我们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老师对你的态度怎么样?”,有的同学选择“很差”,但这种选择仅仅是因为老师刚刚批评了他(她),如何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感受问题的程度。我们的调查和试题不一定科学合理,只是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要注意心理训练教材的科学性;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整培养目标;第三,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科学。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规范化。

无论是心理辅导到活动课,还是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咨询师的培训、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都需要规范统一标准和要求。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系统化。

虽然我们的实验研究贯穿于小学一至六年级,但心理教育被纳入正式的活动课程,以多种形式采取,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体系。但也要考虑中小学校之间的衔接,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融为一体。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事。因此,首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十一五”期间,我校将继续开展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其次,要解决学生教育中“5+2≤0”的现象,还应重视家长的培养和教育。最近开发区对这方面比较重视。在一些学校,为家长举办了“亲密姐妹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班主任也在家长学校接受了培训。我们仍然需要社会参与。

5、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入手。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急需专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