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进人士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理论界就曾展开了近十年的中国社会性质大辩论。虽然参与讨论的人在政治理念、学术主张、立论基础上各有不同,但否认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人,也不赞成中国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相反,大都市肯定了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性。这说明,单从学术层面来看,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与大局无关的问题。还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革、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事实上,正是通过这场论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工作者不仅对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作出了判断,而且重新研究和勾勒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走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历史体系。在认识现代社会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中国* * *产党还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观点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中国* * *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被公认为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一些学术期刊还开辟了专栏,邀请学者发表意见。有人认为现代中国社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全面冲突的产物,很难用形态分化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的概念,都有认知偏差。有人提出,半封建半殖民不是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对应半独立,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是半资本主义。近代中国的总趋势是封建主义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毛泽东“两半说”的错误在于忽视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重大进步意义。过去我们只关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奴役,并没有说它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些文章认为帝国主义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中国在辛亥革命以前还是封建社会,然后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
总的来说,虽然有学者对“两半说”提出了明确的质疑或否定,但对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仍缺乏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尽管如此,这个问题本身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大多是在讨论如何突破和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学者明确表示,否定毛泽东的“两半论”,重新审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是为设计一个新的近代史框架寻找理论依据。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近代史研究应努力论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全面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经验。这样,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就深刻了。如果重写近代史突破了这个基本思路,我们的历史研究就会回到旧中国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历史著作的老路上去。有文章强调,中国近代史研究要把经过实践充分检验的科学的“两半说”作为其基本点之一。这一根本性的科学结论需要丰富和发展,但绝不能轻易否定。
第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我国历史学家做了大量工作,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肯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A)殖民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促进了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带来了现代文明,也迫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对此,我们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来看待,否则就会对这段历史做出消极的、片面的、情绪化的否定。只有从价值论的角度重新评价“世界向中国去”的历史问题,才能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本质的认识。显然,评论员强调了殖民在促进现代化中的作用。他虽然没有使用殖民侵略这个名词,但换成了“世界走向中国”的中性描述。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并不妨碍现代化。有学者提出,现代化发展与民族独立没有必然联系。中国近代遭受的军事侵略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外国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很多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上述新观点,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帝国主义推动中国走向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但严格限于是否有利于殖民统治。另一种现代化是突破帝国主义允许的范围,争取民族独立,从而实现现代化。应当区分近代史上这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趋势。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看,民族独立的不断丧失和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上的顽固存在,堵塞了现代化的道路。当历史前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日益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问题。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帝国主义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殖民地刻意保留阻碍民族进步发展的前资本主义关系,使资本主义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
