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关于企业态度的外文文档,3000字左右,外文期刊什么的都行,有网络作者之类的。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企业自身结构特征和企业资本结构的角度展开。虽然研究对象多为大型企业,但对中小企业也有很强的理论意义;第二,从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来看。

资本结构理论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企业也致力于寻找最佳的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也是围绕如何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展开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相继的阶段,即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的目标是市场价值最大化,市场价值一般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构成。在企业息税前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最低的总资本成本率意味着其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杜兰德?,1952),他将资本制度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又称折衷理论)。净收益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权益资本总能获得固定的收益率,企业总能以固定的利率筹集所有的债务资金。这种理论认为,债务基金总是有益的。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最小,企业市值最大。净营业收入理论是建立在总资本成本和债务成本固定的假设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固定的,企业总价值不变,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企业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即折衷理论,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一种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不独立于资本结构,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即在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变为上升的拐点上,这种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实现。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都不够成熟。净收益理论注重财务杠杆效应而忽略了财务风险,净营业收入理论过分夸大了财务风险,折衷理论忽略了负债比率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没有科学的数学推导和数据统计的支持,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会出现偏差。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使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MM定理。莫迪里阿尼?& amp?米勒在1956年计量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后来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文中提到的理论称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认为是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水岭,也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如完美的资本市场,没有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MM定理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价值与他们采用的融资方式无关,即无论他们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对企业价值都没有影响。这个定理的前提是苛刻的,显然不符合实际。

莫迪里阿尼?& amp?米勒在1963中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放宽了没有企业所得税的假设。修正的MM定理认为,由于债务融资的免税性质,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会使用更多的债务,即债务的“税盾效应”。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100%债务,企业可以利用政策改变市值来改变资本结构。

米勒(1997)建立了包含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模型,分析了债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个人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减税效应,但不是完全抵消。这个结论和莫迪里阿尼有关?& amp?米勒提出的修正MM定理是一致的。但两者有着相同的缺陷,都是以债券融资为最高优先级,忽略了债务的风险和额外费用的增加,不符合实体经济。

Ang (1991,1992)研究过中小企业的税盾效应。他认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这样的动机,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多采用独资和合伙形式,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结合紧密;另一方面,有限责任的弱化也使得破产成本至少部分依赖于个人。由于盈利能力不如大企业,中小企业很少利用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Prttit?& ampSinger.1985),而从债务的成本来看,一般认为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破产可能性,因此比大企业更少使用债务融资。

(2)静态权衡理论。MM定理只考虑了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没有考虑其带来的风险和额外成本。本杰明·格拉哈姆(1934)在他的《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当金融危机不太可能发生时,一个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是不会有税盾效应的。但实证分析表明,提高负债率会使这些企业的收入增加7.5%。

在1984中,迈尔斯在MM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企业高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的固定费用增加,收益减少,这样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财务风险的增加产生两种成本: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取决于它想要达到的目标,包括债务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静态权衡理论。最优资本结构是负债的免税收益和金融风险带来的成本之间的平衡资本融资结构。

在1990中,Mackie-mason估计了发行公司优先租赁股份的概率模型。她指出,边际税率低的企业(如递延税项亏损的公司)比那些利润更高的固定税率公司更倾向于发行股票。麦基·梅森?这一结果与权衡理论相一致,因为它表明税收企业偏好债务。

(3)优序融资理论。1984,迈尔斯?& amp?穆吉鲁夫在他的著名文章《企业?融资?然后呢。投资?决定?什么时候?事务所?有吗?信息?那个?投资人?做什么?不是吗?有,根据信号传递原理,他们推导出了优序融资假说。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的,除了信息不对称。在其看来,公司更倾向于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公司会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即先债后股。如果公司内部现金流超过其投资需求,多余的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回购股份。随着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对融资工具的选择将是:从安全融资到风险债务,如从有担保的优先债务到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

巴斯金在《1989》中从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角度解释了优序融资理论,指出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优于外部资金,因为它们不必承担发行成本和规避个人所得税。与股权基金相比,债务融资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不稀释公司控制权等优点,优于股权融资的外部融资方式。

(4)信号理论。迈克尔是第一个将信号引入经济学的人?斯宾塞,他认为虽然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潜在的交易收益还是可以实现的。

Ross(1977)首先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将非对称信息引入MM理论模型,并假设公司未来收益分别服从连续和离散分布。假设管理者知道投资收益的分布函数,而投资者不知道。具有既定融资结构的信号模型。企业管理者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向投资者发出了信号。一般来说,破产概率与公司质量负相关,与债务水平正相关。破产会给管理者带来损失。因此,管理者不会盲目增加负债,在低质量公司无法通过更多的债务融资模仿高质量公司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将较高的债务水平视为高质量的信号。因此,投资者把发行股票的融资理解为企业资产质量的恶化,而债务融资则是企业资产运行良好的信号。负债率的上升,说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有很高的预期,传递出对企业的信心,从而使投资者对企业充满信心,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市值。

