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楞的一生

谢世楞以优异的成绩从大连理工学院(后为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水运设计院工作。从那天起,他就和大海、港湾、波浪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秋天,由于设计院的机构调整,谢世楞来到了天津交通部第一航院50年。1958后,先后参与秦皇岛港8、9号泊位沉箱码头、防波堤新建工程,天津新港南北防波堤改造工程,青岛港防波堤工程,天津新港大沽灯塔设计工作等。这些工程的特点除了结构计算外,都与波浪作用有关。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海上对外贸易额激增,对港口码头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波浪和泥沙研究、试验设备等海岸工程理论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谢世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出国留学,用国际先进的港口建设技术回报祖国,发展祖国的港口事业。谢世楞报考了教育部选派的出国留学人员,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出国学习港口工程的三名人员之一。他主动要求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海岸工程实验室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的海岸专家巴克教授。

有过这样一个小插曲。鉴于谢世楞的“高材生”身份和当时国内港口与海岸工程的实际水平,贝克教授初步安排谢世楞研究海堤上人工护堤块的内力分析。谢世楞的心沉了一半:“这个研究在国内可以做,我学不到靠山教授的核心技术。我该如何提高国内港口建设水平,报效祖国?”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贝克尔教授在惊讶之余被谢世楞的爱国热情和钻研精神深深打动,决定让他研究当时最前沿的海浪侵蚀理论——这也是他自己的专长。

谢世楞没有让老师失望。两年后,他提交了论文《直立式防波堤前的冲刷形态及其对防波堤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在相关计算理论上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论文发表后,该成果多次被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引用。直立式防波堤前的冲刷公式被称为“谢氏理论”和“谢氏公式”,后被编入当时交通部的防波堤规范和美国海岸工程手册。

靠山教授本人并没有太多的赞美,但他做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举动,对弟子的赞美和自豪更是千言万语。第一,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中,他在谢世楞的名字前加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海岸工程研究室研究员”的头衔。按照荷兰的惯例,研究室主任有权挑选研究人员,也就是说他已经默认了这一点。其次,谢世楞的论文正式发表,其中50多篇被送到全球相关领域最权威的研究机构收藏。在荷兰,研究生是没有资格正式发表论文的,更不用说谢世楞的“高材生”身份了。向世界上最权威的研究机构发送50多篇论文,这是一个罕见的举动。他始终把自己当成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不求名利,经常把年轻人的名字放在自己与年轻工程师合作写的论文前面。他不为金钱所动,面对“红包”“饭局”浪潮的冲击,他坚强如防波堤。他为单位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效益,却从未获得过额外的奖金。他认为“这是他的工作。”

当被问及成功背后的原因时,谢世楞院士告诉记者,他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他还谦虚地说:“我成功的秘诀只有勤奋。”如今,中国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港口体系。在全球排名前65,438+00的港口中,中国大陆排名第六。与此直接相关的水运行业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1978到2007年,中国海运外贸需求年均增长12.3%,远高于世界海运量3.6%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海运总需求、集装箱需求和铁矿石进口量最大的国家。

谈到这些变化,谢院士感到欣慰。他殷切希望港口设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密切关注国际技术新动向,不要忽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对国外先进技术文献的阅读,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产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