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新解

“减法”从数学运算符号的角度来看是“-”,而“-”用来表示数值特征时则表示“负数”。这样看来,“减负”从数学理论的层面来说是“消极”的。由此,“减负”变“负得正”。换句话说,“减负”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就是增加负担。乍一看,这种说法可能有“歪理邪说”的味道。但是,当我们从感性回归理性,以平和的心态审视当下的教育场景,“负得正”真的有切中要害的意思。

回顾过去的一年,既有零散的文件,也有国家层面关于学生和教师“减负”事宜的专门文件。中小学生30条,教师20条,并对家长提出了一些人性化的要求,以使这项专项治理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一些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往往是专门针对某个行业及其相关方而制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把沉重的负担卸给学生、老师和家长,让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家长过得舒心。不可否认,各级政府围绕教育“减负”所做的努力,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当美好的初衷遇上残酷的现实,诱人的前景失去了色彩和温度。

“减负三十条”是由国务院牵头,九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导性意见。从《意见》涉及的相关方来看,学校、家庭、政府、校外培训机构,所有与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都包括在内。《意见》除了明确了各自的权利,还指出了必须履行的义务。从30条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有理由相信,如果“三十条”能够落到实处,学生身上的大山一定会被搬走。遗憾的是,“龚宇”只存在于列子笔下的文学作品中,并没有从神话走向人间。这样,你的“减负”口号就算响彻云霄,也只是飘在半空中,传不到吃烟花的人耳朵里。不需要刻意去找。你可以发现,在“减负30条”颁布前后,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的负担都没有卸下,反而在加码:除了游戏,幼儿园增加了学前入门文化课的学习,有的孩子还增加了“剑桥外语”的内容,真正践行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小学生放学后,马不停蹄地走进专门的教室,在班主任或一般学科老师的监督下,一头扎进作业。有了“小饭桌”的时尚,即使是中午,孩子们也要埋头读书;初中生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还过上了“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生活——天空鱼肚白,星星点点地去学校上自习,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就匆匆吃完饭,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在吱吱作响的白炽灯下开始晚自习之旅;至于高中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一年四季没有边界,星期几的概念机械运转。家成了学生的旅馆,教室成了他们的家。不同的学龄阶段,虽然年龄和心智不同,但都在教育的大框架下承受着同样的折磨,只是方式不同,程度不同。

“负是正”对学生是残酷的,甚至是残酷的,对老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来自老师的压力,有的是被动的,有的是老师自己增加的。从被动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职业就是心无旁骛地教书。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以德育人,教书育人”这个轴心。除此之外,你不应该参与其他事务,不应该被其他复杂的事务压垮。然而,现实与必然是不可能达成一致的,它们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弥合。非专业学习培训、非教学会议、非专业社会事务;政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计划生育工作会、扶贫工作会不胜枚举。除了这些,教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收入,不得不努力评定职称,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得不努力谋求仕途的发展。除了被动,有些老师深知弹簧的原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会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这种压力虽然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增值,让自己的钱袋子越来越大,越来越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有一点清闲之外,办公室、家里、校外培训机构等学校也经常能看到他们匆匆忙忙的身影。在他们的时间日历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房子定了,车换了一辆又一辆,挺直的腰杆慢慢变得摇摇晃晃,脚步开始蹒跚。

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裹足不前,老师因为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而累得不敢前进。两相叠加在一起,中间留下的空隙是父母送的。“期待孩子成功,期待女人成功”是父母寄予孩子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诉求。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没有比教育更好的替代方式,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为了让孩子成全自己的愿景,父母可以抱着“不苦孩子”的心理,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一切。当孩子在校时间因国家统一要求而缩短时,空置的时间不是让孩子最大限度地释放天性,而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走街串巷,有特殊兴趣,有文化课。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变相的课堂教学转移,不仅增加了学生东奔西跑的痛苦,也增加了家长额外的劳动负担,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甚至增加了经济负担。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父母疏于工作,有的原本和谐的家庭变得不完整。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挤压让很多家长不堪重负。但是为了孩子,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减负”的词汇意义是减轻负担。当它应用于教育时,它旨在拆除长期存在的教育负担。然而,尽管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硬性要求,但面对现实时,黑白有时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考核评价本身。在考试一统天下的现实中,单一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和成绩。成绩和成绩好了,会有更多的选择和出人头地的可能。就这样,学生和家长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改变这种畸形的教育生态,根据现有情况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较好的药方。(安徽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世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