(5)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指内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潜在冲突决定了最优资本结构,即企业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之间进行选择。

1976詹森?& amp?梅克林首创了代理成本理论,即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企业的融资结构,詹森?& amp?梅克林将代理关系解释为委托人授予代理人部分决策权,同时要求代理人为其提供利益的服务关系。比如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资金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就属于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并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经营者的努力工作使其承担了所有的成本但只获得了部分收益。当他在工作上花钱时,他得到了所有的好处,但只承担了部分成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总是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也就是说,经营者不会努力工作,而是热衷于在职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是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种差异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简称股权代理成本。在总投资和个人财产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比例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进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是债务融资会造成另一种代理成本。因为作为剩余索取者,经营者会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项目。如果成功了,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得成功的收益;一旦他失败了,他就会借助有限责任制度把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债务融资造成的代理成本吗?,即债权的代理成本。股权代理成本与债权代理成本分析?在詹森的基础上?& amp?梅克林认为?均衡的企业股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的平衡决定的。当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时,总代理成本最小,这时企业可以达到最佳的资本结构。

(6)控制理论。控制权理论主要从企业管理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来讨论资本结构,主要体现企业通过资本结构中债务和股权结构的选择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决定了企业收益的分配,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换言之,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融资结构。

哈里斯?& amp?拉维夫,主要说詹森?& amp?梅克林提出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用静态和动态模型来说明,经营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从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出发,因此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债务融资有利于加强公共利益。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约束机制。

阿吉翁?& amp?Bolton在1992中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融资结构的分析框架,研究了债务契约与资本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在多次博弈过程中,当存在不易获得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戴维森(1989)?在分析了瑞典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样本后,得出结论:对中小企业成长最重要的是“?预期财务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当中小企业的扩张与独立发展发生矛盾时,所有者会以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为优先。可见,控制权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从国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来看,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企业自身的成长周期对资金的需求和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第二,宏观经济层面,货币政策,银行合并和结构调整。

1.微观层面

(1)公司财务成长周期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企业的融资结构,没有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融资特征,也没有动态地研究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安排的影响。企业财务成长周期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

韦斯顿?& ampBrigham(1970)根据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财务成长周期理论,将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初创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韦斯顿?& ampBrigham扩展了理论,将企业的财务成长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创始期、成长期ⅰ、成长期ⅱ、成长期ⅲ、成熟期和衰退期?并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解释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来源,从长期、动态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规律(见下表)

伯杰?& amp?Udell(1998对吧?我们?s?t?o?n?& ampb?r?我?g?h?答?m的公司财务成长周期理论被修正了?即把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引入其制度?在企业融资模型中,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信息限制?企业的融资结构会随着企业规模、资金需求等约束条件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安排?。

(2)企业融资困境。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在向英国议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麦克米伦发现,中小企业长期资本供给短缺。这种不足在光靠初期投资人的资金不够用的时候尤为明显。但规模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企业在公开市场上筹集资金的程度。“麦克米伦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失灵,即市场力量无法使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也应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中小企业无法从金融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时,只能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因此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唯一途径。这给了银行相对的贷款优势。

1981斯蒂格利茨?& amp?在Weiss发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之后,信息不对称被认为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斯蒂格利茨认为,信贷配给源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信贷合同中的道德风险。这个问题基于三个主要因素:商业银行不具备监管借款人的能力,借贷双方利益不一致,事前双方信息不对称。

贝斯特(1982)引入贷款抵押筛选机制,提出低风险企业承诺较高的抵押水平,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高风险企业则相反,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Strahan和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论,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与银行的规模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伯杰& amp?Udell(1998)?研究发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关系型借贷被认为是银企在关系导向下的合意契约。如果借贷双方保持长期关系,将有利于出借人获取借款人的相关信息。比如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是否需要抵押物以及是否需要签订带有其他附加条件的合同。

乌奇& amp?Gillespie(1999)认为,与中小企业贷款直接相关的信贷员,可能比其他人掌握更多关于中小企业的权威信息。这些信贷员与中小企业主及其员工保持长期关系,了解企业在当地的经营情况和市场份额。甚至信贷员也住在当地社区。因此,我们对中小企业及其所有者的财务状况有了很好的了解,对他们当前和未来的业绩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2.宏指令级

(1)银行业合并和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般认为?银行业合并后形成的金融机构不仅规模会增加,组织结构也会更加复杂。行为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发展。

斯特拉汉(1998)认为,在小银行合并之初,多元化经营使合并后的银行更能抵御风险,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可以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会下降;相反,小银行被大银行兼并,新成立的银行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样,大银行合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会减少。

