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功过论
第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此之前,中国有许多分封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君主或国王,中央的商或周对诸侯国的控制有限;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发展;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直接管理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种管理结构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还在继续。
第二,统一文字和货币。以前各国使用不同的语言,相互交换的文件往往不能被对方理解,对于民族文化和交流来说非常不方便;秦始皇强行统一成文字,作为中国唯一的规范文化沿用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在使用。不同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同,如圆形、刀形、铲形、贝壳、玳瑁或玉片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为外圈铜钱,一直沿用到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第三,统一测量。什么是度量衡?在秦始皇之前,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度量衡单位。比如你要买一尺布,在别的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一斤米在这里不叫一斤,叫另一种单位;秦始皇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尺。这些名称仍在使用;测量工具体积的单位叫做合、举、斗;重量(天平)的单位叫做铢、两磅、石,这些单位沿用至今。泰铢是因为铜币的重量是以泰铢计量的。比如半双铜币叫5铢,后来的“1铢”叫“1币”。还是10元=1两。
四、修建驰道,疏浚河道和渠道。即连接全国各县县的公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省道)。大大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5.建造长城。本来国与国之间是有一些长城的,但是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各国之间的长城拆掉,然后把秦、赵、燕国北部的长城连起来,防止匈奴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第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互相争斗,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趁机南侵,攻打秦、赵、燕北部边境地区。秦始皇吞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北伐,打败匈奴,稳定北方边疆;南征岭南的百越,将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以上是对秦始皇工作的一些简要总结;这些东西在他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起源于他,用了两千多年;在他之后,所有的皇帝都在他的制度框架下取得了治理国家的成就。他们创造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要完成这么多的体制文化变革和无数的建设项目,而没有之前的,需要做多少工作?而且从秦始皇吞并六国到他去世只有11年。在这短短的11年时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庞大的作品,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伟大才能和伟大谋略的国王,也是一个效率最高的领袖。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没有其他皇帝或圣人能做到。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英明的皇帝,比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乾隆等等。他们的“丰功伟绩”哪一项能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他们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留下了哪些可以用几千年的“软件”?在这方面,秦始皇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最伟大的君王。
但是,秦始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帝王。为什么?因为秦始皇被赋予了头号暴君的称号。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玷污了他一生的绝世光辉,甚至成为传说和戏剧中的反派。这样一个最伟大的国王的地位往往被别人超越。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真的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暴君吗?
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分析,大多基于史书的记载,非常片面;史料编者的观点和心态,往往会影响到阅读这段历史的人。如果历史记载不真实,会给人带来错误的结论,甚至是与历史情况相悖的概念。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对秦始皇的了解,都来自于编年史中的记载和描述,形成了他的形象和对他的看法。更多的人是从传说、言情、戏剧中得到的。人们从这些途径得到的秦始皇形象,概括起来就是这样的阿沁秦始皇:残暴、贪婪、忘恩负义、多疑、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滥杀无辜、杀人不眨眼……一个暴君的所有特征都套在他头上,他做什么都不是坏事:统一六国被认为是贪婪;中央集权的建立是任意的;没有人提到修路、疏浚河渠、修水利的好事;本来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果却编造了一个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荒诞神话...
