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艺的论文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建筑来说,对中国画的理解是比较有益的。各种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使人在理解绘画的同时,也锻炼了审美能力。
现在我就谈谈我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我认为,要了解中国画,首先要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和内在精神
山水画萌芽于两晋,顾恺之《魏晋绘画胜赞》第一句就是“凡画最难人,二山水二犬马”。山水画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表达主题。我觉得人太了解人本身了,以至于觉得每个画家的发言都不尽如人意,山水可以夸大气势来表现意境。犬马只需从顾恺之唯一的一幅山水画《洛神赋》中表现其形基本上如张彦远在《唐代历代名画》中所记载的,《洛神传》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犀牛精饰”,或“水不能淹,人大于山”, 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是高度概括的,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只是用三五片银杏叶象征性的概括。 岩石上只勾画出“高古游丝”线条,没有画法。但在我看来,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其娴熟的,水云的流动状态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当时的山水画艺术水平只是不如后来的布局合理而已。
早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们活动的背景。即使是特别的画,也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这种早期的山水画形式并不奇怪,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六朝的山水画,史料中也没有多少早期的山水画家。顾恺之、宗炳、王巍等人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做了理论准备。隋唐五代时期,山水画逐渐兴盛。他们可谓是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但却催生了最辉煌的美学。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目睹莱姆琴棋书画的隐士,谢灵运的隐士思想在当时大行其道。这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记载的闪灵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山水诗开辟了现实主义山水诗的审美道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说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有利于诗歌的发展和衍生。
六朝山水画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在可汗之前,艺术家经常以工匠的身份出现。他们都靠绘画技能谋生。绘画是功利性的,他们不得不围绕当事人的要求进行创作,但这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
说到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的山水画非常重视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对自然的认识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起着主导作用。画家要“用情作画”,力求“情景交融”,就像山水画上的一首诗或一枚红印,可以增加山水画的内在精神和意蕴。在对客体世界多方面、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以心灵的感受勾勒出山水意象,这是许多优秀山水作品所流露出的气质和典雅风格,不仅因为作者有深厚的笔墨功底,更因为作者有饱满的创作激情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山水画家的知识越高,创作后劲越大。唐代山水画家学识越高,创作后劲越大。比如“自然是外教做出来的,心来自中国”和“探尽奇峰,拟稿”都主张付诸生活和实践。
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首先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宝贵结晶,是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独立的艺术体系,因此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即简洁、宁静、含蓄、韵律。
事实上,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其他道家、佛家和儒家有关系。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也值得探讨。它没有连续性和秩序性,认为精神上可以出现自发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是对世界的解放,对心理障碍的消除,这正是中国山水画家所努力追求的。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基于道德价值观来评价山水的。但这种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客观上已经超越了道德范畴,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含蓄蕴藉、平和大气的整体风格。
儒释道对山水画的影响有三个相似之处:一是自然的统一,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三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中国山水画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绘画不能没有哲学思维,没有哲学思维的绘画是没有灵魂的绘画。
做山水画之前一定要胸有沟壑。“意为先”是中国画构图的特点,写完之后要跟着意。我们不能忽视道教的深远影响。中国传统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和自觉的影响。画的时候要考虑各种阴阳关系,用这种和谐的处理来比较,比如方圆、横纵、点线、刚柔、浓淡、冷暖、轻重、虚实等等山本不动声色,但电流移动;石为顽,树为活,神为灵”所谓山水的静动,顽与神,是自然界中各种有节奏的阴阳关系。作为一个风景画家,如果你无意识地、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关系,你的笔可以像上帝一样有帮助。”
其实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素描、速写、水粉、山水画都是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是都遵循透视规律,和装饰画是有区别的。
中国画的历史是承前启后的。我们要和齐新一起努力,让这个传统画钟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