Peek & amp?罗松仁发现,大银行合并成小银行或者大银行之间合并,往往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伯杰进一步指出,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有四种潜在影响:静态效应,?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夏普认为,市场力量使银行能够加强与小企业的隐性长期契约关系,而小企业从长期来看会倾向于与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由于企业转投“基础”银行的结算成本相对较高,当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关系时,银行可能会让企业支付高于完全竞争时期的利率,从而弥补过去吸引小企业的短期低息补贴。彼得森和拉詹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的市场势力增强时,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也可能获得贷款支持。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有两种: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是指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经济部门的实际支出。信贷渠道有两种,一种是银行贷款渠道,另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是指货币紧缩伴随着银行准备金的减少,进而导致贷款供给的减少。。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货币紧缩通过加息损害企业抵押物的价值,降低企业信用等级,进一步削弱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因此,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大。

g?e?r?t?l?e?r?然后呢。g?我?l?c?h?r?我?s?t?在对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小型制造业企业不仅对利率直接敏感,还会间接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所以银根收紧对小企业的影响远大于大企业。

泰勒指出,金融自由化不会导致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因为利率的提高只会将资金供给从非正规部门转移到正规部门,贷款总量不会出现净增加。Steel认为,由于交易成本和风险高,缺乏抵押品和历史渊源,小企业从正规部门获得贷款仍将面临许多限制。如果放开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会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及相关实证研究;第二,研究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难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第三,介绍和比较了中小企业融资操作层面的国际经验。

1,何丽萍(1999)认为?阻碍我国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是对企业客户的风险缺乏足够的信息,因此无法进行适当的风险评级并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指出可以通过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改变国有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来解决贷款人和中小企业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周野安实证分析了中国金融抑制政策对借贷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过度负债、逆向选择和寻租,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

3.樊纲(1999)研究员认为,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一直没有采取发展非国有银行的政策。因此,笔者建议积极发展非国有银行。同时,为了避免人们的‘市场选择’被扭曲,建议为非国有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与国有银行相同的社会保障。

4.贾森认为,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系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信用资本化。他认为,民营经济走出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内生金融体系成长的外部环境。

5.陈小红教授(2000)指出: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质量差,财力物力有限,设备陈旧,生产的是属于卖方市场的终端产品,而不是与大企业相匹配的中间产品和服务,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经营效率变差。考虑到风险和利润,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严重向大型企业集团倾斜,使得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种不和谐,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是重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度;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银行;第三,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中小银行。

6.魏(2000)博士认为,我国市场化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契约式的主办银行关系。这种关系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来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行为,体现了契约式的信用关系。

7.林毅夫(2001),?从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出发,李永军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本高,企业规模的限制决定了上市公开财务报表的编制将承担巨大的信息成本;在间接融资中,大型金融机构由于经营活动的透明性、抵押和贷款规模效应,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贷款。与大型金融机构不同,中小金融机构更愿意为中小企业放贷。从企业的技术类型来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唯一途径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8.白钦先、薛玉华(2001)指出,由于我国长期实施赶超战略,强调规模经济的观点在政策层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认识上的差距导致了长远发展。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9.杨思群教授(2002)基于对国外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的研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惜贷”、歧视性信贷、非长期关系、支付体系、中小金融机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缓解我国银企之间问题的思路:一方面,银行惜贷反映了企业质量中小、信用程度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在信贷文化上有了积极的改变,重视资产的安全性,所以“惜贷”只能作为短期特殊环境下的临时措施,而从长期来看, 为了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银行必须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和信用担保技术; 对于中小企业与银行的非长期关系,建立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度;在支付系统中,中小企业存在“一户多开”的现象,不利于银行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和信用状况,需要减少这种现象,提高银行小额支付系统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机构中,片面强调国有化和国有控股使其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佳、预算约束弱等制度性劣势。为了克服这一劣势,需要按照市场化的准则建立和监管中小企业,同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在整合过程中进行市场化的兼并重组。

10,张捷教授(2003)通过中小企业的银行组织结构和关系型借贷的特点,说明了中小银行融资对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意义。关系型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必须保持长期的、密切的、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定期与极少数(通常是一两家)银行进行交易。因为关系型贷款不局限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资料和抵押物,最适合资产抵押物较少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中小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共硬信息(如企业财务数据、信用代码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特点,通过与中小企业的长期密切接触,获取各种非公开的相关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的优势。由于软信息传递的成本,银行会出现代理问题。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层级结构简单,代理链条短,代理成本相应较低。

理论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企业的融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实证检验往往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小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融资需求理论远未完善,仍有相当多的问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解释。尤其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中小企业融资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经济形势很复杂。今年以来,温州、鄂尔多斯的高利贷崩盘现象,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值得我们深思。

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跨学科的。比如在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中加入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