关于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史书上基本上有很多记载,只是把一些毫无根据或者莫须有的事件附在了他的头上;再加上言情、小说、戏剧的渲染和拓展,他被贴上了“天下第一暴君”的标签;因为这种印象对人的影响很深,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现在谁要是说秦始皇不是很残暴(不敢说他不暴力),就会被大家认为是歪曲历史,被质疑,甚至被攻击。这些一口咬定秦始皇是“头号暴君”的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正确性。
秦始皇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本文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做的事情来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了批评和影响,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1)吞并六国的战争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2)在实施大一统体制改革和文化大一统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高压政策;(3)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招募了相当数量的人去服徭役;(4)在战争中有相当数量的人被招募服兵役,以扩大领土和保卫边疆。
以上四项中,第二项看似没有其他的难,但其实是最难的,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废除地方割据,实行中央以下的县、郡、乡管理机构,划分国家的每一个地区,安排各级官员的任命,规定他们的职权和上下级之间的管理程序和方法;要完成全国各地过去没有先例的布局和安排,将是一项多么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在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过程中,工作量也是相当巨大的。比如规定统一用字,必须向各地发放标准文本样式样本,并有专人负责宣传推广。那时候不仅没有印刷术,也没有纸。简牍、帛书以刻本的方式四处传播,在交通不便、运输手段落后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统一度量衡,必须制作标准尺、标准桶、升降量具、标准秤,发放到全国各地。在这么大的国家,这么知名的地方做多少,如何安排使用和推广,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制造能力是不能和现在相比的,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效果,需要相当的能力和智慧。秦始皇只用了十一年就完成了这部历史性的著作,以至于这些著作的成果被我们中华民族享用了两千多年。但也正是这部作品,让他成为了继他之后国人眼中的头号“暴君”。为什么?因为他要统一文字,会遭到六国文人的强烈反对;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字的统一,他采取强硬措施和高压政策,采取极端行动拒绝执行,阻碍他人执行;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因为在文化领域的强硬动作,得罪了儒生;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中国的文化领域几乎都是儒家子弟的天下。历史上的书,文学戏剧,言情小说,基本都是儒生写的。可想而知,这些人的书中描述的秦始皇是什么样子。目前研究历史的人对秦始皇残酷的证据,大多引用自司马迁的《史记》等“正史”;作为一个学者,司马迁与秦始皇并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书中的史料也来源于前人的记载和传说,也受到了前人学者心态的影响。书中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很多书里记载的A宫并没有说它有300多里宽;然而,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籍、故事、戏剧和诗歌得到了扩展、想象和发展。考古最近发现的一座宫殿遗址,前院8万多平方米,总面积只有60多万平方米,还没有现在的故宫(72万平方米)大,而且还是一个施工中途被叫停的烂尾工程。另外,各种史书中记载的长平战役,秦军诱捕并杀死了40多万被俘的赵军,这是一个可以推敲的问题。赵军参加战役共* * * 45万大军,出去进攻不可能不留一人守城。另外,60万秦军在战斗中损失过半,而40多万的赵军却能够维持原来40多万的数量,这对于当时强大的秦军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还有一个可笑的结局就是实现了歼敌一半,战绩不错的40万赵,被剩下的30万秦军全部俘虏。
假设赵军战败过半,剩下的65438+万人被俘被杀,这样的结局似乎更站得住脚;这些史书中杀害40万战俘的记录加深了人们对秦军残暴的印象。因为他得罪了读书人,从他们手里出来的各种史料不仅把他描述成魔鬼般的暴君,还丑化了他的形象,把自己民族的一个伟大人物描述成猥琐软弱的形象。
“峰之准,目之长,鸟之诚,豺狼之声诚。”他们所描述的秦始皇,不仅五官、身材都齐全,而且可以从这些描述中推断出他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和佝偻病,并伴有身体和心理的异常。。。。。。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大王是不是像历史书上描述的这样?
至于史记的真实性,生活在他之后两千多年,我们无法直接确认史记的真实性。用其他史料做依据不是好办法。而且几乎所有的史记和传说中的秦始皇都被描述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所以,仅仅借助史料是无法做出正确推断的。从史料记载的其他与秦始皇有关的事情分析,可以得出与史料记载的秦始皇完全不同的结论。
第一,秦始皇身强力壮,武功高。
他是否英俊还不确定,但他身体强壮。第一,他每天念和指示的奏章都是用竹简刻的。每天从全国各地送来的竹简重量至少有几百公斤,但他五十岁了还在读奏章,做指示。二是“见穷匕首”之事。荆轲是燕万里挑选的杀手,武功一定不一般;结果在主动发动奇袭的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受伤,拔出剑后也是在和秦始皇单挑。这个万里挑一的高手根本不是秦始皇的对手,几招之后就败在了秦始皇的剑下。可见秦始皇的武功之高。至于他的伟大,有很多地方可以形容他的伟大。其中一个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和荆轲一起去的秦武阳,本来是抱着必死之心而死的,但是当他看到秦始皇的伟大时,却被吓得魂不附体。
第二,秦始皇胸怀宽广,待人真诚,善于用人,勇于变革。
