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与医德教育论文

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缺失与医德教育论文

医学生进入临床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与患者打交道,也就是作为医务人员,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有效的医患沟通,因此掌握全面的医患沟通技巧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医务工作者,刚从学校进医院。他们同时是学生和医务人员。很多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都有这样的困惑。他们能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与患者相处不好。因此,如何有效地与临床医学生沟通,如何尽快适应从“学生”到“医务人员”的角色转变,已成为临床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高校医德教育的重要领域。

1.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现状调查

为了调查临床医学生能否正确处理与患者的关系,笔者专门对浙江中医药大学150名临床医学生和150名患者进行了“医学生与医生的沟通及医患冲突的处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8.7%的临床医学生参与或引发医患沟通冲突,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近92%的临床医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与患者沟通,不知道如何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知道如何及时处理和处置现有的医患冲突,更有甚者,害怕与患者接触。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技巧表现为:

(1)临床医学生表达的医学信息不清晰,不完整。近85%的患者表示无法理解或难以理解医务人员描述的医学术语。同样,近89%的医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用常用语言描述或解释相关医学现象。

(2)临床医学生在与患者交流时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只有12%的医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你好’、‘请稍等’等礼貌用语,27%的医学生偶尔使用,43%的医学生不习惯使用。

(3)在患者就医过程中,临床医学生更注重“问”而非“听”。93%的患者觉得看病时医生经常打断他们对病情的描述。同样,78%的医学生认为医生询问病情比倾听病情更重要。82%的医学生赞同只听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描述,其他描述(主要是与病情无关的)不予理会。

(4)临床医学生在倾听患者抱怨时,很少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当被问及医学生看到患者非常痛苦的表情、抑郁的情绪等负面心理活动时是什么感受时,只有12%的医学生选择“像患者一样感到悲伤和难过”,而46%的医学生选择“这种情况在医院经常发生,已经习惯了,不会感到悲伤和难过”。

在临床医学生对自己医患沟通的总体评价方面,89%的人认为与患者沟通相当困难,67%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服务不满意。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障碍,而临床医学生与患者之间沟通技巧的缺乏使得这种障碍滚雪球,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乃至整个医院的不满,患者的排斥心理加剧了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抵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卫生部1988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的定义,医德的内涵包括七项:①拯救生命,践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②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③文明礼貌服务;@诚信,自觉守法;⑤为患者保密;⑥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团结协作;⑦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学医[2]。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多涉及医患沟通领域,对正确有效的医患沟通提出了定性要求。医患沟通和医德就像形式和内容的逻辑关系。医德是基础和核心,医患沟通是重要体现。医务人员的医德决定了其医患沟通的行为模式;相反,医患沟通技巧的练习和提高,使他们形成沟通习惯,内化和提高医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是医患沟通技能[3]。但是,医患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靠理论教学就能获得的。它们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有效地掌握。因此,临床医学生缺乏医患沟通能力的原因与医学生自身的家庭教育、性格特征、患者的不信任等因素有关。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反思医德教育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缺失对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巨大影响。

(1)高校医德教育课程权重低,内容单一。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为例。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只有两门,总课时108小时,仅占学生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5%。相对于医学专业基础与技能的10课程,医德教育课程更是凤毛麟角。由于医德教育课程的缺失,医德教育不仅失去了第一课堂的主战场,还让学生形成了医德教育课程无关紧要的主观认识。医学生普遍重视医术的习得,而轻视自身医德的培养,更不要说注重校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2)高校医德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忽视了医德实践教学。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开设的医学伦理学相关的两门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授,而且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就开始了。学生对临床完全没有接触,对医患关系没有感性认识。所以这两门课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第四年和第五年,学生去门诊,大部分教育是医疗技能教育,告诉学生如何操作仪器,如何写病历等。在实践中忽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和概念认知上,无疑是教育的一大败笔。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课本的理论呈现为主,很少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这种灌输式教学的结果是,即使学生知道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与医患沟通好,使得医德教育陷入了“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尴尬境地,同时也背离了医德教育“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初衷。

(3)医德教育的对象只针对学生,缺乏对教师的医德再教育。医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医务人员,道德习得的过程应该贯穿每个医务人员的一生。走上临床岗位本该是医德教育最好的时候,现在却成了教育的结束时间。而且医德教育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但现实中部分教师人文素质低下,一些不文明、不文明甚至道德败坏的行为公然暴露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形成影响很大。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选择教师行为作为影响学生职业道德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医德教育的缺失和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忽视是导致医学生医德意识薄弱、忽视医患沟通的重要因素。

3.完善医德教育体系,促进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

医患沟通技能的提高对于医学生与患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是体现自身人文修养、医学风格和医学面貌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教育对策来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1)加快医德教育改革进程,建立较为完整的医德教育教学体系。一、拓展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管理者应着力开发更多与医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增加医德教育课程的权重;其次,把医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伦理学和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本来就是交叉学科。将医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展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平台,弥补第一课堂医德教育的薄弱,还可以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政治道德修养,促使医学生从新的视角、新视野理解“医生是善良的,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等医德理念。

(2)加快医德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医患沟通技巧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还要开展医患关系经典案例教学、医患关系情景剧角色扮演教学、临床医患关系处理实战实践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医学生掌握倾听、讲解、复述、强调、感受等沟通技巧。医学院校可将医患沟通技能培训课程作为医学生走向临床的必修课,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进行量化考核,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医患沟通技能,使技能成为行为习惯,升华自身医德。

(3)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和医德的再教育。学生是优秀的模仿者,模仿和实践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言行对医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医院应注意定期对教师进行医德培训,使教师树立“为学生做表率”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医德水平。同时,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对自己学生医德的培养,引导临床医学生时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当病人对临床医学生持批评态度时,临床带教老师要以实际行动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帮助他们得到病人的理解,为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患沟通的榜样。

(4)增加医学生与患者相处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在临床实践中接触真实的患者,既是对临床医学生在校医患沟通能力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快速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上述问卷调查还显示,临床医学生引发的医患冲突,近78.4%发生在实习前半年。因此,临床教学教师应鼓励临床医学生尽可能接近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即使遇到拒绝或者冷面,也不要气馁。实习管理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建立临床医学生每日会诊制度,保证临床医学生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