其次,要对现代文明随着入侵的影响和作用有一个全方位的客观评价,确定其主导方面。有学者指出,西方资本主义为了侵略掠夺的需要,在中国建立了一些现代工业和设施,但对中国更重要的是灾难,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此外,这些现代文明并没有被中国人民所拥有和享有。侵略近代中国的资本和帝国主义,既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传播者,也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者。不区分两种功能的区别,就会走向极端;如果不区分主次角色,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2)抵抗侵略,向西方学习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提出的一些新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性质上讲,中国人民抵抗侵略本质上是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排斥,不利于中国的进步,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近代史的基本矛盾,是世界近代史范围内的先进和落后、文明和野蛮、进步和保守、革命和反动的矛盾。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也从历史进步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是“历史的无意识工具”。在近代中国,所谓帝国主义本质上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此时的中华民族还是中世纪的封建民族,他们抵抗外来侵略,本质上是维护民族封建传统的保守立场,是对世界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本能反抗。
其次,在实力上,落后的中国也无力抵御西方侵略。因此,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忍辱负重,维护和平,争取现代化。有学者强调落后就要挨打,每一次失败的反抗都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由此,一些人重新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和平”与“战争”问题。认为李鸿章等人“以怨求善”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只有保持和平,中国才能有强大的一天。也有人提出,中国也应该遵守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为这个条约是当时中外力量对比的记录,反映了中西之间全面而深刻的差距,改变的办法是先自强。同时,即使是不平等条约,也是和国家信誉捆绑在一起的。今天签字,明天推翻,足以自寻烦恼,必然会进一步丧失尊严。
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
首先,不能以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为由,否定落后的封建国家对西方入侵的抵抗。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落后国家就应该欢迎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形成了把世界各国连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的进步趋势;另一方面,它在世界广大地区制造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使它们成为被掠夺的对象,阻碍了这些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对侵略的斗争是更重要的进步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亚洲国家的反侵略斗争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不仅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这一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抵抗侵略不等于拒绝文明。在近代中国,有一场复杂的抵抗侵略和学习西方文明的历史运动。事实上,只有在民族独立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吸收西方文明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而且,所谓反侵略斗争,既包括实际的反侵略运动和武装斗争,也包括反侵略思想的设计和提炼,还包括民族实业家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者为争取经济平等和权利而进行的斗争。早期的反侵略斗争是原始的,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总结,中国人民的斗争水平不断提高。在整个反侵略斗争的过程中,西方文明的积极因素始终被研究。
第三,不要一味赞美主的“和合”论,贬低反抗。近代中外“不和”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不断扩大侵略,绝不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好战的结果。有些理论家只是颠倒了因果关系。李鸿章等人的和平思想前提是错误的,就是没有意识到列强正在逐渐把中国变成殖民地,而是认为洋人对中国无害。它的和平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学者指出落后就是挨打,否定了中国人的反抗。因为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例子,失败是成功之母。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的抵抗,终于战胜了帝国主义。在遵守和约的问题上,有一篇文章指出,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后,随时可以违反条约,然后强迫中国签订更加苛刻的新约,扩大侵略权益。而中国人民却被指责为“违约”,以“无知”抵制“文明”。这是一种强盗逻辑!
第三,关于革命和改良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和改良,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新观点:
首先肯定了近代的改革活动,尤其是统治阶级进行的改革。认为洋务运动的发展,清末新政的实施,北洋政府统治政策的实施,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有人提出,西方的慈禧太后、李鸿章、曾国藩等统治阶级的代表也渴望中国的繁荣进步。如果他们设计的现代化计划能够实现,中国就有救了。有人肯定北洋政府政治上多元化,经济上私有化,自由化,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也呈现出改革开放的势头。他们认为袁世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其次,批判和否定近代革命。现代革命是激进主义的产物;孙中山等革命家无视中国国情,超越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陷入了理想主义和革命的误区。其结果不仅导致了长期的社会混乱,也引发了20世纪中国的政治浪漫主义。还有人建议彻底否定近代史上的革命,断言革命只是一种破坏力量,并将这种对革命的看法进一步概括为一个规律:改良可能成功,但革命一定会失败。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上述对革命和改良的评价是不现实的。
第一,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反抗。有学者指出,不能抽象地评价革命和改良。辛亥革命不是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产物,是腐朽的清廷不愿意或无力抵抗外来侵略和领导国内改革的结果。许多革命者只有在改良之路走不通的时候才提出他们的革命思想。
第二,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许多学者肯定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扫清了历史进步的障碍,带来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历史证明,靠封建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只有走革命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开辟现代化的新天地。如果我们想要革命,就会有毁灭、流血和牺牲。但是,如果我们容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共同统治,而不是革命,中国人民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受更多的痛苦和牺牲。辛亥革命后的混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是革命不彻底的结果。不能笼统地说近代中国斗争太多,动乱频繁,导致社会无法发展。而是要进行阶级分析,指出原因是中国侵略压迫其他民族,或者是别人侵略压迫中华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和人民的反抗混为一谈吗?动荡是如何造成的?矛盾从何而来?被压迫者是否也应该为他们反抗造成的伤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