秦始皇的手下聚集了很多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王健、王本、廖伟、李四等。大部分不是秦国人,但都是全心全意为秦国效力的。秦始皇的作用就是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告,勇于纠错。比如楚国被灭,就开始误用李信。失败后,他马上改弦更张,邀请王建出征,把全国的兵都交付给王建。结果他赢了。他们能为秦国服务这么长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事业,与秦始皇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的真诚是分不开的。
第三,最富有的中国人有一颗宽广包容的心。
不像当时欧洲的亚历山大和罗马,他只注重征服,然后只奴役被征服的国家和民族;秦始皇征服六国后,立即开始在前六国各地修路,疏浚运河,发展农业,对前六国人民和前秦国人民一视同仁。为这些人融合形成汉民族奠定了基础。
第四,大规模徭役多为当时形势所迫。
当时中原刚刚统一,各地原有的贵族势力还很强大。如果中心地区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得不到维持,这个国家随时会再次分裂。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心区与其他县县的交通和联系,所以必须尽快修路。
由于连年战乱,前几个国家的农业设施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或者因为战乱年久失修;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疏浚河道,修渠,有利于水路运输和农业灌溉。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方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目的是减轻人民的负担。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骑兵活动非常广泛。如果没有长城,将需要许多军队来保卫它们,这将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没有创造长城,他只是把秦、赵、燕北部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但史书把长城造成的一切苦难都归咎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史书上最受谴责和攻击的是他用70多万人建造了一座长达300里的巨型宫殿——阿房宫。这座未建成的宫殿并不像一些史书和文人描述的那样宏大和巨大,是被夸大了的。庞大的陵墓确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增加了许多负担;消耗了国家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与其他皇帝相比,秦始皇不是一个暴君。
这是最敏感的问题。如果这个观念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几千年的观念就被推翻了。排除历史人为观念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事件来分析秦始皇的行为,看他是不是暴君。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人口变化来看秦军被杀。根据各种史料分析,秦吞并六国前,七国人口总数在2000万至3000万之间,而秦统一后人口约为2000万;经过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全国人口并没有明显减少;在其他朝代更替的过程中,人口下降的一些数据如下:从西汉到东汉,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2700万;东汉-三国-西晋,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800多万;从隋朝到唐朝,人口从4600万减少到2000多万,从南宋到金朝到元朝,人口从6543.8亿减少到2300万。蒙元-明朝,人口从7400万减少到61万;明朝——满清,人口从7000多万减少到2000多万;相比之下,秦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被杀的人比例相当低,正史和野史都没有提到秦军对城市和平民的大规模屠杀,我也没有看到对战后田地荒芜、城市破败现象的描述;说明秦始皇的军队不是一支喜欢杀戮的军队。
其次,秦始皇在他的陵墓里埋葬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这说明秦始皇很爱惜人的生命。过去,国王与活人合葬是很常见的。不仅国王,而且贵族也经常和许多人一起埋葬。秦始皇作为当时拥有天下的皇帝,本来是可以和一些活人合葬的,连年被俘的战俘数量应该也不少;但他没有这么做。他安排了这么多人,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制作了几千个陶俑来代替过去常用的活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阻止活人被埋葬树立了榜样。
三是善待前六国的贵族后代。有的贵族被俘后并没有杀他们,而是把他们迁到居住的咸阳附近居住,既方便管理,又防止他们再次分裂国家。这是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而且也没杀六国其他贵族后代和士兵。比如当时的魏豹,甚至灭掉二十万秦军的楚国大将项梁的后代项梁、项羽,都没有杀。你想想,能这么宽容的国王,能是“暴君”吗?
四是“焚书坑儒”事件。如果当时的文字和文化不统一,不仅国家随时面临分裂的可能,甚至汉族也可能无法形成;所以统一人物是当时最迫切的任务。为了让全国尽快统一书面语,也许他预感到上帝没给他多少时间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眼前这么多的工作,他不得不采取一些高压手段,迫使自己的政策和计划在有生之年完成。在文字统一工作中,遭到了原六国学者(主要是儒生)的强烈反对,他们的反对严重耽误了秦始皇的文化统一工作;经过多次不成功的努力,处死了460名儒生,为他人做出了榜样,使他的计划在他十一年的人生中得以完成。试想一下,如果秦始皇在统一后的11年间,没有完成文字和语法的统一,他的儿子一死也无法完成;要几代人才能统一人物?所以他有必要采取这个行动,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这一行动对中国文化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杀了460人,目的是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威慑效果,不能说明秦始皇杀人成瘾;对比历史上其他皇帝(除了杀成吉思汗、蒙元的),比如汉高祖刘邦、武帝、朱元璋、朱迪,还有满清的文字狱,哪个皇帝不是杀了460多人?特别是在“留发无头”的过程中,清朝的剃头令害死了数万人;即使是“英明”的唐太宗,杀的人也不下460个。与这些国王相比,他似乎不配拥有“暴君”的称号,“天下第一暴君”的帽子也不该扣在他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